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淮金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路徑探討
□劉淮金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展戰略,為我國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發展明確了方向。供給側改革給銀行未來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機遇,但也將給防范化解信貸風險和金融資源重新布局帶來挑戰。本文通過對供給側改革相關因素的分析,提出商業銀行助力實體經濟增長的思路。
長期以來,我國宏觀經濟政策主要依靠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拉動經濟增長,即強調需求側的刺激。隨著經濟增速逐年下滑,傳統“需求管理”所積聚的問題逐漸凸顯。一是需求拉動的邊際效應遞減趨勢明顯。近幾年,國內產能過剩加大,杠桿率迅速攀升,以房地產、大宗商品為代表的資產價格泡沫高企,債務風險不斷積累。2015年,央行雖5次降息6次降準,發改委新批基建項目規模超過2萬億元,但投資依然萎靡,出口增長乏力,消費拉動后勁不足。二是要素資源的供給抑制日益加劇。目前,我國經濟不僅受到高稅收、高壟斷、高社會成本等供給抑制,而且在勞動力、土地、資本、資源、技術創新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受到制度與行政制約,供給抑制已逐漸成為阻礙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三是供需錯配的約束障礙更加凸顯。伴隨著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的快速提高,需求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而供給結構、生產能力卻未能跟上,相關商品和服務的供給明顯滯后,出現了國內消費增速下滑而海外采購日益火爆、跨境出游比率持續高漲等現象,表象為短期需求的匱乏,實質是中長期供給的不足,暴露了我國經濟存在著總供給和總需求不匹配的問題。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了供給側的理念和改革措施。
(一)供給側改革為銀行支持實體經濟拓寬了空間。我國當前正處于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供給側改革以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為目標,對過剩產業去庫存、去產能、去杠桿,對企業降成本,對新興產業補短板。銀行作為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金融市場中介,通過支持企業創新發展,培育發展新產業,加快技術、產品、業態創新,擴大有效供給,可以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多的資金和資本保障,提高金融資產投資的有效性。
(二)供給側改革為銀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提供了契機。受外部需求收縮、內部多種矛盾聚合影響,目前部分企業經營困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傳導蔓延,背后隱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積極參與過剩產能的化解和整合,支持企業兼并重組,逐步降低產能過剩行業的風險敝口,有利于防范化解信貸風險,增強支持實體經濟的資金實力。
(三)供給側改革為銀行自身轉型發展指確了方向。供給側改革著力解決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等深層次制度矛盾和不合理問題。供給側調整涉及眾多行業,將對銀行經營產生重要影響。供給側改革引導下的經濟政策,必將加速銀行對于各個領域投融資方向的調整,使增量資金投向新興產業、優勢行業和優質客戶,對接經濟轉型升級下的金融新需求。
(四)供給側改革倒逼銀行增強金融供給能力。在過去金融需求旺盛的“賣方市場”下,使得銀行經營呈現出明顯的“需求側”驅動特征。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需求驅動型金融服務不可持續,銀行同樣面臨著供給側改革的內在要求,亟待打造具有自身經營特色的供給驅動型金融服務,積極推進綜合化經營。同時互聯網金融的沖擊、金融風險的防控和監管政策的日趨嚴格,同樣考量著銀行的經營管理能力。
(一)適時調整發展方向。金融是促進實體經濟的生命線。銀行作為金融資源配置的重要渠道,唯有積極順應供給側改革,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緊跟政策步伐,深入研究區域經濟特征,深度洞察行業趨勢,有效配置金融資源,才能在助推實體經濟中實現共贏發展。綜合考慮內外部環境、資源稟賦和優勢,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經營策略和發展方向,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堅持以創新思維對金融產品、業務重點、服務內容和手段、行業和客戶篩選辦法等進行重新審視,在人員、資金、管理等方面做好全方位的應對準備,在支持供給側改革的同時實現自身的轉型發展。努力實踐創新思路,將金融服務與結構升級、產業升級、消費升級密切結合起來,著力支持有助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新興產業發展,釋放供給端活力。
(二)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把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特征,加強客戶基礎管理,以信貸杠桿為紐帶,突出重點,擇優支持。一是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傳統優勢行業和先進制造業資金供應力度,助力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支持企業“走出去”,引導產能輸出。二是大力支持優質小微企業客戶,包括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符合國家節能減排要求的主導產品、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創新型企業,為優良大中型客戶提供原材料、零配件和服務且有穩定業務合作關系的企業,以及經營狀況良好、具備還款能力的現代高效農業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三是持續發展個人資產總量較大、現金等流動資產占比高、潛在理財需求大的高端客戶,優先支持個人助業、創業信貸客戶。四是加強與政府溝通,深化銀企合作,針對各地基礎設施和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務類項目,制定富有針對性的信貸支持政策,積極推動PPP重大項目發展。
(三)增強金融供給能力。為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質效提升,需要建設強大的協同能力和金融支持保障系統。一要順應“互聯網+”趨勢,積極探索互聯網金融與支持實體經濟的切入點,加大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在金融創新中的應用,拓寬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渠道,提升金融功能與產業轉型升級的契合度,促進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二要積極搭建、完善和創新科技型企業貸款、供應鏈融資、小微企業簡式快速貸等類型的輕資產信貸模式,探索“交易銀行”的發展模式。三要改變過去基于需求側的經營模式,通過產品、業務流程、服務模式的創新、管理機制的變革,提供綜合化、多元化、鏈式金融服務,綜合運用信貸、發債、投行基金、租賃保險、資產管理、資產證券化等手段,為企業量身定制金融服務方案,提高金融產品供給質量和效率。對于符合產業政策導向、經過篩選的新興產業,進一步發掘產業鏈價值和增強客戶黏度,發揮供應鏈金融業務對于實體經濟的支持優勢。四要探索建立適應當前市場需求和監管要求、具備靈活機制和協調能力的管理架構,實現對客戶需求、市場變化的快速反應和協同效應。
(四)著力防控金融風險。金融和實體經濟是互為依托、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各級行要增強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把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作為當前各項工作的重點,明確轄內風險化解整體思路,對風險客戶逐戶制訂化解處置方案,加大“僵尸企業”貸款的壓退力度,最大限度降低損失。加強并購貸款業務管理,積極服務經濟轉型升級和產能優化過程中的企業兼并重組,推進行業橫向整合和產業縱向整合,提高信貸資產的效率,對因經濟下行暫時經營困難或資金困難但符合國家產行業政策、產品有市場、具有較好持續經營基礎的客戶,通過重組盤活幫助其走出困境,努力實現在支持中控制不良、在盤活中降低不良、在處置中消化不良。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盤活信貸存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對接供給側改革優化存量資本的需求。在探索金融創新以及完善產品流程的過程中,密切關注市場動向、政策變化及監管要求的調整,完善風險隱患內外部防范機制,確保業務經營穩健可持續發展。
(作者系農業銀行淮安分行副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