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潔
(作者單位: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
自媒體時代傳媒專業的建構
黃 潔
(作者單位: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摘 要:新聞傳播業界現在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第二次大變革,即從以平面媒介為主的單一媒體教育,過渡到多元化媒體信息生產與傳播的全媒體教育。而自媒體的出現使傳媒專業教育的方向出現了新的變化和要求,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的自媒體教育的變革與創新更需要實時貼近社會需求。
關鍵詞:自媒體;新媒體;融媒體;傳媒專業
1.1 自媒體時代的傳播
自媒體是以個人傳播為起點,以熱門話題傳播為中心的媒體形態,是每個人用于觀察世界、談論想法、表達感情,以進行溝通與交流的媒體平臺。在自媒體傳播過程中,個人會發表較之傳統媒體而言內容相對簡單的信息符號,我們把這種個人在互聯網中傳播的信息符號稱為“微內容”。“微”的含義是相較于過去傳播內容的“宏”而言的,微內容并不意味著微影響力和微傳播力,在自媒體傳播語境中,任何宏大的主題傳播都依賴無數個微內容符合規律和邏輯的構建。
1.2 自媒體的特質
(1)渠道的多樣化。自媒體的傳播主體來自各個行業,相對于傳統媒體從業人員單個行業的知曉能力來說,可以說傳播的覆蓋面更廣。
(2)主體平民化。自媒體的傳播主體來自社會底層,大眾的參與帶有更少的預設立場和偏見,大眾對新聞事件的判斷往往更客觀、公正。
(3)普泛化。自媒體最重要的作用是:草根階層得到了話語權,普通民眾能張揚自我、助力個性成長,鑄就個體價值,體現了民意。
2.1 傳媒教育的走向
網絡電視臺從網絡主頁到手機移動終端,到社交電視屬性的樂享電視,再到荔枝新聞客戶端等,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新戰場,各種新業務形態不斷突破,產品不斷出新,朝著更專業、更全面的方向轉化。媒體業態和組織結構變化,必然反映到人才需求的變化上。而自媒體在全媒體的環境背景下,廣泛被大眾接受和運用,其優勢也沖擊著傳統媒體市場。
2.2 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問題與反思
新聞傳播專業的改革突破與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最大障礙仍是目前高校的體制、機制;要充分注意新聞傳播專業技能教育與大學人才培養的根本相協調;處理好“新”媒體與“老”規矩(即新聞規律)之間的關系。傳媒教育工作者在面對質疑的時候,還需要面對急速創新的信息技術媒介變革乃至社會轉型,思考問題之源與尋求解答之策,提出培養“全媒體、全能力、學習型未來傳媒人”,來應對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變革的需要。
3.1 如何科學地強化專業設計和人才培養
在新傳媒環境下,培養理念要實現“四個轉變”:從新聞人向媒體人轉變、從新聞傳播向信息傳播轉變、從傳統媒體向網絡新媒體轉變、從傳統網絡媒體向移動網絡媒體轉變。在培養路徑上,要構建培育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成長情境,構建起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雙主”教育模式。新媒體專業培養復合型人才,不僅要有扎實的文字功底,還需要有新媒體編輯、策劃和創新能力。
3.2 如何深化課程產教融合改革與創新
一是以教材為綱,點面結合、突出重點,注重呈現新媒體當下形態的整體面貌及未來的發展趨勢;二是追蹤新媒體發展前沿,注重案例更新,不斷豐富課堂講授內容;三是教學相長,通過有效互動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四是對學界聚焦的新媒體現象進行深究,引入新聞傳播學、媒介經濟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的相關理論進行解讀,深化課堂內容。
4.1 傳媒教育“后端”改革如何適應和支援媒體融合“前端”變革
傳媒教育作為輸送人才的“后端”,應直面挑戰,充分抓準新舊媒介深度融合的契機,深度加強自身改革。一方面,應加大對媒介融合的趨勢和規律的研究;另一方面,要深化課程體系調整。在課程設置中,超越既有的傳統課程設置框架。
4.2 傳媒教育培養目標和人才去向如何適應媒體融合的時代變革
高校相關專業畢業生去向只有30%~40%進入媒體行業。傳媒行業教育不應再僅僅是傳統媒體的行業職業教育;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和網絡融合催生出很多新的職業;市場經濟又產生了各種新的崗位;抑或是傳媒機構人才需求也不局限于內容采編業務領域。從這個意義上講,傳媒教育的培養目標,應由單純為媒體培養人才,轉向為媒體和社會各行業培養人才。
同時,應改革傳媒類各專業人才就業去向評價標準,由過去的從“專業對口”轉為“專業對位”。將傳媒教育的服務目標擴大到為社會行業培養全媒體傳播能力的人才,也是傳媒教育社會功能和社會價值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蔣沁燕.物聯網視域下的傳媒轉型之路[J].傳媒,2016(2).
[2]龍偉.論自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表達與管控機制[J].西部廣播電視,2015(20).
[3]汪澗.自媒體與傳統媒體新聞融合的新方法[J].新聞傳播,2016(23).
作者簡介:黃潔(1986-),女,河南開封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應用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