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
(蘭州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從5W模式探究《爸爸去哪兒》的成功因素
王 楠
(蘭州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2013年10月11日,湖南衛視推出首檔明星戶外真人秀季播類欄目《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一直到2016年,三季都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本文從拉斯韋爾的5W傳播模式入手,探究《爸爸去哪兒》節目的成功因素,并指出節目存在的問題。
真人秀; 《爸爸去哪兒》;5W模式
美國學者H·拉斯維爾于1948年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論文中首次提出了構成傳播過程的五種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結構順序將它們排列,形成了后來人們稱之為“五W模式”或“拉斯維爾程式”的過程模式。這五個W分別是Who(誰)Says What (說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過什么渠道)To Whom (向誰說)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本文從拉斯韋爾的5W傳播模式入手,探究《爸爸去哪兒》節目的成功因素的五個方面。
《爸爸去哪兒》團隊積累了十幾年的制作經驗,在節目開始制作前,導演組總共拜訪了近20對明星父子(女),最終敲定了第一季的5對明星父子(女)。一改往常娛樂節目的普遍模式,以紀錄片的記敘手法使得節目既具有紀錄片的真實、細膩之感,又具有電影般的故事性,使人們更加容易接受這種新形式。
《爸爸去哪兒》的節目形式,給早已受夠陳舊元素的真人秀節目的觀眾帶來一縷春風,再加上這種明星親子節目內容的創新,吸引了大批對明星、明星子女以及親子教育話題感興趣的受眾。
《爸爸去哪兒》中的明星爸爸們在平時的電視節目中各具風采,但是在本節目中卻是作為普通的父親角色出現在觀眾的眼前,將明星的身份還原為父親的身份,實現了從偶像到平民的回歸。該節目中包含了親子兒童教育方面的話題,該話題使人們回歸家庭,涉及家庭倫理,尤其是男性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使對孩子缺少關愛的父親得以反思。
湖南衛視并沒有目完全套用韓國版的模式,而是進行本土化的改造,編排上更是照顧中國觀眾的收視習慣,使中國觀眾更易接受。個性化的節目內容使得節目別具一格,在播出同時期《爸爸去哪兒》以一個獨特的形式出現,完成了產品的差異化,獲得觀眾青睞。
《爸爸去哪兒》團隊在一開始就積累了許多粉絲,明星生活原本是遙不可及的,而在爸爸去哪兒節目中,明星爸爸和孩子們的生活,全方位、多角度地一一出現在熒幕上,滿足了受眾的窺探欲。《爸爸去哪兒》播出前,官微首先發表了《湖南衛視嚴查微博泄密力保〈爸爸去哪兒>新鮮感》的文件,勾起人們想要了解節目的欲望。
另外,爸爸去哪兒的拍攝地遍及祖國大江南北,媒體在報道的過程中,自然也就會吸引大批當地的觀眾去觀看這個節目。
《爸爸去哪兒》在傳播渠道上更加多元化,手機、電視、電腦、樓宇廣告的跨屏傳播,他們的易于接近性使得傳播內容有更多機會和渠道被受眾接收。
《爸爸去哪兒》是一檔電視綜藝節目,憑借電視媒體受眾面廣、傳播迅速、形象生動的特點獲得了傳播的廣度,同時又充分利用網站、終端等新媒體,進一步擴大傳播面。此外,微博話題、微信上各大公眾賬號對于爸爸去哪兒相關內容的推送、對應出版的系列叢書、爸爸去哪兒大電影以及明星爸爸和孩子的廣告產品,都是《爸爸去哪兒》帶來的一系列效應。
除了新興的社交媒體平臺外,《爸爸去哪兒》作為一檔電視綜藝節目,并沒忽略傳統媒體的傳播作用。2013年10月8日,《爸爸去哪兒》在長沙萬達影城舉行了首映禮,這是全國首檔電視節目的首映禮。
媒體在節目初期宣傳得過于猛烈,往往不利于口碑傳播。所以《爸爸去哪兒》在初始時并沒有量宣傳,當受眾感知節目超出其預期時就會感到滿意,而此時受眾若接收了與其感知經歷相符合的口碑信息就會強化其滿意感,從而產生進一步口碑傳播的沖動。
湖南衛視開通《爸爸去哪兒》的官方微博,截圖展示節目中精彩好玩的瞬間,通過發起實時微博話題討論、發布最新明星活動和活動宣傳照片,使節目迅速被大家熟知。同時,借助于論壇、貼吧的超強互動性以及愛奇異視頻網站的轉播,進一步擴大了影響范圍。
(一)海外模式本土化的死循環
湖南衛視成功地從韓國引進節目,進行本土化改造,節目成功播出后全國各大衛視紛紛效仿,相繼推出20多個親子類真人秀節目,如《爸爸在這兒》《爸爸回來了》《好爸爸壞爸爸》,滿屏的親子類真人秀節目,滿屏的“爸爸”使得受眾審美疲勞,且節目質量參差不齊,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同時,使得親子類的節目不再那么具有吸引力,無疑導致了《爸爸去哪兒》第二季部分受眾的流失。
(二)商業氣息過重
《爸爸去哪兒》節目在播出的過程中透露出過濃的商業氣息。感冒藥和某品牌牛奶,不恰當時間的廣告植入使得觀眾覺得莫名其妙,破壞了觀眾的觀感。為了加快節目的節奏而過分強化任務環節,弱化了平常的交流與內容的銜接,削弱了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有時連事件的前因后果都交代不清,破壞了節目的真實性,“秀”的成分明顯要比“真人”的成分多。
《爸爸去哪兒》的走紅不是偶然,也不是一個結束。任何領域要想發展,最初的時候都是脫離不了模仿的,但不能一味地靠引進來發展,如何從模仿、引進中展現出自己的特色和內涵才是最重要的。要以成功經驗為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注重創新,發展產業鏈,為受眾帶去高雅又通俗,滿足各層面受眾需要的綜藝節目,豐富人們的生活。
[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7-25.
[2] 郭弘,董健.電視娛樂節目發展新思考——以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為例[J].傳媒,2014(2):41-43.
[3] 姜笑君.《爸爸去哪兒》“火”在哪兒[J].當代電視,2014(2):59-60.
[4] 邵登.聽導演講《爸爸》的制作故事[DB/OL].騰訊娛樂,2013-10-10.
[5] 趙亮宇.《爸爸去哪兒》的傳播學解讀[J].今傳媒,2014(3):77-78.
G222.3
A
1674-8883(2016)24-01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