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淑玲
(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2)
探討新聞傳播研究的問題意識與學術追求
譚淑玲
(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2)
現階段,我國新聞傳播學界中存在缺乏問題意識和學術追求的現象。因此,如何解決新聞傳播學界中這一現象,尋求真問題、具有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問題成為目前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本文就新聞傳播研究問題的意識與學術追求進行了簡要的探討。
新聞傳播研究;問題意識;學術最求
目前,我國新聞傳播面臨由網絡和新媒體發展帶來的巨大變革,新聞傳播也面臨新課題、新方向的發展變化,從而逐漸成為新聞傳播研究的主軸。但是,目前我國新聞傳播學界缺乏問題意識和學術追求的思想,如何研究新聞傳播中出現的新課題和新方向成為目前人們關注的焦點。[1]
目前,我國新聞傳播學界存在一種缺乏問題意識和學術追求的現象,所有的新聞傳播研究都是圍繞新媒體、媒體融合、網絡輿論等展開的,形成了一種追逐時尚熱點的現狀。甚至部分研究論文并沒有深入研究相關問題,僅僅停留于對某種現象的描述或利用某種理論抒發對問題的看法、感受等層面,造成這一研究領域的論文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毫無新意,雖然能為日常生活提供一些新聞佐料,但是對新聞傳播的學術發展毫無意義。[2]
對于科學研究來說,提出新的問題,并解決問題是其基本任務,而無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那么科學的生命就停止了。在科學研究的具體過程中,問題的研究是研究者對科學知識或理論背景進行了解,解決科學實踐中面臨的疑難等提供的求解目標或解答任務。當然,在科學研究中問題也存在真假之分,現實社會中亟待解決的矛盾和沖突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問題。[3]真正的問題是基于現實意義而展開的,它能有效地解決發展問題,同時真正的問題是具有理論價值的,它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對理論的發展和知識的增長有一定的貢獻。在新聞傳播的發展過程中,如面臨新的歷史格局,新媒體的運營和發展等都是目前新聞傳播學界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問題就是科學的思考,思考的最后結果得出來的就是理論。解決問題,構建理論是學術研究的最終目標。但是目前能達到學術研究最終目標的研究寥寥無幾,眾多的學術研究僅僅是在新的領域中發現新的問題,得出新的理論,或者改變原有的理論框架,推出新的結論,又或者是質疑前人持有的觀點,對原有的論據進行補充說明等。[4]無論對學術論文的研究方式有什么不同,保證學術研究的靈魂和精髓不發生改變,這就是創新。如何在新聞傳播中做到學術創新?主要可由以下三方面進行:
(一)對問題的現實環境有透徹的把握
所有的問題都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孕育而生的,因此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之前就必須對產生問題的現實環境進行透徹的把握,針對其特點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才能對問題有科學的認識,才能制定出切實有效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只有在透徹地把握所有的問題的基礎上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對問題的理論脈絡有清楚的認識
所有的新知識都是基于對以前知識的修改或是對舊知識的拋棄。知識不能憑空產生,它的產生與某些背景聯系緊密,甚至部分知識被人們認為其理所當然是正確的,對知識缺乏質疑精神。因此,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要認清與問題相關的理論知識以及理論知識的發展演變過程,再將問題研究置于相關的理論譜系和學術背景中進行深刻的探討。對問題開展具有背景聯系的研究能深刻地理解問題成因,以及問題的發展動態,更有利于研究問題。這是因為理論的形成決定了提問的預設、方式和思考方向,研究問題的思路以及技術路線都是依靠理論體系來選擇的。
(三)對問題要獨立思考研究
學術思想要有獨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所謂的獨立思考,是指研究者不依賴任何的權威和任何的政治力量,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具有獨立判斷的能力,能以自己的視角和獨立的眼光去驗證和審視問題,并且在此基礎上有所探索和發展。對問題的獨立思考就是對問題有正確深刻的認識,以及有自己獨到的評價,若不能做到這點,至少不能人云亦云。例如,十幾年前,有學者提出以“網絡群體性事件”概念為中心的網絡輿論,隨后有大量的人引用這個概念出現了“新媒體事件”“網絡熱點事件”等概念,但是其根本概念仍然是以“網絡群體性事件”為基礎而建立的,并且類似的論文研究認為“網絡群體性事件”是網絡社會政府常遇到的一種危機,因此大多數的論文針對這種危機開展了與之相關的應對、控制、引導、檢測等范圍內的研究。由于此類研究大部分都大同小異,所以這樣的研究成果并沒有受到大多數人的重視,但是仍然有學者前赴后繼、不假思索地使用“網絡群體性事件”概念作為危機管理的研究主題。當我們對這個主題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會發現,“網絡群體性事件”實際上是一種網絡輿論聚集,或者說是一種“網絡公共事件”,而并非研究中所說的動員網絡人員形成的群體性事件,它僅僅是一種輿論和意見的表達。因此,針對上述問題而言,開展真問題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概念是否科學,如果不科學,那么更科學的概念是什么?其次,如何評判網絡群體事件的性質和作用;最后,如何對待以網絡群體性事件為主體開展的網絡輿論聚眾行為;對所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以及對其進行獨立思考后,必然會得到更加科學的結論和解釋。只有不斷地追求真理,才能促使學術領域的研究切實地獲得進步和發展,為今后互聯網時代的社會治理提供科學有效的理論依據,更好地促進新聞傳播研究實踐的進一步發展。
[1] 董天策.新聞傳播研究的問題意識與學術追求[J].中國記者,2016(02):62-63.
[2] 吳文虎,陳映.從問題追究、學理探尋到學術創新——評董天策《問題與學理:新聞傳播論稿》[J].文化與傳播,2014(05):51-53.
[3] 董天策.試論新聞傳播學術創新[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02):14-23+126.
[4] 鄭欣,溫海玲.問題意識學術創新——“新聞傳播前沿問題學術研討會”綜述[J].新聞記者,2007(07):57-58.
G210
A
1674-8883(2016)21-0087-01
譚淑玲(1980—),女,廣西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