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玲杰
(湖北文理學院,湖北 襄陽 441000)
從微信看新媒體對中老年人生活產生的影響
馬玲杰
(湖北文理學院,湖北 襄陽 441000)
編者按:
當下,人們處在信息爆炸的信息社會,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人們都離不開信息,信息傳播不斷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為了滿足人們獲取和傳播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信息交流工具應運而生。微信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滲透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運用最為廣泛的社交平臺。但隨著全媒體時代的不斷推進,微信為即時通信、現實社交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因種種特殊原因促使輿論場逐步成型,數量龐大的用戶通過微信就社會現象和現實問題進行交流和互動,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主要渠道,也給政府的監管與引導帶來了諸多難題。微信輿論場既是多個輿論場共生互動的新生力量,又是推進輿情演進發展的雙刃劍,應當引起各界的重視。
以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自問世以來發展迅猛,在極短的時間內滲透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種影響力在年輕人群體中體現得尤為突出。中老年人是傳統媒體的主要受眾,這一特殊群體是否使用微信、是否因使用微信導致他們的日常生活發生變化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新媒體影響了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微信在滿足中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物質精神生活需求的同時,對中老年人的思想層面也產生了積極正面的引導作用。然而,科技是把雙刃劍,新媒體也應該不斷增強自身的專門性、服務性、安全性,來提高人們尤其是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微信;中老年群體;媒介影響力;新媒體發展方向
2010年10月,微信由騰訊公司正式啟動,2011年5月、8月、10月,微信先后增加了Talk box對講、“附近的人”陌生人社交、“搖一搖”等功能;2012年3月,微信用戶規模突破1億;2013年7月,微信用戶規模已突破5億大關。微信自面世以來,發展極其迅猛,究其原因,是微信主打“全民微信”,又以它易操作、功能指向性強等優點區別于QQ等同類即時通訊社交工具,這使得微信的適用人群更加廣泛和多元。中老年群體也成為廣大微信用戶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老年人處在傳統媒體走向衰落和新媒體蓬勃興起的過渡時代,一方面,他們是傳統媒體的主要受眾;另一方面,他們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微信等新媒體的影響。在中老年群體中,微信的應用情況差異巨大,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不同文化程度的中老年人對微信的使用程度各不相同。
筆者用問卷調查和走訪調查的方式,深入調查了以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對中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影響,旨在能夠有效了解人們應用新媒體的狀況,引導人們接觸新媒體、使用新媒體、駕馭新媒體,增強新媒體的影響力,更好地實現新媒體巨大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同時,調查結果也有利于媒體工作者掌控媒體今后的發展方向,從而更好地為人們服務。
(一)微信的應用一定程度實現了寬領域的覆蓋,不同年齡段存在明顯差異
以微信為代表的整體即時通訊(Instant Messaging)工具的用戶規模在移動端的推動下提升至6.06億,使用率達90.1%。其中,微信在即時通訊社交工具中覆蓋率與滲透率也遙遙領先。[1]在中老年群體中,使用微信的中老年人主要集中在40~60歲,60歲以上人群基本不使用或很少使用微信。這反映出媒體傳播和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社會大眾作為媒介受眾的分界性。40~60歲的中老年人的思想更新較快,他們有更多的機會,也更愿意接觸新媒體,在逐漸嘗到微信便捷且廉價的通信功能等新媒體的甜頭后,他們獲得了習得性的鼓勵,開始更多時間、更多接觸面地使用新媒體;而60歲以上人群受到年齡、行動能力、思想,與外界尤其是新事物的接觸等方面的限制,使用微信的機會大大減少。
(二)中老年人對微信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即時通訊功能,這種應用水平是淺層次的
中老年人使用微信看重的是微信的便捷性和廉價性。調查顯示,絕大部分中老年人會使用微信的即時通訊功能,少數中老年人會使用搖一搖、掃一掃、朋友圈等娛樂功能,只有極少數中老年人會使用微信購物、微信支付等其他延伸性功能。這顯示出中老年群體對微信的使用還停留在較淺的層面。
(一)微信滿足了中老年人日漸增長的生活需求
馬克斯洛提出“需求層次理論”,把人的需求按階梯狀排列成5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被愛的需求、得到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微信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中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微信與以往的通訊類工具不同,它不僅有最基本的文字交流功能,還包括豐富的表情符號、語音、視頻等,這使得微信更具有趣味性、互動性、易操作性以及受眾的廣泛性。據統計,微信文字和語音的使用率均超過80%,朋友圈的使用率達到77%,群聊的使用率達到61.7%。微信降低了中老年人使用新型社交工具的門檻,自然博得中老年群體的喜愛。微信誕生后,中老年人能夠更直接更方便地和子女溝通、和親友聯系。更值得注意的是,中老年群體大部分熱衷于刷朋友圈。通過朋友圈,他們可以了解子女、親友的生活動態,以滿足他們與子女、親友建立情感聯系的強烈需求;他們可以隨時隨地表達自己的心情和意愿,滿足他們獲得身邊人關注和關心的需求。
(二)微信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老年人的生活方式
作為先進的移動通訊工具,微信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網絡社交和傳播格局,豐富和影響了人們的社交生活。微信火了,它所帶來的社交方式的變革使其真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2]首先,多數中老年人表示在使用微信前,通常以看電視、朋友聊天為主要的娛樂活動,而在使用微信之后,他們更樂意選擇微信聊天、搶紅包作為日常的娛樂項目。有趣的是,搶紅包成為許多中老年人使用微信的初衷。2015年春節,微信紅包收發總量達到32.7億次,其中,中老年人同樣是“收發紅包”的狂熱支持者。其次,中老年人通常通過關注公眾號來獲取信息和知識,選擇讀報、聽廣播的中老年人也越來越少。最后,微信支付也影響著中老年人的支付方式,微信購物送貨上門則為出行不便的中老年人提供了安全快捷的購物途徑。微信不僅廣受年輕人的追捧,也大大改變了中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微信對中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影響滲透到方方面面,其已經成為中老年人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這種影響是深刻而持久的。通過微信對中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改變,可以看出馬化騰的“全民微信”跨越了年齡障礙,使“代溝”越來越淺。
(三)微信對中老年人的思想、認識進行了積極正面的引導
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聯合國第二屆老齡化世界大會上明確提出“積極度晚年”的主張。微信在應對老齡化的戰役中發揮了出色的作用。一方面,微信有利于中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中年人,身擔家庭重擔,背負著沉重的壓力;老年人,時常對未來不抱希望,不愿意大膽嘗試新事物。這兩類人通常是媒體關注的盲區,也最容易被社會邊緣化。而微信的出現,徹底打破了這一局面,微信以其強大的適應性和豐富的服務內容成了中老年人的精神寄托,這是以往的傳統媒體難以做到的。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副會長趙國秋認為,微信、QQ有利于老年人評估自己的行為價值取向是否符合社會認知與自然規律,讓他們從單位回到家中后不至于離主流社會太遠,防止因自我價值取向的虛無而引發抑郁、焦慮等心理疾病。[3]
另一方面,微信公眾號引導中老年人積極獲取知識、技能和樂趣,使中老年人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調查發現,關注公眾號的中老年人非常多。其中,健康養生和心靈雞湯類的公眾號是中老年人關注最多的公眾號,其次分別是新聞、娛樂方面的公眾號。中老年人對這些公眾號可謂“沉迷其中”。點開2016年4月3日的“養老那些事兒”公眾號,有這樣一些閱讀內容:《請將十種生命氣質傳給孩子》《很多國貨很好,可惜國人不懂珍惜!》《人生理財把握六次機遇》《女性一定不吃這個東西,太可怕了》等。現在,人們拿出手機,隨便就能翻出各種“心靈雞湯”。微信公眾號給中老年人在獲取信息、知識較為被動的背景下提供了一個簡單便捷的學習平臺,這無疑順應了“知識時代”的大潮。
(四)微信對中老年人的積極影響最終將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隨之而來的就是語言交際能力的變化。老年人由于生理特征以及社會角色的轉變,其語言狀況和其他年齡段群體相比存在相當大的差異,甚至會形成語言障礙。老年人跟他人的溝通障礙、心理障礙日漸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威脅老年人與子女及家庭的穩定和睦,并影響著社會的安定和諧。[4]而微信橫空出世,微信中的群聊和搶紅包迅速而有效地促進了中老年人與他人的交流,打破了中老年人因地域限制、離開工作崗位等原因造成的自閉狀態。微信加強了中老年人與子女、親友的聯系,從而促進了個人家庭的和諧和社會的穩定。
新媒體的介入和使用差距所導致的知識、文化乃至價值觀差異,導致老年人與年輕人在生活中運用數字化技術的程度存在差距。如何在家庭、社區乃至國家等各個層面建立靈活有效的反哺機制,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消融數字代溝,促進家庭和睦與社會和諧,正是學界、政府和全社會亟待思考與解決的命題。[5]
(一)專門性
當今,媒介內容與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存在偏差,專業老年媒介內容很有存在的必要。而當前,老年欄目在吸引與服務老年受眾方面存在缺陷。[6]目前,發展與應用微信的主要對象還是年輕人,中老年人往往得不到重視和關注。微信公眾號固然資源豐富、信息通暢,但面對浩如煙海的各類信息,中老年人只能望洋興嘆。因此,新媒體工作者要開發出為中老年人提供專門性服務的媒體或平臺。有這樣一家微信公眾號值得新媒體工作者學習和借鑒,即“新老人”,它是《快樂老人報》旗下的公眾號,該報紙是國內首份精準定位“快樂老人生活”的現代都市紙媒。“新老人”的定位從一開始就與《快樂老人報》保持一致——為中老年讀者量身定做,倡導有品質的老年幸福生活,幫助他們能自主命運、享有尊嚴和快樂。[7]
(二)服務性
盡管微信方便快捷,微信的操作和使用問題依舊成為中老年人使用微信的一個阻礙。長春骨傷醫院舉辦了多期“中老年微信培訓班”,一經推出,受到熱烈歡迎和好評。培訓人員手把手指導,力圖讓每一個中老年人過上“有微信的生活”。因此,新媒體工作者要盡量為中老年人提供更加簡潔明了的功能設計;做到圖文并茂,增加大量易讀易懂的信息,充分考慮文化水平較低的中老年群體;建造融滿足中老年人多項基本生活需求于一體的媒體平臺等。同時,新媒體工作者要緊跟高新技術的發展步伐,開發智能感知、智能識別、常規健康指標檢測、遠程關注等功能,實現“微信養老”。
(三)安全性
微信的安全隱患不可忽視。調查發現,96.49%的中老年人沒有遭遇過微信詐騙,3.51%的中老年人曾被騙取過錢財。這說明,微信的安全性還得不到保證,中老年使用者在增強自身防范詐騙意識的同時,新媒體工作者仍然要借助新技術聯合政府部門、社會企業共同加強微信的安全性,確保中老人以及廣大用戶能安全地使用微信。
以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正急速發展,且對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研究這一影響并作出判斷,進一步提出應對相關問題的策略,控制好、利用好新媒體強大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從而更好地為中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服務,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是值得每個新媒體工作者思考和研究的課題。
[1] 唐魁玉,等.年輕人與老人微信使用行為的對比和研究[J].中共杭州市市委黨校學報,2015(6):70-74.
[2] 溫如燕,王芳.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研究[D].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4.
[3] 俞菀,馬劍.中老年人的微信生活[DB/OL].新華社,2016-04-01.
[4] 李宇峰,李明臣.老年人言語交際障礙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6.
[5] 周裕瓊.當老齡化社會遭遇新媒體挑戰數字代溝與反哺之學術思考[J].新聞與寫作,2015(12):55-58.
[6] 李梅,李瑛.城市老年人媒介接觸行為實證研究[D].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3.
[7] 何虎生,趙文心.人生永不落幕,快樂老人報如何贏得百萬粉絲[J].瞭望東方周刊,2014(12):33.
[8] 趙弘揚,周明超,應志明.關于當代我國中老年人電子產品使用情況的調研分析[J].科學中國人,2016(26):213.
[9] 阮曉嵐,阮曉東.公共圖書館利用微信平臺開展老年讀者閱讀服務探討[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10):89-92.
G206.2
A
1674-8883(2016)21-0003-02
本論文為湖北文理學院社會創新實驗室創新創業團隊項目資助
馬玲杰,湖北文理學院本科生,華中科技大學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