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德年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6)
微文化對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影響和對策
錢德年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6)
微文化迅猛發展,契合了青年大學生的特點,在大學校園文化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對培育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微文化具有個體性、自由性、交互性等特點,對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及統一性和準確性構成了不利影響。高校應從著力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充分利用新媒體及加強微文化監管等方面,加強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
微文化;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影響;對策
當代大學生是生長在“網上的一代”,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新媒體是他們的生活、學習必備工具。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6年7月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中學生群體占比最高,為25.1%;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30.4%。由此可見,青年大學生是我國網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互聯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大學生具有思維活躍、價值多元、渴望表達意見等特點。
核心價值觀在價值觀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統率和支配著其他處于從屬地位的價值觀,是一種社會制度長期普遍遵循的基本價值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2月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利用各種時機和場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
微文化的大行其道契合青年大學生的特點,在大學校園文化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如何在微文化背景下使核心價值觀教育在大學生中入腦、入心,是當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微文化概念
新浪微博于2009年出現并迅猛發展,微博起初把內容限制在140字符以內,其具有內容短小精悍、隨時隨地瀏覽和快速傳播等特點。微文化就是指因微博而衍生出來的一切以“微”為特點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微文化是一種誕生于互聯網時代的文化形態,是以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為基礎的、人際間快速實時互動的新型文化。[1]
(二)微文化特征簡介
第一,主體的個體性。[2]與報紙、雜志、電視等傳統媒介相比,微文化呈現出個體化特征。人們通過微博、微信等傳播載體,創作個性化的文字、圖片、表情等,傳遞個人的思想及價值觀。微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每個人既可以成為文化的創造者、傳播者,又可以成為文化的受眾。
第二,內容的自由性。微文化因“微”而發展,往往以短平快的形式呈現,文無定法,甚至一張圖片、一個表情符號就能表達情緒、態度和觀點。在微文化環境中,每個人都可以暢所欲言,以自身獨有的方式在網絡世界發表觀點。
第三,傳播的交互性。[2]在移動互聯網空間,各類信息以點對點的形式迅速傳播,可以實現信息的無限共享。每個人都可以與其他任何人在虛擬的網絡空間建立起聯系,網民可以就共同關心的問題相互評價和討論,建立交互圈子,擴大影響。
微文化通過微博、微信、QQ等載體傳播,其形式、內容及傳播方式深受青年學生歡迎,深深嵌入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已然變成一種學習生活方式,微文化獨有的特點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微文化傳播主體的個體性沖擊核心價值觀的統一性
任何社會都會存在價值觀不盡一致的多元主體,但其構成的社會要健康和諧地發展,就必須形成一種占主導地位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全社會各階層應普遍認同和遵守的價值準則,其能維護價值體系的穩定和統一。青年學生個性鮮明,在虛擬的互聯網上發聲更加強調個性。部分大學生刻意追求個性,表現出跟別人“不一樣”,不做“大多數”,甚至對核心價值觀置若罔聞。
(二)微文化傳播內容的自由性沖擊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體現社會主義根本價值導向的主導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的集中體現、集中表達和根本追求。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價值觀念體系中處于中心地位,并起統攝作用和決定作用。在網絡上各種價值觀念招搖過市,各種思潮此起彼伏,一些負面言論甚至在削弱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微文化環境下,價值觀尚未定型的大學生極易受到不良思潮和言論的蠱惑,這對其接受和認同核心價值觀帶來了挑戰。
(三)微文化傳播方式的交互性沖擊核心價值觀的準確性
在微文化的傳播環境下,大學生可以關注和評論任何感興趣的內容。某些不可控的熱點信息可能引發共振和中心聚集效應。[3]我國經過30多年的經濟騰飛,許多社會矛盾和問題集中出現,目前正處于深化改革的關鍵轉型期,諸多矛盾在逐步化解,一些老大難的“硬骨頭”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解決。不少無法理性認識當前形勢的青年學生在網上隨意散播一些消極言論和泄憤評價,甚至妄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每個人在網上對各種事件發表評論的角度都不盡相同,而一些帶有個人情緒的不客觀言論在交互傳播的過程中影響到了更多的網民。微文化的交互傳播模式使得大量民眾對核心價值觀的準確性和嚴肅性產生了懷疑。
(一)著力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在面對不同媒體發布的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信息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概括地說,媒介素養就是指人們對媒介中的信息進行辨別并作出正確取舍的能力以及對某種信息如何解讀的態度。[1]對大學生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幫助他們了解基礎的媒介知識,學習創造和傳播信息的知識和技巧,提高他們對網絡信息的鑒別能力,自覺抵制微文化環境中的不良信息,幫助大學生利用網絡微信息快速、便捷等特點提升學習能力,促使微文化在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中發揮正向作用。
(二)充分利用新媒體,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導地位
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在《權力的轉移》一書中說:“世界已經離開了暴力與金錢控制的時代,而未來世界政治的魔方將控制在擁有強權的人的手里,他們會使用手中掌握的網絡控制權、信息發布權,達到暴力、金錢無法征服的目的。”紛繁復雜的網絡空間中,主流與非主流共生,精華與糟粕并存,正能量與負面情緒交相輝映,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須撥亂反正、正本清源、主動發聲,維護核心價值觀在網絡上的主導地位。
高校思想教育系統及團學組織應該打造微博、微信品牌平臺和欄目,結合青年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從微處著手,將“高大上”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轉化為青年學生樂于接受的微語言,推送青年學生愿意看、喜歡看、習慣看的內容,將很有意義的核心價值觀內容變得“有意思”。同時,在校園及社會熱點事件發生時,搶占輿論制高點,努力做到“有陣地、有隊伍、發聲音、重內容、出影響、見效果”。[4]
(三)加強校園微文化監管,杜絕不良內容傳播
青年學生容易沖動,對一些網絡空間上的新事件、新思潮趨之若鶩,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隨意發表煽動性評論,隨意傳播未經核實的消息,由此帶來的不良信息借助移動互聯網極速傳播,往往短時間內無法控制。部分網民認為虛擬的網絡空間是不實名、不可查、不受控的,甚至將網絡空間當作“垃圾桶”“公共廁所”,在虛擬網絡空間隨意傳播不負責任的內容。
在國家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依法治網是依法治國最基礎的工程,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治理法治化也是當前網絡工作的應有之義。高校在推進依法治校的同時,應將依法監管校園網絡虛擬空間提上重要議事日程。高校應在遵照國家依法治網的基礎上,盡快出臺和修訂校園網絡依法管理的細則,引導廣大學生依法辦網、依法上網,一旦發現明令禁止的言論應給予嚴懲。高校還應充分發揮學生自我管理的積極性,將政治過硬、技術過硬的廣大青年學生吸納到校園網絡監管隊伍中,隨時掌握校園微文化動態,適時采取監管措施,真正使校園微文化環境風清氣正,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1] 李長學.微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遼寧:遼寧大學,2015.
[2] 游敏惠,袁曉鳳.“微文化”傳播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J].青年探索,2013(4):53-56.
[3] 于安龍,劉文佳.微文化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青年教育,2014(11):107-111.
[4] 唐平秋.微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危機及治理路徑[J].探索,2015(1):141-144.
G641
A
1674-8883(2016)20-0013-02
本論文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名稱:微文化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影響及對策,項目編號:RW150136
錢德年(1984—),男,甘肅武威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校園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