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輝 夏曉云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2)
“互聯網+”生態下廣播新聞的創新與發展
——基于南寧人民廣播電臺1074交通臺的個案分析
郭子輝 夏曉云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2)
“互聯網+”時代下,新媒體全時、快速、交融等特點和廣播新聞簡短、快速、互動性強的優勢相互碰撞,能夠產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新媒體拓寬了廣播消息的來源,讓信息的互動、傳播、服務等更具有活力和多樣性,同時也對廣播新聞產生了一些負面的影響。在“互聯網+”時代,廣播如何與新興媒體結合發展,成為值得思考的問題。
“互聯網+”;廣播新聞;創新與發展
南寧電臺1074交通音樂廣播在南寧地區占據平均收聽率和市場占有率前5,排名第3。頻道的內容和形式輕松活潑,與新媒體進行融合的嘗試也走在當地媒體的前列。本文將對南寧電臺1074交通臺與新媒體的碰撞與融合實踐進行分析,以期尋求“互聯網+”生態下廣播新聞的創新發展路徑。
(一)消息源更廣、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范圍輻射更強
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廣播新聞的消息來源已經不限于記者的慧眼尋找或者聽眾的電話爆料。打開智能手機的微信、微博等客戶端,我們會發現新聞無處不在。比如1074交通臺播出的“后置發動雞”“車輛追尾引發車輛自燃”“猖狂盜賊連盜3店”,這些新聞報道的消息源都來自微博或是微信朋友圈這樣的新媒體平臺。
隨著數字化網絡的發展和接收終端的多樣化,在傳播速度和范圍方面,廣播特有的“聲音新聞”也突破了傳統線性、單向傳播的模式。如今一條廣播新聞采寫剪輯完畢,就意味著這條廣播新聞不僅能在收音機中傳播,還能通過各類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新媒體多對多的強黏合性使得傳播的范圍更加廣泛。例如,“愛的后備箱——南寧站”的新聞報道中,除了在傳統的電臺發射電波傳播聲音之外,還能將音頻放到微信平臺,與文字、圖片、視頻一同聯合推送。
(二)與受眾的互動更加方便、活躍
廣播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在與新興媒體融合后,其互動變得更加方便和活躍?!冻韵愫壤薄饭澞恐辈ミB線報道的過程中,聽眾除了能夠打進電話和主持人進行互動聊天,還可以一邊收聽節目一邊通過手機進入微信公眾號中的直播間,這樣的互動有效避免了打不進電話的限制。同時,在微信直播間,聽眾與主持人、聽眾與聽眾間可以實時互動,互動性上從一對多向多對多轉變,使得互動交流更加方便和活躍。
(三)廣播新聞報道更加立體化
新媒體生態下,新聞的呈現要求更加全面立體。首先,新聞的內容必須包括現場音響、現場畫面、人物表現和事件過程等。其次,新聞的表現形式多樣化。過去,廣播新聞記者趕往現場只需要一臺采訪錄音機就可以了,現在需要拍照、拍視頻,同一個選題必須以多種形式呈現和發布。這是由新媒體對于信息傳播呈現的方式決定的,但歸根結底,是因為受眾對信息呈現的要求越來越高。
(一)廣播新聞的真實性受到挑戰
網絡新媒體的出現催生了大批“大眾記者”。通過網絡人人都能發表觀點,人人都能傳播信息,海量的信息游走在真實與虛假之間。這使得新聞報道中信息源的真實性核對成本增加,容易出現假新聞的烏龍笑話。2016年的1月24日前后,全國受寒潮影響出現了大范圍的強降雨降雪天氣,就連一貫不下雪的廣西也出現了40年難得一見的冰雪。南寧市青秀山風景區降雪結冰的景象吸引了許多的市民前往觀看。照片發送到微博上便引起了南北方網友的不同理解,關注度急劇上升,進而引起了各大媒體關注報道,經證實發現這是一起假新聞。事后筆者對這條假新聞的相關微信推送進行分析,發現新媒體平臺推送的海量信息容易讓人產生迷惑,讀者考慮欠周就會被蒙蔽雙眼。
(二)廣播新聞報道的語言呈現粗俗化
新媒體是“互聯網+”時代的新寵,其獨特的交流方式和娛樂體驗方式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用語習慣。新媒體凸顯個性的特點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中國的語言文化,使中國文字的內涵逐漸被淹沒。大家不再想聽一板一眼的“據悉、據了解、據記者的現場采訪……”更多地喜歡調皮調侃的網絡用詞。而廣播新聞為了博取聽眾的“歡心”,也越來越多地使用網絡流行語,分寸把握不當則容易變得草率而粗俗。
(三)影響受眾對新聞深度的追求
新媒體傳播的新聞快捷、簡短,便于接收和粗略瀏覽,這些特點逐漸影響了人們接收信息的習慣。淺層閱讀的習慣讓受眾尤其是年輕的受眾群體很難靜下躁動的心去閱讀一條深度報道。而廣播新聞的深度報道常常以專題的形式呈現,且聲音稍縱即逝,不易保存,聽眾如果不能同步收聽,對新聞的了解程度和邏輯連貫性就會受到影響。久而久之,受眾不再追求新聞報道的深度,而習慣于關注事件的“皮毛”。
雖然互聯網媒體對傳統媒體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但對于廣播媒體而言,車輛在行駛的過程中,因為考慮到安全的原因,駕駛員只能接觸廣播媒體而不是以手機為主要接收信息的終端。所以,汽車保有量的增長使得廣播聽眾終端越來越多,對于廣播媒體來說是難得的市場發展契機。
(一)節目內容的創新
不論是什么樣的媒體,內容都是最重要的。一個節目如果內容經不起推敲,那么再好的節目形式、再多樣化的傳播渠道也都無法讓它長期生存下去。因此,節目內容的創新是首要考量的問題。
受眾的需求是節目最好的內容導向。所以,首先需要對廣播目標群體進行重新研究定位。在各類媒體百花爭艷的今天,廣播媒體的目標群體已經不再是全國人民,要研究目前收聽廣播的群體特征,將頻率和節目進行專業化、對象化的改革創新。
目前,廣播的受眾除了不方便接觸其他媒體的聽眾(如盲人)和部分忠實聽眾以外,主要以車輛駕駛員和乘客為主,而這些聽眾的身份是不盡相同的,如有出租車的哥、企業白領、私營業主、家庭主婦等,而這樣龐雜的身份會給群體定位造成困難。但是,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大數據系統獲得他們的作休時間,來思考他們會在什么時間段收聽廣播,進而研究他們的喜好,進行節目內容的設置創新,從而提高收聽率。
(二)節目形式的創新
除了對廣播節目內容的調整和創新,節目的形式也相當重要。因為新傳媒是在互聯網發展的大背景下產生的,其最主要的依托也是互聯網,所以何不以“互聯網+廣播”的形式讓廣播在新的領域創造出一種屬于廣播自己的生活圈?以廣播的低成本、本地化、便利性和伴隨性等特點為依托,再結合互聯網實用、交互性的條件,逐漸建立起一個能夠深入和滲透到聽眾生活的廣播生活圈,讓聽眾與聽眾之間、聽眾與廣播之間進行交互式的交流,讓廣播的聲音不僅僅在車內出現,更要讓它飄出車外。比如構建屬于自己的手機App。南寧電臺1074交通臺的王牌節目《吃香喝辣》就充分利用了互聯網的特性,打造屬于自己的iOS版和安卓版的App,讓廣播節目“從耳邊來到手邊”,為節目開辟了一條新的并且實用的直播線下互動形式。
(三)傳播渠道的創新
在過去,廣播的聲音只能通過電波進行傳播。而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互聯網為廣播的傳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手機廣播客戶端層出不窮,如蜻蜓FM、喜馬拉雅等打破了地域和終端的傳播限制。廣播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平臺進行廣泛傳播。借用新興媒體進行活動的宣傳造勢,加強活動過程的參與互動,諸如此類,廣播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常態。
(四)傳媒人才的轉型
融媒環境下,整個傳媒市場格局和競爭格局發生了改變。過去不同屬性的媒體邊界清晰,用戶明確,而現在邊界日漸模糊,競爭更加激烈,既有傳統媒體同行的競爭,也有新的競爭者。在“互聯網+”生態下的廣播傳媒人,除了堅持做好內容,精通廣播業務,還需要懂得攝影攝像、網絡傳輸、網絡編輯等“十八般武藝”,能夠把握市場的動態和受眾的需求,創造出新的產品,將已有的平臺優勢與新媒體結合進行營銷。
在新傳媒生態下,廣播新聞媒體如能主動擁抱互聯網,有意識地培養“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各取所長,共同發展,其貼近實用的優勢將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G220
A
1674-8883(2016)22-0037-01
本論文為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課題一般項目“媒體官方微博的運維與創新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4TQB012
郭子輝(1975—),女,湖南岳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新聞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