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農村金融學會調研組
農戶貸款集約化經營管理的思考
淮安市農村金融學會調研組
近幾年,農行農戶貸款業務得到快速發展,總體上保持了穩定的發展勢頭,但相關風險和問題也逐步暴露,本文針對農戶貸款管理中的問題,梳理研究推進農戶貸款集約化經營管理的方法路徑。
(一)農貸集約化是增強縣域行競爭力的重要抓手。
農戶貸款由各網點客戶經理單獨作業,貸款資料各自提交上級行審核,存在著人均管戶數量不足,管理鏈條長、成本高、效率低等問題,貸后管理也往往流于形式。通過實施農貸集約化,可以將部分專職客戶經理解放出來,配置到更能創造財富、更能提升競爭力的業務領域,網點負責人也將騰出更多的時間精力抓好經營管理,可以有效挖掘人財物資源潛能。
(二)農貸集約化是提升風險控制水平的有力措施。
農戶貸款具有戶多、分散、監管難的特點,容易產生操作風險、能力風險和道德風險,當前冒名、多貸一用、私貸公用等問題仍然較為突出。實施農貸集約化,支行客戶經理作為貸款經營的第一責任人,減少了與網點之間的責任博弈,實現了責權利的有機統一,將增強其責任意識。農戶貸款由支行客戶經理統一調查,農貸資料實行統一管理和審核,可以解決因客戶經理業務素質參差不齊造成的風險問題,實現風險控制關口前移。由支行對轄內農戶貸款業務集中進行監測和風險預警、專項檢查、清收核銷,可以提升管理層次及標準化、規范化、精細化水平,推進全流程風險防控體系的構建。
(三)農貸集約化是助推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集約化經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主要動力。欠發達地農貸客戶結構“散、小、差”,且占總農戶的比例較低,農戶貸款對GDP帶動作用不明顯,地方黨政關注度不高。實施農貸集約化,農行可以騰出更多資源,用于支持縣域重點項目、優質法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涉及面廣、影響較大的農業優勢產業,抓住服務“三農”的主體,帶動農戶貸款業務健康發展。
(四)農貸集約化是農村信貸業務轉型發展的重大突破。
緊緊圍繞規模農業、特色農業發展和“三權”改革,不斷提高產品適用性和針對性,更好地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既是農行的社會責任,也是自身轉型發展的內在要求。農行將政府增信模式加快推廣到縣域,更需要優化農戶貸款機制和措施來支撐。只有推動農戶貸款業務實現結構調整,才能使農村信貸業務真正步入服務到位、風險可控、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農貸集約化是指集合人力、物力、財力、管理等資源要素進行統一配置,以節儉、約束、高效為價值取向,降低成本、高效管理,促進縣域行及網點轉型發展。根據農村鄉鎮網點和人員分布情況,結合部分支行的做法,農貸集約化模式選擇及其特征可以概括為“三個集中”和“三個統一”。
“三個集中”主要體現在:一是人員集中管戶。指將原分散在網點辦公的農貸客戶經理集中到支行客戶部門,成立專門的“三農”專業服務團隊,在管理能力可及的前提下,提高客戶經理的管戶數量,盡可能達到總行規定的管理300戶的上限要求。二是用信集中管理。指支行客戶經理統一負責農戶貸款業務調查、集中辦理抵質押擔保登記和貸后管理等工作。三是業務集中操作。指對新發放農戶貸款原則上集中到一個網點平臺上進行操作。
“三個統一”主要體現在:一是職責統一。對集中辦公的客戶經理統一定崗定責,改變過去各網點客戶經理職責不統一的狀況。二是考核統一。由支行直接定任務目標、定薪酬,制定統一的考核獎懲辦法,不再參與網點的績效考核和工資分配。三是準入標準統一。各環節嚴格執行統一的業務規章、操作流程和準入標準。
(一)加強組織領導。
集約化經營管理是農戶貸款業務的一項重要改革,實施前應認真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做好各類風險情況的預判。各級行“一把手”要親自研究、組織和推動,分管領導要負起主要責任,相關部門要強化分工合作,擔負農貸集約化的方案制定、工作推動、風險監控、風險檢查等業務督導和自律監管責任。二級分行要制定詳細的集約化管理實施方案,明確工作目標、措施和職責,以“三集中、三統一”的模式特征為標準,抓好試點示范,穩步分批實施。
(二)健全管理機制。
明確客戶經理集中管戶的標準。由于各行的實際情況和客戶經理素質有較大差別,在農貸集約化初期,客戶經理管戶原則上在200~300戶之間,最大限度地發掘人力資源,不斷提高農貸集約化效果。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和風控機制,科學合理地配置農戶貸款的營銷、管理、清收等工作的資費標準,并在交通通訊補貼、產品計價、基礎管理等方面制定合理有效的制度辦法,確保客戶經理切實履行職責。根據農戶需求、支行服務能力、經濟形勢變化等因素準確把握信貸投向投量,使農戶貸款規模既滿足農戶生產生活需求,又適應縣域行經營管理承載能力。突出扶貧重點,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以產業帶動為主,建立產業發展與貧困戶增收的聯接機制,依托政府增信機制,拓寬擔保方式,推進扶貧小額貼息貸款業務。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等客戶的支持力度。加強與黨政部門的匯報溝通,樹立農行服務縣域和“三農”的主流銀行形象,獲得地方黨政更多的資源支持。
(三)做實培訓指導。
重點抓好相關業務培訓和質量把控工作,培養、選拔和匹配取得信貸業務從業資格的人員作為農戶貸款營銷的專職客戶經理,使其不僅能做好農戶貸款的管理,還要能勝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的營銷和管理工作。要在試點基礎上制定統一的操作規范和標準,對支行管理人員和客戶經理進行專門培訓,使其對集約化管理的思路、標準和風險狀況都有明確清晰的認識和把握,提高業務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二級分行班子成員要掛鉤分包支行,負責抓好工作落實,確保責任界定清晰,制度建設完善,工作平穩過渡,并組成由相關部室和業務骨干參加的工作質量督導組,具體指導各支行穩步推進集約化改革工作。通過組織推進常態化的“進鎮入村”營銷工作,以鄉鎮網點、惠農便利店為依托,發揮好“三農”服務團隊、“三農”聯絡員隊伍作用,提高農村市場客戶占有率和產品覆蓋率。
(四)強化風險管控。
實施農貸集約化,原有貸款中隱藏的風險和問題矛盾有可能集中暴露出來,由于客戶經理對新接手貸款缺乏深入了解,有可能造成客戶維護和貸后管理不到位,或者因原貸農戶認為還款后不能再貸款,還款意愿降低,違約可能性上升。因此,縣域行在農貸業務劃轉移交過程中,要嚴格依照貸后管理責任移交辦法等制度精細規范操作,對貸款交接前后手人員的相關責任進行明確認定,做好合規審查、賬務劃轉等工作,對有可能出現的風險情況做好處置預案。嚴格依照總、分行農戶問題貸款整改要求做好預防工作,嚴防出現案件風險和負面輿情。加快推進利用電話外呼輔助系統強化農戶貸款貸后集中管理工作模式,通過電話外呼方式對農戶貸款進行貸后詢檢協查、貸款到期提示及逾期貸款催收,早日實現對農戶貸款多渠道、分層次的穿透式、集約化服務與管理,減輕客戶經理貸后管理工作負荷。為強化不良貸款清收,要緊緊圍繞到期收回率、不良貸款率、不良貸款控制額等重點目標,制定措施,創新方式,多法并舉,加強與法院、公安部門的聯合清收工作,最大限度保全信貸資產。
(執筆:杜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