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芬
(遼寧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微信公眾號的信息傳播作用分析
王蘭芬
(遼寧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微信公眾平臺作為近兩年最火爆的信息傳播平臺,近日出現“公眾號用戶紅利期已過”的言論。筆者通過對微信公號的觀察與分析,結合自身對微信公眾平臺的認知,認為微信公眾平臺在提高內容生產、傳播、互動方面仍具有一定作用,如能突破已有瓶頸,將會進入真正的自媒體時代。
微信公眾號;信息
微信自2011年由騰訊公司推出后,由于其獨特的“補償性媒介”功能、點面結合的傳播過程移動性更強的媒介特征,幾年之內迅速發展,成為目前最熱的信息傳播渠道。微信公眾平臺作為一部分,自2012年8月17日正式上線。
2015年8月12日,騰訊公布的第二季度及中期業績顯示,目前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數已達6億,同比增長37%。隨著用戶基數的增大以及用戶慣性的培養,未來關注公眾號的用戶群體會不斷壯大,需求之下,公眾號的數量同樣看漲。
2014年3月,中國傳媒大學4位在讀博士創建“學術中國”。作為個人性質的微信公眾平臺,文章資源、宣傳渠道缺乏制約了自身發展。經過一年經營,“學術中國”的關注量接近50萬,成為影響力較大的學術類微信公眾號之一。
“學術中國”以在校大學生、教師、碩士博士為受眾人群,陸續分享了思想觀點類、指導類等信息。在掌上信息時代,“學術中國”依托移動端微信平臺使用戶隨時隨地獲得學術信息。
對于微信公眾號而言,主要任務就是將優質內容分享給讀者。除了主動發布內容外,各微信公眾號紛紛使用自動回復、文章導航等方式與讀者進行互動。下面以“學術中國”為例,觀察微信公號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一)推送優質文章
“科技每日推送”的創始人黃永軒提出,“微信公眾號的用戶紅利期已經過去了,但是內容的紅利期正當時”。“內容為王”一直被各微信公號負責人視為運營寶典。可以說,優質內容是在1000萬微信公號中脫穎而出的法寶,是聯系讀者、運營者、廣告收益的主線。賬號主體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公司,內容的提升在“用戶紅利期已經過去”的時代尤其重要。對于微信平臺來說,優質的內容是其與網站、書籍報刊爭奪市場的重要籌碼。
以“學術中國”為例,其文章來源包括原創、綜合整理其他文章、讀者投稿、轉載等。首先,直接從微信公號、國內外網站、書籍報刊等媒體中選擇可以經受市場檢驗的文章,可以說是優中選優。其次,對以上來源的文章進行加工整理,以求滿足受眾對文章的多元化需求。再次,加強對原創文章的把關力度,從眾多讀者來搞及原創中選擇更適合本平臺的高質量資源。最后,針對學術環境甄選優秀選題,內部進行原創。從閱讀量就能看出其對文章把關之嚴格,文章質量之高。
文章質量還包括內容的同質化。對于此問題,微信團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5年1月22日,上線原創聲明功能,進行“公眾平臺原創號扶持項目”。由此可見,微信官方團隊對提高內容質量及豐富表現形式的決心。
(二)增強時效性
微信平臺極大地提高了學術信息的傳播速度,增強了與讀者的互動力度。基于此,“學術中國”曾經創辦了“學術1分鐘”欄目,將最近的學術信息用一句話簡單明了地傳遞給讀者。又如,“學術中國”2015年4月26日發布了關于汪國真去世的消息并征集投稿“我和汪國真的故事”。
(三)增強讀者參與意識
與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不同,微信公眾平臺發揮了互聯網雙向傳播的特性。“學術中國”深知與讀者互動的重要性,所以努力建立“學術中國”社群,聽取讀者建議。自2014年3月創建平臺以來,“學術中國”陸續建立“學術中國讀者群”“學術中國活動群”“學術中國授課群”“學術中國原創作者群”“學術中國專家顧問團”“博士智庫授課群”“女博士群”等社區。讀者分為單純關注“學術中國”微信公號的讀者、投稿者,以及由博士或高校教師組成的專家群,可以了解讀者對已發布文章的建議,吸引讀者進行文章創作,使讀者之間進行學術探討,激發頭腦風暴,碰撞出更多學術火花和靈感。
微信及時、精確的傳播特點,決定了它將對傳統媒體產生重大的沖擊。根據筆者對一些微信公號的觀察,認為微信在信息的生產、發布等環節有很大的變革。
(一)激勵讀者創作
微信公號的文章一部分源于關注者。與書籍報刊不同,網絡給予讀者很大的發揮空間,甚至一些網站為愛好寫作者開辟了自己的博客、論壇。但這需要填寫姓名、郵箱、電話等私密信息,在隱私極易被泄漏的今天,人們還是心有芥蒂。而微信不同,內容提供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決定是否注明作者信息。有的讀者甚至用筆名在微信公號上發表文章,這便消除了作者的后顧之憂。
(二)信息推送精準化
對于書籍報刊、部分網站而言,尋找目標受眾關系到信息的接收、傳播成效;微信公號則不存在這樣的情況。讀者主動關注微信公號,可以說其在很大程度上是微信公號的目標受眾。
此外,運營者可以通過微信后臺按照城市、性別等指標對受眾進行精細分組。發布文章時,可以選擇任一項進行定向投放。比如北京的線下講座信息,其他地域參與不方便,便可選擇北京的用戶進行推送。這樣便可實現信息的高效傳播,減少信息過載給讀者帶來的煩惱。
當然,微信公號也有內容同質化、推廣方式單一化、管理不規范等問題,但是微信官方團隊積極進行整頓和治理,相繼推出《微信公眾平臺關于保護原創打擊抄襲工作說明》等文件,相信在接下來幾年微信公號可以避免進入“掘坑時代”。
[1] 微果醬.新榜樣:公眾號用戶紅利期已過,未來是掘金還是掘坑?[DB/OL] . http://www.wtoutiao.com/p/yf9YmL.html,20 15-08-31/2016-03-31.
[2] 戴慧祺.移動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微信營銷探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4:36.
[3] 王萍.微信移動學習平臺建設與應用[J].現代教育技術,2014(5):3-4.
[4] 王傳寶,郭曉航.微信公共賬號傳播的機制與策略[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6-11.
G206.2
A
1674-8883(2016)21-0006-01
王蘭芬(1990—),女,河北鹿泉人,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4級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數字出版,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