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璟玉
(重慶大學,重慶 404100)
女性主義視角下家庭倫理劇中的婆婆形象研究
李璟玉
(重慶大學,重慶 404100)
近十年來,中國國產電視劇中從不缺乏的電視劇類型就是婆媳劇。透過這些熱門的國產家庭劇,不難看出,我國的國產家庭劇中塑造的婆婆形象的同質化趨勢,以及作為大眾傳播的一種重要形式的此類電視劇對家庭倫理的導向存在偏差等問題。因此,本文基于女性主義視角對國產家庭劇中建構的婆婆形象進行梳理分析,同時歸納其中存在的問題,旨在為國產家庭劇今后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國產家庭劇;婆媳題材;女性主義
女性主義現已經成為批評方法和理論視野,同時這股思潮也滲透進了社會科學等多個領域,它的主戰場也轉移到了社會文化批評領域,不再是之前的政治運動。作為社會文化的鏡像體現之一的大眾傳媒,也是話語的生產場地,對目前社會性別構建有著極為關鍵的作用。大眾傳媒話語中女性身份及地位問題是女性主義主要關注的地方。性別權力結構是女性主義主要的切入點,它解構了傳媒話語的相關生成機制,提示在這個男性主統下,大眾傳媒是如何將某種性別話語生產出來的,并通過這種話語將虛偽的女性“主體性”給塑造出來,進而可以追尋女性說話權力,使女性的主體意識得到真正恢復。媒介被認為是霸權價值觀的主要工具,同時也是傳播婦女與女性氣質刻板化的工具之一。社會文化的遺產被媒介傳遞,即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被媒介傳遞是刻板形象主要研究的對象,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保衛期的整合性和延續性,同時也是為了拒絕變遷;把婦女再現為客體,同時壓抑婦女經驗去服務于父權制,其相關需要是反情色運動主要斷言媒介的作用,同時將媒介塑造成維護霸權的機構是“意識形態媒介理論”所主要認為的。體現父權制秩序和資本主義的正常性,并轉述為共識。
《婆婆》中的趙大媽是個完美婆婆的形象,但實際上,它通過贊美女性的這一品質并經過大眾媒介傳播給廣大受眾,進而使更多女性往這一“優秀品質”上發展。然而這種行為實質上卻給女性的自身發展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不利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婆婆》這一電視劇首先歌頌了具有婆婆這些品質的這一類女性和她們的傳統角色,并把這些表現和角色類似于必須包容、善良,以兒子為生活重心視為女性天生就有或者自然擅長的,使得其他女性想要跳出原來的社會定位和性別氣質將會非常困難,從而不利于女性多元的發展。
在如今的女性研究中盛行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女性在較短的時間里面,從家庭中人變成了社會中人,是社會主義革命的結果”。雖然20世紀以來,西方的啟蒙思想傳入我國,我國女性地位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但封建思想仍未根除。“傳播的儀式觀借用了人類學和宗教社會學的概念,強調社會再生產了和凝聚了共同信仰。”這種觀點認為媒介創造出“一種認為的、但卻真實的象征性秩序,這種秩序不向人提供信息而是肯定現狀;不改變人的觀點或心靈,而是展現事物潛在的秩序;不是發揮,而是再現一種持續但脆弱的社會秩序”。像《婆婆》這類婆媳劇,實際上是在隱形地維護封建傳統思想。婆婆作為家庭的一員,主要的活動領域在家庭,其職責就是生兒育女、相夫教子。婆媳劇將女性塑造成了喪失獨立地位與獨立人格的個體,主要依附于男性,把女性的形象定格為:將相夫教子作為自身最重要的責任,目前很多女性仍然認為家庭幸福才是女性真正的幸福。在這種邊緣或缺席狀態下,女性的固有封建思想使得自身缺乏主觀能動性,總是被動地接受媒體或社會的不平等觀點,不能建構為自身利益斗爭的組織,不會主動采取措施維護自身利益。
與類似《婆婆》這種家庭劇中塑造的正面的婆婆形象不同,近些年熱門電視劇所塑造的惡婆婆及各種婆媳矛盾導致社會中普遍認為婆婆一定是刁鉆、蠻不講理的這一刻板印象。中國知名學者卜衛認為,人們對某個社會群體形成的過分簡單化的、滯后于現實變化的概括性的看法就是人們常說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認為該社會群體都具有統一特征,從而忽略了個體間的各種差異。而性別上的刻板印象來源于社會性別,其中主要包括男女兩性在性格智力、形象、家庭中扮演的角色、社會中的分工等各個方面的定性化。立足于男性的角度來對性別進行簡單的概括或者歸類是大眾傳媒最主要的行徑方式。比如說,具有領導才能、理性的精神思維以及進取精神等被主流文化所贊同的種種美好精神,一般都被歸類為男性所具有的特征;而另一些在某種程度上并不可取的特征則被歸類為女性所具有,比如,缺乏理性、消極被動以及感情用事等。換句話說,大眾傳媒所塑造出來的女性所特有的形象,多是為了迎合男權文化,其仍然處在被異化的一種狀態中,媒介用它所特有的隱蔽和復雜的方式,維護了男權的觀念和文化,進一步加深了社會生活中對女性的刻板印象。
作為承載和傳播文化最具影響力的大眾傳媒,電視在女性從內到外形象的塑造方面已然擔當起“造型師”的角色。電視用生動的視覺文化呈現性別模式,極大地影響并建構著人類及社會的兩性觀念與行為。因此,電視所進行的傳播不僅僅再現了社會性別的狀況與地位,反映了社會價值取向,電視文化本身也參與了社會性別的塑造和建構過程。所以,通過電視傳播出來的許多女性的負面形象是導致一直以來被壓迫的女性文化的一種重要形式。而婆婆這類女性形象在傳播過程中,已經完全被丑化成“惡”的形象,而這一形象會影響生活中人們對真實存在的婆婆形象的認識。電視傳播的這類對女性非常不利的觀點,也會潛移默化地使婦女承認自己在生理方面的局限,使自己自然而然地扮演這個傳統的角色,甚至會促使女性默認在父權的社會體系中的從屬地位,最后的結果就是使媒介關于女性形象的建構與女性在社會生活中實際的多元化社會角色不相符。
電視媒介是覆蓋面最廣,并且具有頗深影響力的大眾媒介。在面對由于文化長期積淀而難以消除的電視節目中的性別歧視以及性別成見等問題時,電視媒介理應承擔起最重要的文化責任,并帶頭去完成這項艱巨而長久的任務。在避免單方面追求收視率的同時,增強社會性別意識,加強對性別平等概念的傳播,促進女性與媒介關系的和諧發展。
[1] 鄭杭生.社會學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8.
[2] 曾慶瑞.電視劇原理(第2卷·文本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61.
J905
A
1674-8883(2016)13-0179-01
李璟玉(1993—),女,寧夏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女性主義媒介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