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維保
近代以來,《紅樓夢》研究一直是中國學術界的是非之地。1961年,臺灣的《作品》雜志要組織幾篇“紅學”研究論文,該雜志主編章君谷因蘇雪林在古典文學方面頗有建樹,又曾有《紅樓夢》方面的考證,就寫信約她撰稿。蘇雪林欣然應允。
早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求學期間,蘇雪林就聽過胡適的紅學研究的課程,讀過胡適的《紅樓夢考證》,很佩服胡適的“發現了新證,立刻拋棄舊的,或改正它”的這種“虛心和勇氣的態度”。(《清代男女兩大詞人戀史之謎》,原載1931年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第1卷第34號)不過,蘇雪林雖然贊賞胡適的考證方法和態度,但對《紅樓夢》文學成就的評價與其師略有不同:胡適認為《紅樓夢》是一部“平淡無奇的自然主義”小說,在思想見地上“比不上《儒林外史》,在文學技術上,《紅樓夢》比不上《海上花列傳》,也比不上《老殘游記》”;蘇雪林則認為《紅樓夢》之所以受到人們的注意,“這都無非為了這部書,其內容之復雜,結構之奇特,文字之優美,實有引人注意處之緣故”。然而,蘇雪林卻沒有充分闡發自己的觀點。在《作品》1960年10月第1卷第10期上,蘇雪林發表了題為《試看“紅樓夢”的真面目》的長文,認為“原本《紅樓夢》也只是一件未成熟的文藝作品”,發揮了胡適的《紅樓夢》是平淡無奇的自然主義小說的論點,并從所謂的“原本《紅樓夢》”出發,認為其中存在著大量的“錯字”、“別字”、“不通”的文字,想必都是出自曹雪芹之手,以此來證明曹雪芹文才的低庸,用以佐證《紅樓夢》價值的不足。
胡適看到這篇文章后,于1960年11月20日致信蘇雪林,同意她的“原本《紅樓夢》也只是一件未成熟的文藝作品”的觀點,但認為蘇雪林將他的觀點夸大,有些話“未免太過火”了,主要有兩點:所謂“原本”,都不是隨寫隨雇人抄了去賣錢換糧過活的抄本;所謂“別字”,也往往是白話文沒有標準化的18世紀杜撰的字,我們不可拿二百年后的白話文已略有標準化的眼光去計量他們。在胡適眼里,蘇雪林發揮他的觀點所用的兩條證據都是不能成立的,是典型的“挑剔”行為。這樣的討論只限于師生二人的私下通信。
就在蘇雪林在《作品》上發表“紅學”長文、致信胡適之時,在臺灣小有名氣的歷史小說家高陽于1960年9月在《暢流》雜志上發表了長篇論文《曹雪芹對(紅樓夢)的最后構想》。高文在論述時將批評的矛頭指向了胡適,認為“三十年來‘紅學的內容,一直是史學的重于文學的”,高陽意在確立對于《紅樓夢》批評的文學標準。在中國傳統的文學理論中,向來有“以史論文”的傾向,胡適的“新紅學”雖然對索隱派的“猜謎”之風進行了有力的批判,但他對《紅樓夢》作者及其家世的考證,以及將作品看作是作家的“自敘傳”,走的仍然是歷史主義的路徑。接受過西方現代文藝思潮熏陶的胡適當然深知自己的弱點,所以,他在致高陽的信中坦然承認了上述的傾向。不過,對于《紅樓夢》的文學價值,不僅仍固執己見,還認為自己從前對《紅樓夢》“是一部自然主義杰作”的評價“已過分贊美《紅樓夢》了”。而且,他例舉高文中“把‘美玉無瑕看作寫寶釵”,指出高陽的批評不僅不是“文學的”,而且不是“考證”的,簡直是“猜謎”的成見。
胡適是在看到蘇雪林的文章的同時看到高陽文章的,可能是兩篇觀點對立文章發表的緣故,久經文壇糾紛的胡適似乎已經預感到可能要發生爭論,所以他在給高陽的信的末尾鄭重其事地聲明:“我并不想引起爭論。”高高掛起了免戰牌。
胡適并未料到,他致高陽、蘇雪林的信同時以《關于(紅樓夢)的四封信》為標題出現在1961年的《作品》第2卷第2期上。他在給《作品》雜志《致蘇雪林、高陽》的信中,不無惱火地指責他們:“把我在匆忙之中寫的三封信送給《作品》發表,我有點感覺不安。我覺得你們和我都有點對不住曹雪芹,都對他有點不公允。”接著他大概是顧忌社會的誤解,便竭力從“同情的惋惜與諒解”的角度為自己貶低《紅樓夢》辯解,并且把《紅樓夢》文學價值的爭論引到了哪些版本有價值、哪些版本無價值的版本辨析上,認為“《紅樓夢》沒有經過長時期的修改,也沒有得到天才文人的仔細修改,是《紅樓夢》的最大不幸”。他把“《紅樓夢》沒有文學價值”的罪過歸到高鶚、程偉元的身上去了。在信的最后,他特別語重心長地對蘇雪林道:“曹雪芹的殘稿的壞抄本,是只可以供我們考據家作‘本子比勘的資料的,不是供我們用文學批評的眼光來批評詛罵的。我們看了這種殘稿劣抄,只應該哀憐曹雪芹的大不幸,他的殘稿里的無數小疵病都只應該引起素來富同情心的蘇雪林的無限悲哀。雪林說我的話沒有說錯吧?”
1960年11月《中國語文》第7卷5期發表了李辰冬的《關于<紅樓夢>原本的問題》,遠在美國的趙岡也發表了與蘇雪林商榷的文章。趙岡原來是學經濟的,偶然對《紅樓夢》發生了興趣,寫了不少文章,“越寫越走上了牛角尖里去了”。胡適為此曾托人勸過他,他雖然不肯聽,但卻“真的發憤搜集材料,搜集版本,他是很有耐心的,故能細心比較文字,有時有很可注意的發現”。為了此事,蘇雪林大為光火。被胡適批評,她可以接受,他是自己的老師;而被幾個門外漢晚輩批評未必臉面上能掛得住。她接連給胡適寫了兩封信,“發牢騷”,胡適只好勸她,“你也不可生氣,作文寫信都不可寫生氣的話。我們都不是年輕人了,應該約束自己,不可輕易發‘正誼的火氣”,“何況此時此地寫信發牢騷更是無益而有損的事?你難道不明白了?”
正在蘇雪林與趙岡因《紅樓夢》紛爭而鬧得情緒極差的時候,1961年1月4日,胡適因心臟病突發住進了醫院,稍后好轉的他即回南港家中休養。蘇雪林得知后,遂于5月17日與謝冰瑩結伴去南港中央研究院胡適寓所看望病中的胡適。她倆的到來讓胡適非常高興,他抱病設宴款待她們,共同談到“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談到蘇雪林的“十殿閻王”的考證,談到《儒林外史》,談到曾國藩的出身、許世英的回憶錄和蔣夢麟續弦的逸事。她們在南港住了兩天,師生之間真是其樂融融。大概是因為謝冰瑩在場,而蘇雪林又是很要面子的人,所以在談到關于《紅樓夢》的爭論時,她將趙岡說成了“趙聰”,胡適也未為她改正。胡適于10月4日致信蘇雪林,半開玩笑地更正了她的錯誤,并告訴她:“我本想請你看看我書房里現有的《紅樓夢》版本。”胡適畢生從事“紅學”研究,收藏極多,如甲戌脂本(存十六回)、庚辰脂本(八十回)、戚蓼生本(八十回)、俞平伯的“紅樓夢八十回校本”等等,他希望蘇雪林能夠看看。在這封信中,胡適再次以仁愛之師的口吻勸她道:
你連戚本都沒有校過,又不曾比勘俞平伯的匯校本,千萬不可用庚辰本的“別字,錯字,及不通文句”來說,“當亦出乎曹雪芹手筆”!你沒有做過比勘本子的工夫,哪有資格說這樣武斷的話!難道別本上的不“別”字,不“錯”字,“通”的文句就不“出乎曹雪芹手筆”了嗎?
胡適還向蘇雪林分析了《作品》雜志的用心:
不必聽章君谷的話,你多挑一個題目寫文字吧。辦雜志的人叫你寫《紅樓夢》的文字,那是“惟恐天下不亂”的心理,他不管蘇雪林女士晚年目力與體力與耐心是否適宜于做這種需要平心靜氣的工夫而不可輕易發脾氣的工作!
蘇雪林本來以章君谷約稿為自己搞《紅樓夢》研究辯解,主要還是對趙岡不滿,胡適這一番話也許讓她感到自己真的上了章君谷的“當”了。而胡適的用意是直截了當的,就是要蘇雪林放棄《紅樓夢》研究:
我勸你不要輕易寫談《紅樓夢》的文字了。你沒有耐心比較各種本子,就不要做這種文字。
你聽老師的好心話吧!
(以上有關胡適信件的內容均引自《胡適全集·第26卷1956-1962書信》,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P563)
蘇雪林大概是意識到自己輕易談論《紅樓夢》的弱點,但她又把這說成是章君谷“支使”她“上當”。不過,老師胡適的善意嘲弄和規勸,她還是心悅誠服的。然而,一貫倔強是蘇雪林的脾氣,胡適1962年逝世后,她還是于1967年將她的《紅樓夢》研究文字集成一部《試看紅樓夢的真面目》,重新交文星書店出版印行。
這次發生在臺灣的論爭雖然只是紅樓夢研究史中的一個小插曲,但還是有意義的:一是涉及治學的方法和態度;二是紅樓夢的版本;更重要的是涉及了古典文學研究中的頑癥——歷史主義問題,這在當下的紅學研究乃至文學和歷史研究中都有可資借鑒的價值。
(本文編輯楊劍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