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廣婧璇
(南京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3)
我國微公益的源起與發展
盧廣婧璇
(南京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3)
“互聯網+”的到來,使我國公益事業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微公益在各大互聯網平臺上的崛起,帶來了人人公益的時代。
微公益;源起發展
我國公益事業的起步不同于西方國家,是由小共同體逐步衍變為大共同體。總體上可以分為四類:襲古而來的傳統項目公益事業組織、近代起步適應經濟需求而發展的公益組織、帶有濃厚傳統色彩的慈善組織和宗族公益。
襲古而來的傳統項目公益組織,來源于晚清時期的民間救濟布施組織,如善堂、義倉等。隨著近代資本主義在我國的發展,工商業迅速崛起,工商名人籌款興辦了防范扶助天災人禍的一些公益組織,如救火會、救生船等。中國歷史上一些公益事業具有濃郁的教化色彩,這些組織既有近代收容所的公益性,又有宣揚封建禮教的局限性。在近代中國的發展過程中,中央集權逐漸放松,小共同體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宗族公益,宗族關系不限于血緣或地界,它的興起被稱為“逆邏輯發展”。
承接以上中國公益事業的歷史源起,當下半官半民的傳統公益組織憑借新媒體平臺,如中國紅十字會、中國慈善總會等傳統公益組織正是襲古而來的傳統項目公益組織。由于傳統公益缺乏公權力的監督,容易滋生腐敗,2011年前后出現了較多公益丑聞,公眾對傳統公益的信任度有所下降。
與此同時,國內民間公益組織快速成長,在2014年達到了峰值。一些大型企業紛紛利用互聯網平臺搭建公益頻道、履行社會責任,如中國銀行、中國銀聯等,這與近代適應社會經濟需求而發展的公益組織一脈相傳。
微公益來源于合同式小共同體宗族公益,是大共同體缺位、小共同體發展的產物。微公益是社會組織或個人借助互聯網平臺發起、參與、傳播、管理、交流、協同合作的公益活動,以利益關系為紐帶形成了一種“虛擬族群”,具有較大的個性化空間。微公益的傳播屬性更多地體現出草根性,據相關調查顯示,約77%的公益組織是自發成立的公益組織,而基金會、企業設立的公益組織、網絡虛擬組織、學校社團、有政府背景的公益組織占比均不到10%,公益組織的工作人員大多集中在4~10人,草根公益組織是微公益的主力軍。
由中國古代到近代的公益事業發展溯源來看,網絡平臺的高速發展并沒有催生出全新的公益組織類型,它推進了傳統公益與經濟公益,更有效地刺激了草根公益、小共同體公益的發展。微公益網絡平臺提供了各方公益組織運行的渠道,促進了虛擬族群公益在當前網絡環境下的高速發展。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及社會公益組織的發展,網絡微公益成為重要的公益募捐形式。互聯網巨頭為公益活動提供了流量可觀的平臺保證,截至2016年8月30日,騰訊公益募集了7600萬網友共計11.5億元人民幣善款,新浪微博微公益平臺自上線以來累計有約520萬網友參與過捐款,支付寶愛心捐贈籌集了1.4億元捐款。另一方面,支付渠道的暢通、用戶移動支付習慣的養成、網絡錢款流向跟蹤以及用戶分享,為網絡微公益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真正意義上的網絡微公益是網絡支付平臺打通后,由新浪微博微公益平臺發軔,延展至各大互聯網網站紛紛涉足的基于網絡交互媒體的新的公益模式。
當前,網絡微公益的架構一般由發起人、公益項目、網絡平臺、網絡平臺的用戶和項目組成。發起人主要有官方公益組織、環境工作相關組織、公權組織、企業組織、公眾人物和民間組織等。公益項目的內容由公益主題、捐助物資需求、活動安排、物款流向、捐助對象等構成。項目取得的直接效果主要以公益目標達成、影響規模和受眾分享為主。公益項目由發起人通過特定的網絡平臺進行傳播擴散,其傳播特點和傳播效果都會受到傳播渠道的影響,如新浪微博“弱關系鏈”的傳播、微信“強關系鏈”的傳播等。且不同網絡平臺上的用戶扮演的角色也存在差異,這使得微公益項目的效果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
移動支付渠道的暢通、移動支付習慣的培養,推動著移動互聯網不斷滲透進人們的實際生活。據艾瑞數據報告,2014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市場規模達到2134.8億人民幣、移動購物市場交易規模達9297.1億元,移動平臺搶占用戶時間的份額逐步提高。微信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體,是“互聯網思維”下的成功社交產品,已經成為“互聯網+”實現的主要平臺之一。微信平臺是一個“網絡熟人社會”,用戶的“強關系鏈”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效率。騰訊公益作為微信支付的重要模塊,該入口能為其帶來可觀的流量。另一方面,騰訊公益“一起捐”功能,使微信強關系鏈在捐款說服上發揮了最大效用。
隨著新媒體平臺的發展,公益組織在我國如雨后春筍般涌出。2013年,我國公益組織的增長達到了46%,2014年成立的公益組織數量最多,超過75%的公益組織都是自發成立的。[1]公益事業成功走上了新媒體平臺,“人人公益”的理念得以形成。
微公益的發展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一環,是傳播學重要的研究對象。希望有更多新聞傳播領域的研究者投入到我國公益事業的研究中,推動中國公益事業在新媒體環境下健康、高速的發展。
[1] 中國公益組織互聯網使用與傳播能力第四次調研報告[R].中國公益2.0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2015.
[2] 秦暉.政府與企業以外的現代化——中西公益事業史比較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55-60.
[3] 甄小燕.中國民間公益事業的近代化歷程[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3):276-278.
[4] 2014年移動互聯網核心數據發布[DB/OL].艾瑞咨詢,http://www.iresearch.com.cn/view/246303.html,2016-06-05.
G206
A
1674-8883(2016)21-00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