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昊琛
(山西傳媒學院 制作系,山西 晉中 030006)
試分析新媒體環境下紀實攝影的嬗變
孫昊琛
(山西傳媒學院 制作系,山西 晉中 030006)
隨著新媒體環境的逐步建成,關于紀實攝影的完善問題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紀實攝影作為能夠將現代文化生活生動、真實予以記錄的攝影形式,加強其嬗變內容的探究也有著極為重大的作用。本文便從紀實攝影的內涵出發,提出具體的嬗變內容,以期為相關人士提供參考。
新媒體環境;紀實攝影;嬗變;分析
紀實攝影在當前的社會生活記錄中擔任著重要角色,其不僅具有難以比擬的藝術價值,同時這種攝影形式也適應了新媒體環境的內在要求。據此,筆者對紀實攝影的嬗變方法作出的分析,具有十分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紀實攝影的內涵
紀實攝影是電視新聞、圖片創作中最為重要的構成元素,主要是利用攝影機對真實生活中的時間片段或畫面進行捕捉,最終通過現代化的信息設備呈現在觀眾面前。紀實攝影是將“人”作為拍攝的對象,著重完成對人與人、人與集體、人與環境、人與社會等關系狀態的記錄任務。紀實攝影,是在當今時代下對普通攝影發展而來的一種新型藝術攝影類型。紀實攝影在風格、使用技術與表現手段上,都同普通攝影有著明顯區別。紀實攝影被人們稱為“人類的視覺日記”,由此可見紀實攝影所具有的獨特地位。
紀實攝影按照不同的分類要求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種類,其中最為簡單的分類方式為:重大事件、社會風景、百姓生活與“日記”式的紀實攝影內容。其作為新型的藝術種類,不僅能夠幫助媒體報道提供巨大的輔助性作用,同時,這種藝術創作也能為新聞報道或媒體作品賦予更真實的情感和價值內容,從而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
(二)紀實攝影的主要特征
紀實攝影工作是人類對于自身精神文明、生活方式、發展成果等內容的一種集中展示的方法,通過紀實攝影,實現了人類由文字、圖畫到動態攝影的記錄時代,而這種記錄手段也以無可比擬的優勢日益流行開來。關于紀實攝影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紀實攝影具有豐富性、真實性、實時性。紀實攝影的方式,主要是通過攝影者將生活中的事物、景物或其他內容通過攝像頭來進行記錄,這其中不僅包含了畫面、邏輯、感應直覺等內容,同時也潛在地囊括了各個信息之間的相互關系,而這種巨大的包容性以及對所記錄對象的真實反映,也都超越了過去拍照記錄、圖片記錄等簡單方式。國內的一些名家作品,如沙飛身處戰火紛飛年代中所進行的具有歷史性意義的記錄;解海龍關于“大眼睛”的記錄;李曉斌所攝的“上訪者”;王家四兄弟“廣場漫步”;羅中立油畫作品“父親”以及王東的“小平你好”等佳作,都是通過簡單的記錄,實現了對社會情況與人們精神面貌的真實反映。
第二,紀實攝影能夠運用的場合是廣泛與普遍的,紀實攝影能夠滿足在新聞報道、材料圖片以及其他需求上的輔助性作用。而且這種巨大的鏈接性,也能夠使紀實攝影的制作工作、圖片攝影與其他創造之間保持密切的交互性聯系。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攝影工作的更加普遍,記錄攝影具有了更為廣闊的市場,能夠幫助人們完成日常生活點滴的記錄工作。
第三,紀實攝影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的感官需求,為人類活動或生態景物的記錄工作提供真實、優質的攝影,以此更好地觸動人們的感官。紀實攝影主要是對攝影機軟件編程、攝影媒體播放器以及其他媒體設備的運用,來實現攝影記錄的任務,拍攝內容的實際應用范圍也在平面的媒體作品、整體結構的布局、字體參數標準等內容之中。通過這些先進技術的使用,為攝影作品的最終成型提供了保障。
第四,紀實攝影在我國的誕生與發展過程中具有更加鮮明的國情特色。在過去對中國的探索進程中,紀實攝影其實游離在攝影范疇的邊沿上,當時人們對于記錄攝影的認識存在著一定的誤區,簡單地認為記錄攝影就是早期的身份紀念照、家庭合照,到后來具有唯美氣息的仿畫類型的畫意攝影,到后來具有宣傳形式的新聞攝影,以及直至后來的具有報道性質的新聞攝影方式。雖然歷經時代的更迭變遷,但紀實攝影的真正價值并未在當時建立起來。這種邊緣化的認識直到20世紀80年代后才漸漸得以好轉,并漸漸成為一種潮流趨勢發展而來。
新媒體環境下紀實攝影所完成的嬗變,簡單的概括起來主要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紀實攝影的工作內容在新媒體環境下,對于新聞媒體有著極為重大的作用。紀實攝影既能夠把在某一特定時間中發生的事情,甚至是整個過程清晰地記錄下來,并將記錄的內容作為后續分析研究的重要參考對象,同時紀實攝影的運用在新媒體的宣傳與影視行業的制作中也有著極為優良的使用效果。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張壯大,以及行業質量標準的顯著提高,影視制作的模式與制作要求也有著更為嚴格的要求,這同我國影視作品的最終實現效果、數字化技術的適用水平等都是息息相關的。通過紀實攝影作品的制作完成,能夠使得影視作品在內容形式與主旨立意上更加精良、靈動,從而給影視作品更加廣闊、自由的空間以供想象馳騁,也為我國出現更多好的影視作品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二,紀實攝影在新媒體環境中同樣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紀實攝影的本質是一種攝影藝術,這種藝術形式是通過將畫面空間以拍攝方法記錄下來的藝術工作。攝影作品不僅包含拍攝創作過程中的點滴,同時也凝固了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所拍事物的狀態。經過攝像師同人物、風景、藝術造型的可視創造,讓觀眾能夠從形態、神色、狀態中感知到事物或壯觀或渺茫,或寂靜或喧鬧,或秀麗或波瀾的特色情感顏色。隨著紀實攝影同觀眾的緊密,紀實攝影也能夠為逐漸成長起來的新媒體,如新聞媒體報道等提供更為有效的途徑,讓傳統的媒體編輯內容不再流于形式,而是讓每一個拍攝的作品都具有豐富的感情。通過這種創造,令紀實攝影獲得更好的發展前景,并且這種有別于過往的藝術模式往往也能通過思想、行為與藝術特征吸引到更多的觀眾。
第三,在新媒體環境下,有關文獻式的紀實攝影作品逐漸發展起來。在觀眾解讀圖像的過程中,假設將這些作品看作歷史中的片段部分或者是真實生活的一種記錄,那么當其在欣賞《麥客》這類作品時,便能最大限度地感知人們所遭受的苦難。藝術雖然是生活的再現,但是紀實攝影的作品內容更多的應當是純粹而深刻的感情內容表達。例如,以侯登科的《西北風》系列作品攝影展、王福春《火車上的中國人》、解海龍的《我要上學》專題性攝影作品與《希望工程攝影紀實》等。這種文獻式的紀實攝影內容,既成為作者洞察整個現實世界與人文風貌的途徑,同時也是作者對于拍攝對象的一種藝術性的、毫無痕跡的加工。
第四,紀實攝影隨著時代的發展,更加注重力量和品格的建設。現實即為將來的歷史,當前我國紀實攝影的發展,主要依托處于深刻變化中現實社會而進行的創作,所以只有保持特性,才能使紀實攝影創造出最具價值的佳作。對于我國的紀實攝影作品來說,一部“成功”的作品不在于題材如何的新穎以及拍攝器材與技術如何的先進,其關鍵的立足點,在于對我國人民的力量和品格的一種描繪。紀實攝影所拍出的作品本身便應當具備堅實有力的“質感”。紀實攝影中雖然也會涉及許多復雜的人性以及社會的冷峻,但是要真正觸動觀眾的內心,還需要讓作品與觀眾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通過這種情感共鳴,從而真正提升作品的內涵與深度。
第五,紀實攝影這種新型的藝術形式,在視覺藝術的發展上取得了較好的成果。紀實攝影能夠通過對藝術表現形式與藝術語言表達方法的創新來完成藝術需求,并且這些方法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當前,國內大多數的攝影師都熟悉地掌握了紀實攝影的制作方法與使用方法。過去,關于傳統動畫設計的表現效果,因為受到制作環境、制作條件與思維定式的影響,難以創作出令人稱道的作品。而現在,這種記錄攝影的方法,能夠利用作品將人們想要留存下來的畫面記錄下來,在中華文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有著無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既為人們的生活提供豐富的文化作品,同時也通過新媒體帶來視覺沖擊,從而擴充人們的精神文化世界,使其具有更好的藝術體驗性。
加強紀實攝影的研究改善工作的開展,不僅有利于采用高科技手段給人們帶來更為優質、生動的攝影成果,同時,這種攝影手段的進步也促使紀實作品具有更高的價值。因此,只有通過對紀實攝影的不斷深化發展與實踐總結,才能使攝影領域獲得長足的進步,進而促進藝術市場的全面繁榮。
[1] 賀飛.紀實攝影在新媒體環境下的蛻變探析[J].新西部(理論版),2015(14):103+107.
[2] 王瑋,李培林.全媒體時代紀實攝影的傳播力分析[J].長春大學學報,2015(07):125-127.
[3] 錢季平.紀實性攝影:獨立攝影師的優勢、挑戰和突破[J].中國傳媒科技,2012(18):224-226.
J404
A
1674-8883(2016)21-0064-02
孫昊?。?985—),男,山東聊城人,講師,研究方向:影視攝影與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