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萌
(作者單位:長江日報社黨政新聞部主任記者)
?
網絡時代不要一味唱衰傳統媒體
李曉萌
(作者單位:長江日報社黨政新聞部主任記者)
摘 要:網絡時代的到來給社會方方面面都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快捷、方便、最優化的信息傳遞方式也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沖擊和挑戰。但鑒于傳統媒體的優勢,網絡時代我們不要一味唱衰傳統媒體。
關鍵詞:網絡時代;傳統媒體;新媒體
傳統媒體對信息傳遞力量不僅從傳遞速度、廣度來判斷,還應重視媒體價值,報道的真實度、客觀度、權威度以及其社會價值和意義。網絡時代的到來,并不意味著傳統媒體就此一無是處,反觀之,新型媒體并不是非常完善,因而一味唱衰傳統媒體不是明智之舉。
1.1 新舊媒體含義區分
媒體指傳播信息的媒介,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是傳遞信息的媒介,不同的是傳遞載體、傳遞形式、傳遞方法,從目的與宗旨上看,二者毫無疑問是一致的。故而,一味唱衰傳統媒體不見得有何意義。傳統媒體在人們心中往往指報紙、電視、廣播等興起時間較早的信息傳遞方式,公信力是其最為重要的影響力。新媒體一般是指近幾年網絡在中國興起帶來的信息擴大化,這種信息傳遞方式被稱為新媒體。
1.2 信息來源
高速發展的網絡擁有更加具有開放性信息和更加便利的資源共享條件,海量信息建立起巨大信息數據庫,在信息量方面,以往紙媒難以望其項背;在檢索便捷度方面,以往紙媒也同樣難以企及。但是,信息的傳播總是奮斗在第一線的人員最為清楚,而這是紙媒最主要的來源。而新媒體利用網絡線上傳遞信息的這種方式卻在逐漸消解現實,信息來源捕風捉影,斷章取義,這種現象層出不窮,更讓廣大受眾難以相信。就信息來源的可行性來說,無論是我國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然而,由于網絡帶來的可能性,信息發布者可以是任意個體,新媒體在辨別信息真假上任重而道遠。
1.3 信息模式
新媒體擁有先進的技術手段,使信息傳播度最大化,在信息表現方式上也占得頭籌,結構化界面,層次化信息,友好性傳遞方式等,網絡傳媒讓信息更加直觀、形象、立體,并且富有吸引力,老少皆宜,受眾年齡、文化程度、地域等都不再成為限制因素。簡而言之,網媒讓信息超越了時空限制,滿足公眾信息需求。必須承認,紙媒在新聞更新與審查過關上面臨更多限制,而新媒體這種信息模式似乎可以帶來民眾言論力量。然而,要客觀公正地看待新舊媒體的優缺點,不可以忽視網媒缺陷。網媒的巨大優點同時也是其缺點所在,信息審查變得更加復雜,信息發布者不再具有唯一性,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信息源,在輿情監督、自由發布信息、自由批評討論的同時,也容易為被有其他企圖的人利用,導致惡意顛倒是非黑白,煽動不真實言論,鉆法律空子等行為發生。故而,相較網媒,傳統媒體顯得姍姍來遲,可是,紙媒等傳統媒體的形式以及起長久以來的信息模式卻更加嚴肅認真。
1.4 媒體建設
在媒體建設方面,中國無論是紙媒還是網媒都沒有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紙媒力量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的情況下,就因網媒的某些優勢而唱衰傳統媒體,這相當不明智。網媒的力量確實難以抵擋,但一個新事物發展中,舊事物會面臨危機,但危機不能說明它一定會消亡,如果抓住變革機會,危機也可以變為轉機。一份理想的媒體建設是有責任感,讓民眾了解事情真相,而網媒的最大缺點就在于缺乏公信力。例如,若網媒新聞一直都沒有更加完善的審查與判斷機制,沒有自我把控機制,那么傳統媒體就不會退出。反之,傳統媒體若想一直發揮力量,就必須與時俱進,與現代科技結合。媒體承擔著推動輿論進步的責任,這是新舊媒體建設的重點,在新媒體還未能擔當起這一責任的情況下,不要一味唱衰傳統媒體。
傳統媒體在網絡時代仍然有巨大發展空間與可能性,增強技術,融合網絡,傳統媒體也能實現飛躍。首先,傳統媒體應制定受眾,以科學的劃分標準決定發展的方向性問題,做出具有特色內容的專題,結合真實采訪,為大眾創造一個真實的窗口,不要跟著網絡風口,對事實進行無意義渲染和報道。其次,加強互動,加強與受眾的互動,可以線上也可以線下,網絡媒體的這一功能確實不容小覷,結合新媒體優點才能打破桎梏。最后,傳統媒體要強化信息更新,注意時效性,第一時間進行報道往往是一個媒體的核心,因而利用好媒體的即時性特點,是作為媒體人應十分重視的。
傳統媒體擁有很多資源與經驗,新媒體的出現并未消減傳統媒體的責任,也沒能削弱傳統媒體的公信力,秉持正確的理念才是傳統媒體的奮斗方向,而結合計算機技術融合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才是傳統媒體的出口。
參考文獻:
[1]宋玉華,葉綺娜.后危機時代世界經濟再平衡及其挑戰[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0(05).
[2]于雪.傳統報業在平板電腦閱讀時代的生存之道——以iPad與美國報業的融合為例[J].新聞知識,2012(7).
[3]楊建光.變革創新是報業轉型做大的內在動力——基于雅安日報傳媒集團的探索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