摘要:自然法哲學體現的是一種價值信念和理性的思考,在西方哲學思想的發展探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然法哲學從未停止過對于和諧的向往,并且建立在制度與規范的基礎之上實現現實的追思。自然法哲學思想體現的是超驗與現實的哲學追問,其承上啟下思想軌跡記錄著對于哲學深入問題的解讀,豐富了哲學思維方式的呈現內容和表達方式。
關鍵詞:自然法哲學;超驗與現實;追思
1 臺灣新士林哲學同自然法哲學的契合
1.1中西方哲學問題的思考向度
臺灣新士林哲學同自然法哲學的思考向度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反映了中西方哲學思考的現實視角。臺灣新士林哲學堅持以形而上學和中國傳統思想內容的融合,以天主教為依托,在哲學的領域中闡述了“有神論”的思想。臺灣新士林哲學借鑒和吸收了西方的天主教信仰、與古希臘的哲學思想、中古士林哲學還有新士林哲學的思想精華,通過融入中國傳統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建構了信仰與理性想交織的哲學流派。自然法哲學的思想內容以基督教神學立場為出發點,以以形而上學建立起哲學的架構,實現了對于人性的成全和自足。以自然法闡釋了人的價值,以價值的歸屬實現對于信仰和理性的重構。臺灣新士林哲學同自然法哲學思想的思考向度具有一致性,同樣以神學為思考,以人性為思考,以信仰和理性的重構實現對于哲學研究的深思。
1.2關于信仰與理性的哲學歸納
臺灣新士林哲學始終在論證著信仰的存在,以神學教育的邏輯思考豐富了對于生命、人性的思考。臺灣新士林哲學試圖將神學建立在理性的思考之上,以信仰去尋求理解,試圖將神學思想上升到科學的高度,歸結于現實,滿足信仰和理性的哲學歸納與思考。自然法哲學以托馬斯·阿奎那為代表,經過了邏輯的演算和概念的闡述,以堅定的神學信仰方式的古士林哲學建立起新士林哲學。可以說自然法哲學思想同臺灣的新士林哲學體現了是一次信仰的超越,圍繞與天主教的信仰的理解,伴隨著時代思想的演進和變化,以哲學的闡述方式將天主教的神學信仰實踐放置于現實的理性思考,深度的挖掘了二者哲學思想的內涵,從而找到其理論的歸所。
2 自然法哲學超驗與現實的理論思考
2.1思辨理性與實踐理性的啟蒙
思辨的理性與實踐的理性啟蒙,這是吳經熊對于自然法哲學的超驗維度的思考,通過對于理性思維方式的價值思考,加強神學內容的理性融合,立足于現實的思考維度,建立起神學和現實的必然聯系。人類的思考方式是不完整,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思維的片段組成一個理性的思考。思辨的理性與實踐的理性之間存在著一種必然的聯系,即信仰可以用來發現法律,神圣理性對于人的理性的介入可以通過這種必然的聯系的建立來實現。超驗與現實的存在的關系問題始終的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對于自然法哲學的思辨理性和實踐理性的研究體現了一個整體性的哲學追思的過程,對于思維和存在的關系解讀,對于神學思想和價值選擇的邏輯反應上,自然法能夠以規范性的引導,讓抽象的現實問題形成較為廣泛性和普遍性的研究成果。哲學的研究始終是對于世界和自然的一種普遍性的對象關注,自然法哲學用神學的理性替代了無謂的幻想,以思辨的理性揭示為自然法觀念創造了前提和基礎,建立了自然法哲學的科學維度。
2.2信仰與神的哲學超驗探尋
在自然法哲學的思考中認為哲學是源自于“詫異”,認為人們對于自然界的無限探索,對于自然的流變的深刻感悟。但是人們在這種“詫異”的狀態下很有可能會陷入一種無知的恐懼,需要經歷一個超驗的探尋來實現對于經驗世界的認知,由此人類社會在超驗的探索過程中創造了神,以尋求人們內心的神。真如自然法哲學所認知的那樣“深化是了解世界的原始的嘗試”。自然法就是神學的科學層面,是人類理性的體現,自然法始終是高于人的理性,但是又通過人的理性行為去選擇向善之舉。信仰與神之間的關系體現在人的一直對于最高存在的崇拜與信服,通過自然法哲學對于人的理性進行概述、判斷和推理的過程實現。天主教要義在于原初童心或原罪前的狀態的一種溯源之回歸,以神的光芒去觸及至善至純。神之美之于信仰,就是引導人們發現內心的善,以美德的教育實現對于人信仰觀的培養。對于神之美、真理的超驗探尋就是一種可以為大眾所接受的信仰,是人對于生命價值的思考,時至今日這種關于信仰和神之美的超驗探尋仍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體現了對于自然法哲學的精神延續。
2.3生命哲學的現實超越與思索
生命哲學體系是一個上帝與真實存在的人類之間的創造關系。我們說上帝創造了一切,但是這種創造是一種顯示上的“造”而非“生”的過程。上帝創造了一切,山、水、樹木、叢林、人類,或者說,人類的始祖石由上帝“造就”出來的,而非是“創生”出來的,而真正能夠繁衍和“創生”的則是人類本身。也就是說,生命哲學本身是人類自己的哲學,我們從什么時候起開始了從上帝的“造”改為了自主的“生?”從什么時候開始,生命被賦予了“生”和繁衍的功能,而非是所謂的上帝的“創造”,例如亞當和夏娃的關系。生命哲學是一種融合了上帝和人本身的“生”的觀念。他尋求的是一種對“造”和“生”之間的平衡。在“造”中產生的“生”使人們逐漸繁衍生息,在“生”中出現的“造”是人們對于上帝的敬仰、對于人類生活的改變的方式的表達。一切萬物即為“有”,“有”卻又包括“存在”,有是一種大范圍之內的“存在”,而“存在”本身則是一種具象的“有”的表現形式。對于生命的思考和價值的探索是人類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內容,無論在哪一個哲學流派中,都對于生命的起源和價值問題進行了深度的思考。將神學上升到科學的高度,以自然法哲學的現實性思考,重視對于神與人的精神對話,提升自然法哲學的現實超越,使得生命價值的思考得以延續下去。
參考文獻
[1]羅詩裕;邵明珠;詹彩琴.論自然法哲學與實證主義法哲學的對立統一[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0(04).
[2]信仰導引下的哲學理念——簡論臺灣新士林哲學研究的新向度[J].宋志明;孫兵.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3).
作者簡介:楊悅(1983年-),女,漢,四川,沈陽化工大學,講師,方向:比較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