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臻
(蘇州大學,江蘇 蘇州 215325)
積極發揮輿論引導在高校突發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姚 臻
(蘇州大學,江蘇 蘇州 215325)
隨著高等教育在國計民生中作用的日益突出,高校動態越來越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重視。近年來,高校的一些突發事件逐漸成為社會媒介和人們關注的焦點。充分重視高校突發事件輿論引導的作用,并進行積極有效的多元輿論引導,對形成和諧穩定的校園文化氛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
自媒體時代;高校突發事件;輿論引導
自媒體媒介的日益普及,令不少社會突發事件通過網絡媒介加速傳播發酵,引發不同效應的網絡輿情。在校大學生是一支龐大的社會群體,高校開放性辦學帶來的招生就業、教育改革、學生管理、校園安全等諸多問題,很容易引發突發事件,如處置不當必將嚴重影響學校乃至社會的安全和穩定。當前,不少高校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應對機制,有的高校管理隊伍甚至缺乏應對輿情危機的經驗。因此,加強高校突發事件的正確輿論引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輿論是人們認知、態度、情感和行為傾向的集聚表現,是多數人形成的一致意見,是單種意見的集合。輿論引導則是傳播者通過對有關信息的組織、選擇、解釋、加工和制作,來影響處于耗散狀態的受眾輿論,進而促使其向著傳播者希望的方向發展變化的一種社會過程。[1]當輿情產生聚集時就可以向輿論轉化,因而對輿情的引導就是要通過正確的應對和處理,使輿情不致轉化為不應該形成的熱點輿論,而使其形成良性的積極輿論。
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發展新時期,社會正處于轉型階段,各種新矛盾、新問題層出不窮,教育系統特別是高校作為重要的社會子系統,正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關注,承載著越來越大的壓力。一些突發事件的頻發不僅給高校,也給教育主管部門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當下的社會環境、媒體環境及受眾環境的影響下,輿論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我們應充分認識到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努力發揮校園輿論的優勢,這是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營造良好穩定輿論氛圍的需要,也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一項戰略性鑄魂工程,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善于運用網絡傳播規律,改進創新網上宣傳,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形成網上正面輿論強勢。[2]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又進一步強調,要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和引導力。大力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增強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和輿論引導能力。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的講話,為切實壯大高校主流思想輿論,著力加強高校宣傳思想陣地建設,加強校園網絡安全管理指出了明確的方向。
高校校園輿論是師生關于現實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態度、思維、認知的一種氛圍。在知識性、開放性較強的高校文化環境中,高校校園輿論的引導具有普遍的規律性,但也有一定的獨特性,對此我們應給予高度重視。
(一)要把握好高校初始應對的重要作用
輿論引導對整個高校的輿論走向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正確的輿論引導是實現高校和諧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從各高校突發事件的輿情發展中發現,高校的應對方式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左右著輿情發展的進程和流向。突發事件發生后的消極應對,往往導致網絡中的虛擬群體與現實中的真實群體形成強烈的輿論互動,從而影響整個突發事件的走向,有的還會引發大規模的群體性事件,危害高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引發社會的不穩定因素。[3]因此,高校的輿論引導,特別是高校本身初始的正確應對有著重要的作用。不回避矛盾,不忽視問題,不簡單處理,而是采取積極的態度解決問題,應該是我們正確的態度。
(二)要把握好校園主流媒體的主動發聲
大部分高校突發事件的輿論焦點普遍與學生相關。自媒體背景下,大學生網絡交流的特征更凸顯出價值觀的多樣化。比如自我意識增強,注重自我呈現;追求平等性,發表個人意見以反映自身訴求;言論發表開放,意見領袖涌現。因此,加強高校輿論主體的引導,特別是要把握好熱點話題和焦點事件的輿論信息大方向。要讓校園主流媒體主動發聲,并借助其信息傳播優勢更好地引導校園輿論,充分發揮校園輿論的導向功能、宣傳思想文化的傳播效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輿論宣傳的重要陣地作用,為學校全面營造良性的輿論氛圍。
(三)要把握好高校輿論與社會輿論的有機互動
高校突發事件發生后,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以隱身或匿名的方式借助自媒體平臺進入輿論場,對關乎自身利益的公共事務自由地表達觀點和主張。在輿論推動下,除了傳統的高校自身具有輿論場外,還存在著許多社會網絡的輿論場,給輿論引導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突發事件發生后,高校的主流輿論引導和網絡傳播應加強與國家、地方、教育部門的聯系與互動,主動介紹事件真相,如實迅速回答社會輿論的關切點,使事件的真實情況和處理舉措通過社會輿論適時轉載、傳播而形成權威的報道,讓師生、民眾全面準確地了解事件的真實情況和發展動態以便作出公正的判斷,從而使公眾輿論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為突發事件的盡快解決和處理創造積極有利的輿論環境。
高校輿論引導既要遵循現有高校校園輿論引導與管理的規定,又要緊隨時代潮流,建立適應當前輿論引導的有效方法和長效機制,從而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在高校突發事件中的積極作用。
(一)改變高校突發事件簡單“堵”的思維方式,增強高校輿論引導的主動性
長期以來,應對高校的突發事件,不少有關人員往往習慣于“堵”而不是“疏”。對如何主動發聲、積極發聲,正面塑造高校形象缺乏應有的勇氣和方法。網絡化時代,高校突發事件面臨的輿論背景是:多樣的網絡內容挑戰相對單調的宣傳;多層次的網絡道德水準影響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多元的網絡心態沖擊高校主旋律輿論的引領作用。因此,高校突發事件中我們應該對網絡傳播采取主動積極應對的態度。一旦發現問題,有關部門需要及時查明問題的原因所在,向利益相關者及社會民眾公布事實真相,并及時了解網絡輿論、研判輿情趨勢,進而為突發事件的主動應對提供前瞻性指導。針對自媒體下輿論互動的即時性、身份的隱蔽性、言論的自由性,管理者要改變心態、掌握方法、善用媒體,正確認識和處理高校突發事件的輿情引導,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媒體平臺,使之成為構建輿論的“擴音器”和凝聚共識的“催合劑”。
(二)健全高校突發事件第一時間的輿論引導機制,增強主流媒體的話語權
輿論引導,首先要選準引導時機。自媒體條件下,傳統的“黃金24小時”傳播法已漸顯無力。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提出了突發事件處理的“黃金四小時”理論。所謂“黃金四小時”指的是新聞發布的及時性,即政府要第一時間發聲,第一時間處理問題,做突發事件的“第一定義者”,以便消解不同利益主體、利益集團之間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不信任感和認知偏見。事實上,“黃金四小時”的功夫并不僅僅在這四小時上,要實現引導效果最優化,除了健全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機制外,還要把握好發聲的時間。同時,還要充分考慮網絡輿論主體的切身感受和現實體驗,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大對事件輿論信息的收集、解決問題的進度和網上回復的力度,建立輿論有序表達的保障機制,以增強高校突發事件輿論引導的話語權。
(三)建立高校突發事件的信息反饋機制和協調機制,增強輿論信息的可控性
建立高校突發事件的信息反饋機制和協調機制,首先必須建立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網絡技術好的輿論引導隊伍。通過校園安全動態、綜合的輿情分析,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環境特點、學生規模等,及時向負責校園安全工作的有關領導或人員提出輿情警示,增強對熱點焦點事件的預見性。在加強輿論監督的過程中,高校還要做好發現、反饋和處理的應急工作,對各種負面信息做到疏堵結合,使負面輿論變成正面輿論,擴大輿論信息的積極影響力,從而形成推行政策、事件進展的助推力。在面對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時,不僅要增強輿論危機意識,建立信息采集、監測分析、預警機制,還要做好第一時間處理突發事件的應急準備,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證高校和諧穩定的校園文化。
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在高校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和處理中,只有充分認識輿論引導的深刻內涵和時代要求,加快建立健全高校突發事件輿論引導的有效機制,并努力提高自媒體環境下的輿論引導水平,才能贏得高校突發事件中校園輿論正確發展的主動權,為實現高校和諧穩定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1] 陳少徐.論議程設置與輿論引導的關聯性[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1(05):65-66.
[2]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N].人民日報,2014-07-09(15).
[3] 張力,梁正科.高校校園網絡輿論的發展現狀及引導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3(19):81-83.
G206.3
A
1674-8883(2016)21-0013-01
本論文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成果,項目名稱:自媒體視域下高校突發事件的輿情傳播與新聞應對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15SJB538
姚臻,女,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