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南方的艷陽里大雪紛飛,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當我在鍵盤上敲出這句歌詞的時候,辦公室的窗外正飄著我來京14年所遇到的最早且最大的第一場冬雪。
我們先把目光投到經濟增速處于“北方的寒夜”里的日本。剛剛新鮮出爐的日本第一大汽車制造商豐田汽車公司發布的中期財報顯示,該公司在截至9月30日的上半財年凈利潤為1.26萬億日元(約合100億美元),同比增長11.6%,創半年期盈利新高。從財報具體數據來看,豐田強勁的中期業績得益于北美市場良好的銷售表現以及日元疲軟推高出口盈利,上半財年營業利潤同比增長17.1%至1.59萬億日元,也創了新高。豐田汽車上半財年銷售額增長8.9%至14.09萬億日元,但全球汽車銷量卻減少19.9萬輛至428萬輛,其中在日本本土銷量下滑4.6萬輛,至98.4萬輛。同時,豐田汽車預計其2015財年凈利潤將達到2.25萬億日元,同比增長3.5%;營業利潤也將攀升1.8%,達到2.8萬億日元。無獨有偶,日本第二大汽車制造商日產汽車日前發布的中報顯示,其上半財年凈利潤增至3255.9億日元,創歷史最高;全球汽車銷量同比上漲1.3%至262萬輛。不過,該公司在日本本土銷量則減少了9%,降至26.5萬輛。
接下來我們把目光再轉向GDP增速6.9%(雖然創下近年來增速新低,但仍然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一枝獨秀)的“南方的艷陽”里的國內。同樣是汽車行業,雖然在2012年中國汽車出口首次超過百萬輛,但連續三年來出口量都在大幅度下滑,業內預計今年或在80萬臺左右。盡管有品牌、技術、市場結構等多種因素,但非市場化考量的人民幣匯率的持續升值,已基本將國內汽車產業在現階段的出口市場增長空間全部抹殺殆盡。要知道,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汽車產業可帶動100多個行業發展,汽車制造業每增加1元,可帶動上下游關聯產業增加2.64元。如今在今年國家統計局發布三季度數據時,6年高居全球產銷量冠軍寶座的中國汽車產業增速放緩已淪為影響經濟下滑的結構性原因之一了。
上面的對比分析絲毫沒有把人民幣匯率升值作為國內經濟增速放緩主要原因的意思,但人民幣匯率近年來的升值趨勢嚴重偏離中國經濟實際的內在競爭力已是不爭的事實。在高附加值的所謂“中國創造”遠遠不足以代表中國經濟全貌的現有經濟周期中,重新審視在過去十年中被輿論抹黑的“世界工廠”形象,是眼前制定經濟政策時必須考慮的關鍵因素。
無工不富。在全民受教育程度遠低于歐美日(尚且需要數十年以上的時間追趕)的現狀下,切不可陷入創新的一葉障目。基于此,匯率政策棄政治考量而回歸常識下的大力糾偏、稅務社保等的全面減負,對于重新找回中國制造在全球經濟版圖中的應有定位已經成為當前較為緊迫的國民期待中的“艷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