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含 楊光志
(華龍網,重慶 400000)
穿越直播 贏在理念和手段創新
——華龍網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周秋含 楊光志
(華龍網,重慶 400000)
總的原則:開拓創新、深入淺出、匠心獨運,注重用戶體驗,讓新聞與歷史對話,給人以正能量的審美愉悅。思路框架:摒棄老套路、吸引年輕人、借鑒綜藝元素。閃光亮點:文字嚴謹、畫風懷舊、色隨調轉、小游戲、放飛和平鴿等過程把控:平衡活潑與嚴謹,在政治與時尚的規則框架下求最大公約數。
華龍網;創新;傳播
恒久追求終圓夢,華龍網以榮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殊榮,迎來了2016年的記者節。
2016年11月2日,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第二十六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正式揭曉。華龍網專題作品《穿越直播 重返70年前英雄之城》獲得網頁設計一等獎。這是重慶媒體第一次獨立獲得網頁設計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實現了零的突破。
抗戰勝利70周年是重大時政題材,如何能在傳統重大紀念日報道上有所創新?華龍網主創團隊前后開了大小十幾次策劃會,最終作出大膽的假設:假如70年前有新媒體,假如70年前有華龍網,假如讓我們穿越回去,我們會如何把抗戰勝利前后發生的新聞呈現給大家?
經過反復推敲,團隊確定了一個總的原則:在新媒體時代,要探索媒體融合傳播路徑,以創新手段弘揚主旋律、講好中國故事。要以開拓創新的勇氣和深入淺出的特質,來做出匠心獨運的作品,要注重用戶體驗,給人以正能量的審美愉悅。
無論是立意還是形式,均要體現創新,團隊確定了三點思路框架:
(一)摒棄老套路
抗戰題材傳統的老套路,有“重走”“尋訪”“幸存者說”“專家評說”等,當下再按這種套路,效果堪憂。為了更驚艷地尋找到可以代言“抗戰”這兩個字的主旨圭臬、精神氣質的傳播學符號,為了梳理出抗戰之于今天的價值脈絡,華龍網主創團隊突破了傳統傳播體系的話語禁忌,“無中生有”地制造了一個“穿越”的概念,讓新聞與歷史“對話”。
(二)吸引年輕人
創新探索,尤其對爭取年輕人有利,讓新聞表達擁抱80后、90后甚至00后小鮮肉,他們是一塊最值得“鎖定”的目標人群,因為他們是網絡最集中、最活躍的核心用戶,最能代表未來,擁抱了他們,就穩住了網絡生存環境,就主導了網絡輿論,就搶到了流量紅利,就壯大了網絡盟軍,就占領了意識形態話語權。
(三)借鑒綜藝元素
在“穿越直播”這個概念和扎實的歷史素材基礎之上,該專題網頁設計思路開出了創新的花朵,通過多媒體手段報道還原當時的歷史場景,讓宏大的歷史與網友零距離互動。
讓專題通過內容與技術、文字與圖像視頻、PC端與移動端的貫通,真正讓融媒體的報道手段還原了當時的歷史場景。
另辟蹊徑,披瀝墾拓,改直接的硬宣傳為間接形象的客觀演示,將網民被動接受改為主動參與,愉悅體驗中加深對中國抗戰歷史深刻內涵的理解,在分享與互動中將歷史題材的傳播,升華為公共情感的審美。
(一)文字
記者運用歷史文獻,考證和回望過去,并通過現代互聯網科技來傳播70年前的新聞,這是網友與歷史的互動,帶來的不只是歷史的重新演繹,更是催生了抗戰熱血在當代中國人身體中的沸騰。
為了嚴謹,團隊負責文字的記者,先后在重慶圖書館、重慶市檔案館等機構和單位查閱了數十萬字的史料。還去重慶圖書館復印了1945年8月至9月的《新華日報》等報紙,從當年的新聞報道中獲取素材。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工程,當時的報紙都是繁體字,句子大都還是半文半白,排版是從右往左,從上往下看,而且因為年代久遠,很多報紙都模糊不清,需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認真去校準,最后摘取核心內容,就這個工作,三個人都花了兩周多的時間。
為了嚴謹,負責文字的記者無數次地向重慶市檔案館、重慶圖書館的抗戰史專家請教,為稿件內容和史料把關。還要考慮如何明白通俗地轉述給現在的讀者,包括諸多細節印證、提法銜接(譬如“復員”一詞,就與現在的意思大相徑庭)等,查資料查到眼睛腫脹是常有的事情,有團隊成員自嘲稱:幾回回,夢中神游到1945年,醒來后,不知今夕是何夕?
(二)畫風色調
為了讓畫面實現Yesterday Once More(昨日重現),為了讓整個頁面又好看又好玩,為了在弘揚主旋律的同時兼顧各個層次的用戶體驗,主創團隊在畫風色調上,用緩緩移動的云層來體現那個風云際會的時代,云朵分層,漸漸散開,很有代入感;按時間軸從灰色調懷舊逐步過渡到彩色,突出新舊對比的同時也體現了取得勝利過程的艱辛;用卷軸式的打開方式展現珍貴的獨家漫畫史料……卡通漫畫作為當下流行的互聯網元素,被大量運用在專題設計里面,穿插懷舊風,讓“穿越”風無處不在。
風格上既要統一,又要突出重點,力求條塊化,具象化,清晰明了,給網友不一樣的視覺體驗,能實現速讀和悅讀,從中盡可能實現定制化、故事化、可視化的特色。
有網友反饋說,作品有蒙太奇手法,有好萊塢大片的感覺……
(三)游戲互動
團隊設計了互動的“小游戲”,幫助網友回顧知識;采用FLASH方式“放飛和平鴿”,展望美好愿望,增強互動效果。
在頁面上與網友建立起即時互動渠道,這是對傳統時政報道話語體系的延伸和拓展,力圖以此帶來注意力,蘊含草根氣息,提升受眾面,增強時政新聞的親和力、影響力。
網頁上,那逼真的場景感讓3萬多名網友參與到了頁面游戲之中,虛擬和平鴿也被廣大網友放飛了52萬多只。
如此互動,可以讓時政新聞里的主要信息點“跳”出來擊中網友穴位,實現感性化、故事化、小角度、貼近性,讓普通百姓聽得懂,能理解,會判斷,甚至會向身邊人轉達,實現資訊再轉播。
當下,新聞早已不是賣方市場,而是受眾主導、用眼投票的傳播格局。在媒體融合這樣一個大時代,新聞人都面臨著“期望值上升的挑戰”。這既源于上級與受眾的更高期待,也來自傳播的生態格局變化中,主流媒體對使命的體察與擔當。這個過程中,責任來自堅守,堅守的過程必然會遭受不解與寂寞。
《穿越直播 重返70年前英雄之城》這一作品,運用“新聞+歷史+穿越+直播+視覺+科技+受眾”的復合傳播形態,以文字、圖像、聲音和視頻等多種形式,通過“兩微一端”等多平臺多終端全媒體方式報道,具象對按宏觀,多元化混搭,形象化展示,成功地留住了一些胃口刁鉆、眼界高遠的網友,玩了一場出人意料的革新,給了受眾更豐富的層次和更多元的養料。
華龍網深知,做優內容,吸晴才是王道,技術創新,倒逼流程再造。只有受眾喜聞樂見,才有新聞入腦入心,否則就會“傳而不通,通而不受”,碎片化時代需要一些出其不意。
尤其時政題材,要避免曲高和寡地端著,避免正襟危坐甚至居高臨下,要降低身份權威性,對接這個讀圖時代、速讀時代和景觀時代,公眾偏好時尚、獵奇的視覺元素的特點,注重以更萌更軟管、更卡通更跳躍的元素來波普式(pop)表達,實施柔性傳播,拉近與網友的距離,增強對網友的親和力。
同時,華龍網不忘初心,不弄小機靈而損害了高大上的主流價值觀。團隊依照應景借力原則,什么流行我們趕什么,這一可趕上搜索熱詞增點擊,二可體現與時俱進,不落伍,三是借勢搭車更讓人印象深刻。
過程中,團隊兼顧了新聞的嚴肅性、歷史的厚重感、穿越的驚悚奇幻、互動的代入感、歷史悲情的緊繃感、政治題材的儀式感,成功地做透了懸念,建立起了和受眾的持續性勾連。
在質量把控上,團隊注意到了在活潑與嚴謹的把控上用心,在政治與時尚的規則框架下求最大公約數。讓抽象問題形象化,平面問題立體化,從而使“抗戰”宣傳因互聯網獨有的特色而更加內涵豐富,在多重闡釋空間和豐富問題含量的復雜信息元素里,提綱挈領地進行立體化傳播。
事實證明,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致力于深化媒體融合,以優秀的新聞作品、強烈的用戶意識、前沿的傳播方式,弘揚核心價值觀,傳遞社會正能量,才能不斷提高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的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才能生產出高質量的新聞作品。當然,這個過程也是非常艱苦的,那種錙銖必較的嚴苛,好幾次讓實際操作的記者幾欲“罷工”。
而這恰恰就體現了華龍網大開腦洞,實現零的突破背后的“洪荒之力”。
“真正吸引受眾的并非規則,而是例外。”這是法國著名電影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的一句話。《穿越直播 重返70年前英雄之城》成功地創造了一場“例外”。形式新穎,構思精巧,高端大氣,寓意深遠,互動性強,加之全媒體、立體化傳播,促成了華龍網在這個全媒體時代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有了一次驚艷的綻放!
G206
A
1674-8883(2016)24-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