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立強
自加入WTO以來,中國鋼鐵產能迅速擴張,實現了超預期的高速發展。近年來,經濟增速回落,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等因素影響,中國鋼鐵產業遇到產能過剩與同質化競爭加劇、貿易摩擦增多等諸多問題,產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將推進中國開放型經濟的新發展,也將使中國鋼鐵產業面臨新的發展機遇,擺脫現實困境。本文基于“一帶一路”戰略實施背景,探討中國鋼鐵產業面臨的發展機遇,提出了促進我們鋼鐵產業健康發展新策略。
一、中國鋼鐵產業發展的現狀
(一)鋼鐵產業集中度與產能利用率偏低,產能過剩日趨嚴重
鋼鐵產業具有生產周期長,資本投入規模大,投入與產出之間時滯較長等主要特征,極易引發產能過剩。采用產業集中度(CRn指數)與產能利用率兩個指標對中國鋼鐵產業產能利用現狀進行分析。產業集中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業最具競爭力企業對市場的支配能力。產業集中度越高,最具競爭力企業對市場的支配能力越強,能夠有效阻止新企業進入市場,控制了行業企業數量的過快增長。2007年中國鋼鐵產業集中度CR4為17.3%,2010年上升到21.7%,2012年為21.5%,2014年CR10僅為36.6%。
數據表明,中國鋼鐵產業集中度提升速度緩慢,并處于偏低水平,而美國、日本、韓國等國鋼鐵產業集中度確在不斷攀升。譬如,2007年日本鋼鐵產業集中度CR4為74.8%,2010年上升到78.8%,2012年已超過80%,2014年達83.4%。產能利用率反映企業的投入有效利用程度,是判斷產能過剩最直接的指標。2010-2014年,中國鋼鐵產能利用率分別為82.1%、82.3%、80.3% 、72%與70.69%。數據表明,中國鋼鐵產能利用率呈現不斷下降趨勢,2013年以后產能利用率已低于80%,產能過剩日趨嚴重。自2003年開始,中國政府開始對鋼鐵產業進行新一輪產能調控,先后頒布并實施多項產業政策,確實淘汰掉了一批落后產能,但新增的落后產能超過淘汰的落后產能。2006-2012年,中國鋼鐵產業淘汰落后產能0.76億噸,但新增產能高達4.4億噸,在建的產能規模依然偏高。
(二)鋼鐵企業普遍經營困難,利潤降幅明顯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鋼鐵產能擴張速度絕大多數年份超過國內經濟增長速度。但受行業過度投資、國內外市場需求放緩、出口貿易摩擦增多、資源與環境制約、行業融資困難等諸多因素影響,鋼鐵企業普遍經營困難,利潤大幅下降。2014年全國鋼企實現利潤2192億元,同比下降15.3%。2015年1-6月全國大中型鋼企實現銷售收入1.5萬億元,同比下降17.9%;實現利潤16.4億元,而主營業務虧損216.8億元,增虧167.7億元。根據重點鋼鐵企業公布的2015年1-9月經營數據顯示,鋼鐵行業虧損正不斷加劇:寶鋼實現營業收入1221.9億元,同比下降14.9%;實現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為22.5億元,同比下降55%。鞍鋼實現營業收入415.6億元,同比下降27.3%;實現歸屬母公司凈利潤虧損8.9億元,同比下降196.2%。首鋼實現營業收入138億元,同比下降25.3%;實現歸屬母公司凈利潤虧損5.7億元。沙鋼實現營業收入68.1億元,同比下降11.1%;實現歸屬母公司凈利潤虧損0.73億元,同比下降239.2%。
(三)出口規模不斷擴大,貿易摩擦日益增多
近年來,中國鋼材出口規模不斷擴大,但增速呈現一定的波動性。2011-2014年鋼材出口總額為513億美元、515億美元、532億美元和708.2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39.2%、0.5%、3.4%和31.6%。從出口結構來看,主要以低技術含量與低附加值的粗鋼出口為主。2014年粗鋼出口量為0.84億噸,占中國鋼材出口總量的比重高達89.7%。與此相對應,中國主要從日本、德國進口高附加值與高技術含量的冷軋薄板帶、中厚特帶鋼、電工鋼板等鋼材品種。這種貿易結構極易引發中國與貿易伙伴的貿易摩擦,鋼鐵產業已成為遭受貿易救濟調查的“重災區”。1996-2012年,針對中國鋼鐵產品的貿易救濟調查共147項,啟動調查方多以歐美等發達國家為主,采取的手段趨于多樣化,涉案產品品種逐漸增加且由低附加值轉向高附加值。與此同時,部分新興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也開始效仿歐美對中國鋼鐵產品啟動類似調查。2012年中國鋼鐵產品遭遇26項貿易救濟調查,2015年1-6月中國鋼鐵產品遭遇貿易救濟調查已高達58項,啟動調查方涉及歐美、亞洲、拉美等地的20個國家。2015年11月,美歐9家鋼鐵協會發表聯合聲明,稱全球鋼鐵行業正遭受產能過剩危機,中國鋼鐵行業是這一問題的主要影響者,并反對2016年12月中國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國家地位。
二、中國鋼鐵產業發展面臨的新機遇
(一)有利于中國鋼鐵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擴大中國鋼材的出口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為經濟欠發達國家,基礎設施發展滯后是制約其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其普遍選擇。沿線國家中的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越南、泰國、印尼等國都將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本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重點,但卻面臨資金匱乏、技術與裝備落后、建設經驗不足等現實約束。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具有很強的營運能力,運輸設備制造業、金屬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等產業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力。亞投行、絲路基金等金融機構的設立,能夠為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更多融資支持,2015年12月25日亞投行正式成立,絲路基金已在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中投入第一單。
2015年中國對外投資合作總體向好,尤其是“一帶一路”戰略引領作用突出。商務部數據顯示,2015年1-11月,中國企業對沿線的49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投資額為140.1億美元,同比增長35.3%;在沿線的60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2998份,新簽合同額達716.3億美元,同比增長11.2%。同時,與沿線國家合作的一批互聯互通項目順利推進,中國企業在哈薩克斯坦建設的馬伊納克水電站已經投入運營,中塔公路一期項目已全線貫通,中—巴喀喇昆侖公路升級改造已開工建設。由于鋼鐵產業是重要的基礎性原材料產業,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將帶動其下游產業的發展,增加對鋼材的市場需求,也必然有利于擴大中國鋼材的出口。
(二)有利于鋼鐵企業與歐盟先進技術的投資合作,不斷拓展第三國市場
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訪問歐盟總部期間,中歐共同發表的《關于深化互利共贏的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指出,要為促進雙邊互利的貿易投資交流創造開放的條件。目前,雙方已在金融、能源、生態園區等領域展開全面合作,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進展順利,經貿合作實現了快速、均衡發展。
2003年歐盟鋼鐵產業通過建立歐洲鋼鐵技術平臺(ESTEP)共同致力于技術研發,在穩定與提高企業利潤的同時,實現了行業的低碳發展。借助ESTEP,歐盟鋼鐵產業已在新熔融還原工藝、二氧化碳捕獲和儲存(CCS)等低碳技術研發領域實現突破,并研發了清潔高效的鋼鐵技術以降低能耗,提高生產效率。公司總部分別位于盧森堡,瑞典與德國的全球最優秀鋼鐵企業安賽樂米塔爾、SSAB與蒂森克虜伯,一直致力于技術創新,強調持續研發是其核心競爭力所在。中國鋼鐵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主要在生產能力方面,而在技術水平與市場績效方面則表現不佳。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中國鋼鐵企業尤應徹底改變以往過度注重鋼鐵出口規模,而輕視提高技術創新能力與產品質量的傳統做法,加強與歐盟鋼鐵企業的投資合作,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將雙方的生產能力、技術研發與管理經驗等優勢相結合,共同參與到“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與歐盟互聯互通項目,積極拓展第三國市場,深化互利共贏格局。
(三)有利于實施鐵礦石進口多元化戰略,降低鐵礦石對外依存度
鐵礦石對于鋼鐵工業發展至關重要,是其最主要的原材料之一。中國鐵礦石儲量豐富,原礦儲量與鐵儲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鐵礦石人均儲量與鐵礦石品位卻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國內鐵礦石品位低,增加了開采與冶煉成本,提高鋼鐵生產成本,導致對鐵礦石需求量與日俱增,中國鋼鐵企業成為鐵礦石國際市場上最大需求方。由于中國鐵礦石進口來源地相對集中,進口量的80%來源于澳大利亞、巴西和印度。鐵礦石對外依存度呈現不斷上升趨勢,2012- 2014年中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分別為65.1%、68.8%與78.5%。受鐵礦石進口來源地相對集中、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鐵礦石國際市場價格談判缺乏議價能力等因素影響,中國鋼鐵企業蒙受了巨大利益損失。
中國是國際鐵礦石的最大買家,必須要擁自己的話語權。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蒙古、烏克蘭、印尼等國鐵礦石資源也很豐富,又與中國在經濟發展階段、產業結構、資源稟賦等方面互補性較強。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應加強中國與沿線國家在自然資源領域的合作并推動產業鏈 ?高端延伸。因為自然資源向來屬于政治敏感領域,中國鋼鐵企業也應根據沿線國家的國情采取礦山投資、參股、聯合開發等多種方式與上游企業進行戰略合作,實施鐵礦石進口多元化戰略,降低鐵礦石對外依存度與進口風險。
(四)有利于中國鋼鐵企業“走出去”,降低TPP戰略帶來的負面影響
美國高調加入并主導TPP談判以來,亞太地區國家紛紛加入,使其全球影響力不斷上升,戰略效果逐步凸顯。2015年10月,TPP談判基本達成協議,各方同意進行自由貿易,并在投資及知識產權等廣泛領域統一規范。各成員國鋼鐵產業在發展水平、資源稟賦等方面存在互補性。美國、日本的鋼鐵產業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亞太地區是其鋼材出口最重要的市場,同時該地區也是全球最具經濟增長潛力的地區。中國鋼鐵產業國際競爭力低于美國、日本,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隨著TPP協議基本達成,將改變亞太地區的貿易和投資格局,鋼鐵產業生產環節分工與布局也將隨之調整,將阻斷周邊亞太國家對中國鋼鐵產品的市場準入,使中國鋼鐵產品遭受“貿易轉移效應”影響。
“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以來,得到沿線國家的普遍認同。沿線各國通過制定發展規劃,希冀能夠與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對接。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對話與合作更為頻繁,政治關系更為密切,而良好的政治關系是相互之間開展經貿合作的前提。在此背景下,“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降低了中國鋼鐵企業“走出去”的政治風險,同時沿線國家擁有強勁的市場需求、豐富的自然資源、廉價的勞動力、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等條件,有利于中國鋼鐵企業“走出去”,從而降低美國TPP戰略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中國鋼鐵產業發展的新策略
(一)積極推動與沿線國家簽訂雙邊投資保護協定,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為經濟欠發達經濟體,制度環境差異大,據《華爾街日報》公布的2013年數據,從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三個指標綜合考量沿線各國的制度環境質量,結果表明,歐洲國家制度環境質量普遍較好,具備較高的技術創新能力,有利于中國鋼鐵企業對其進行技術尋求型直接投資;中亞地區各國制度環境質量三項指標分值均較低,中國鋼鐵企業在這些國家投資將會遇到較多障礙,投資成本與風險偏高;而亞太地區中的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三項指標分值較高,越南、印尼、印度等國三項指標分值均比較偏低。
沿線國家中WTO成員所占比重不高,多數國家經濟發展落后且市場基礎薄弱,與中國簽訂雙邊投資保護協定存在覆蓋面低與保護水平不高等問題,已難以適應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現實需要。針對鋼鐵企業海外投資風險,中國政府應盡快完善海外投資保險保障體系,構建投資爭端解決機制。在遵循互利共贏原則的基礎上推動與沿線國家簽訂新的BIT,提高對投資的保護標準,增強法律保障,維護企業投資的合法權益。同時,積極推動與沿線國家共建自由貿易區,促進鋼鐵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優化貿易結構,拓展中國鋼鐵產業的發展空間,化解與沿線國家的貿易爭端,降低中國鋼鐵企業“走出去”的風險及不確定性。
(二)政府強化鋼鐵產業高度市場化政策導向,改進產能調控政策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政府對鋼鐵產業進行多輪的產能調控,以期促進鋼鐵產業健康發展。譬如,《鋼鐵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政府綜合運用差別電價、財政獎勵、考核問責等法律手段、經濟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通過財稅、金融、貿易、土地等各項政策與鋼鐵產業政策銜接,加強政府政策對鋼鐵產業的宏觀引導。從政策實施效果來看,并未達到理想的目標,鋼鐵產業產能過剩與同質化競爭加劇,而產業集中度則出現“逆集中化”的趨勢,鋼鐵產業發展陷入困境。
有鑒于此,應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及合理地界定行為邊界,應強化鋼鐵產業高度市場化導向,改進產能調控政策,改變以往采取的產能總量控制。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簡政放權,徹底清理各類歧視性準入政策,擴大鋼鐵行業的市場開放度,引入外部競爭。政府產業政策應以無歧視性的間接手段為主,充分發揮市場經濟優勝劣汰機制,依靠市場充分競爭提高產業集中度與產能利用率,減少行業的無序競爭。
(三)促進中國鋼鐵產業低碳發展,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并樹立鋼鐵企業良好的形象
2015年12月,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達成《巴黎協定》和相關決定的巴黎成果,標志著全球氣候治理的理念將進一步確定為低碳綠色發展。鋼鐵產業作為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節能減排任務艱巨。國際先進鋼鐵國家通過不斷增加環保投入,積極開發環境和諧型煉鐵工藝技術、新型懸浮煉鐵技術等突破性節能技術,以加快實現鋼鐵產業的低碳發展。中國鋼鐵產業低碳技術發展水平明顯落后,低碳工藝創新力與新能源研發動力不足,整體能耗水平遠高于韓國、日本等國,同時缺乏必要的環保治理措施。
中國鋼鐵企業應在借鑒國外先進環保技術的基礎上,加大研發投入,努力在煤調濕技術、高爐優化與智能控制、熱軋余熱回收等領域實現突破,鼓勵鋼鐵企業開發清潔環保的新能源,降低傳統能源的使用。同時,中國鋼鐵企業應確立系統的企業社會責任觀,構建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減少環境污染。要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鋼鐵企業深化合作,針對高尖端技術的研發可以采取聯合攻關方式,創新合作模式,共同整合鋼鐵產業鏈,促使合作不斷向產業鏈高端延伸。對外直接投資中要尊重東道國的宗教、文化與社會制度,積極參與當地的公共事業,保護當地雇員的合法權益,樹立中國鋼鐵企業的良好形象。
(四)鋼鐵企業加強戰略供應鏈管控能力,提升國際競爭力
中國鋼鐵企業與世界領先企業的主要差距在于戰略供應鏈管控能力較弱,而安賽樂米塔爾、浦項制鐵等世界領先鋼鐵企業,都是通過國際兼并重組、與上下游優秀企業達成戰略合作等方式,提升了其戰略供應鏈管控能力。
譬如,2006年安賽樂與米塔爾合并,組建了全球最大的鋼鐵公司安賽樂米塔爾;新日鐵與三井物產、商船三井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增強了戰略供應鏈管控能力;浦項制鐵與澳大利亞、巴西等國的資源供應商達成戰略合作關系,在穩定資源供應的同時通過投資參股下游產業保障鋼鐵產品銷售的穩定性。中國鋼鐵企業應向世界領先企業學習,根據沿線國家的國情采取礦山投資、參股、聯合開發等多種方式與上游企業進行戰略合作,與下游產業中的優秀企業合作共同參與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鋼鐵企業通過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戰略,與上下游優秀企業建立密切的戰略合作關系,加強戰略供應鏈管控能力,提升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王亞飛,趙寧.國際先進鋼鐵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經驗與啟示——以河北省鋼鐵產業為例[J].對外經貿實務,2014(9).
[2]袁新濤. “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戰略分析[J] .理論月刊,2014(11).
[3]徐朝陽,周念利.市場結構內生變遷與產能過剩治理[J].經濟研究,2015(2).
[4]桑百川,楊立卓.拓展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關系——基于競爭性與互補性研究[J].經濟問題,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