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少令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黑龍江 哈爾濱 150070)
淺論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主體的變遷
侯少令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黑龍江 哈爾濱 150070)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我國的新聞傳播主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媒體不再是單一的傳統媒體,新聞傳播主體的規模也逐漸擴大。本文對當前我國新媒體傳播行業作出分析,首先簡要說明了新媒體的特征,之后分析了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主體的多樣化,最后研究了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主體的變遷。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傳播主體
(一)新媒體的數字化特征
數字化特征是新媒體最大的特征,在互聯網技術高度發達的當下,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有了質的飛越。數字化特征就是對信息進行整合、處理,由互聯網搭建的平臺進行最終信息集合的展示傳播。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的數字化優勢主要體現在不必將大量的信息全部呈現在受眾面前,新媒體可以更好地將適合受眾“口味”的新聞推薦給受眾。這也是大數據時代,新媒體借助計算機技術得到很好發展的原因,這種模式也更適應當前的行業發展需求。
(二)新媒體的互動性特征
互動性是新媒體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新媒體中,互動多指加強信息表面的傳播。在傳播信息時,傳統媒體大多是點對點地傳播。新媒體則不然,其由點對點擴展到點對面的信息傳播,在很大程度上也擴展了信息量和信息傳播范圍。由于新媒體具有點對面的特征,其可以涉及各個領域,很好地體現了自身的互動性特征。另一方面,受眾與新媒體間也可以形成更好的交互關系,人們能更好地接收和傳遞新聞信息。
新媒體時代,傳播主體呈現多樣化特征。首先,是對新媒體形式的理解。簡單來說,“新聞媒體”指的是具有個性化、數字化、時代化、大眾化及交互特性的一種媒體形態。例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較多且較為廣泛的互聯網媒體、移動媒體、數字電視媒體等,都屬于新媒體范圍之內的媒體形式。[1]筆者認為,傳播主體可以分為三方面:傳統大眾媒介、非專業化的傳播機構、人的網絡新聞傳播。以下是筆者對這三方面的詳細分析:
(一)傳統大眾媒介
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整合過程中,傳統媒介有其獨特的優勢,即傳統的大眾媒體有大量的專業記者,這也是傳統媒體能掌握大量新聞資源的關鍵。
受眾能利用互聯網得到很多需要了解的新聞信息,也可以將各種各樣的新鮮信息上傳至網絡平臺。但從新聞學專業的角度來說,畢竟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上傳這一系列的工作都是很專業的,需要專業人員才能完成。傳統大眾媒介也培養了自己的網絡編輯,為網絡傳播提供了專業的人才和專業的信息。同時,傳統的大眾媒體從業者也需要熟練地利用網絡為自己的工作服務。針對這一社會情況,政府和有關部門應該從政策調整、完善相關法規以及引導民眾正確運用網絡媒介等幾個方面著手,積極引導民眾適應新媒體的發展趨勢,正確運用新媒體為我國新聞傳播行業服務。[2]
(二)非專業化的傳播機構
在新媒體時代,有許多非專業媒體組織利用其優勢,不斷發布各種新聞信息,或在一段時間內扮演新聞傳播者角色。這些非專業媒體組織是指通過在網絡平臺注冊賬號用于信息傳播活動,使用因特網注冊自己域名的團體或組織。這些非專門性組織在信息傳播活動中有其獨特的優勢。這些非專業通信機構因為沒有新聞采編工作人員和編輯網絡,所以他們采取和傳統的大眾媒體合作的方式,獲得了非常豐富的新聞資源。面對這種情況,媒體只有積極應對、科學謀劃,調整目標戰略和定位,變革轉型,創新傳播技術和內容形式,才能適應媒體變革及行業發展形勢。[3]
(三)人的網絡新聞傳播
傳統媒體在傳播新聞的過程中,受眾如果想自己發布信息是不可能的。唯一的方式就是以新聞傳播者為“中介”,完成新聞的發布,讓大眾看見。但在新媒體時代強勢來襲的當下,基本可以免除這一層關系,尤其是在互聯網技術特別發達的今天,網絡更是成了受眾更好地發布信息的平臺。每個受眾都可以通過網絡媒體發布信息、表達自己的觀點。[4]也可以實現新聞傳播的多向性、互動性和及時性,最大限度地實現了新聞傳播的靈活性,進而體現出新聞傳播主體的新特點,及時彌補了傳統媒體的劣勢。[5]
在傳統的新聞和新媒體中,傳播主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讓公眾成了新聞傳播的主體。出于種種原因,公眾可能對每條新聞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所以,當受眾看到新聞媒體上發布的消息時,因為專業素質不同,最終的評論可能也是褒貶不一的。不同的受眾在社會中處于不同的位置,當媒體發布的信息和事實有很大差距時,受眾就可以及時站出來對新聞的真實性提出質疑。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受眾對媒體的不信任等因素,加快了新聞傳播主體的變化速度,受眾越來越渴望分享他們的想法和參與到互動、溝通活動中。
互聯網上的信息具有高度開放性特征,讀者和記者不僅可以同時看到網絡平臺上的信息,還可以及時有效地補充缺失的信息。專業的媒體更容易實現信息的真實、公平、公正和正確覆蓋。在傳統新聞媒體主體地位被逐漸弱化的今天,公眾成為傳播新聞信息的主體,但在傳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夾雜個人情緒,其傳播的信息的真實性需要經過信息接收者的判斷和斟酌。[6]
[1] 張秀蓉.淺論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主體的變遷[J].新聞研究導刊,2016(22):98.
[2] 何貴石.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主體的改變探究[J].科技傳播,2016(03):28+32.
[3] 張曄.淺論全媒體時代策劃對新聞傳播的重要意義[J].理論與當代,2011(08):40-42.
[4] 高穎.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主體[J].西部廣播電視,2015(17):20.
[5] 王穎.關于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主體的變遷芻議[J].新聞研究導刊,2015(14):330.
[6] 孟大治.關于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主體的變遷芻議[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5(05):144+146.
G206
A
1674-8883(2016)24-0198-01
侯少令(1976—),男,河北深縣人,吉林大學國際政治碩士,副高職稱,黑龍江廣播電視臺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