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健強
(貴州民族大學 傳媒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淺析環境新聞對社會的引導作用——以“保護黔東南少數民族村落”新聞為例
潘健強
(貴州民族大學 傳媒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2015年11月16日,首屆“中國傳統村落·黔東南峰會”在黔東南州凱里市舉行。本文以調查、實證研究、對比分析的方法,通過整理近兩年來我國各大媒體對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村落保護的報道,從發現問題到提出問題,再到解決問題,并促成中國傳統村落的會議召開,分析環境新聞在當下對社會起到的導向性作用、輿論監督作用以及直接參與影響的作用。
民族;村落;環境新聞;作用
什么是環境新聞?其定義是什么、與傳統新聞的報道方式有什么異同?早期的新聞工作者在追尋報道事實的時候,應該并沒有對兩者進行區分,而是追求兩者共同的特點——報道事情的本質。在歐美新聞學界的影響下,逐漸區分出兩者在報道上的關系,如同科技新聞學、經濟新聞學、體育新聞學一樣,與傳統新聞是一種從屬關系。但從屬關系只在于門類上的從屬,每一門類在追求新聞價值、新聞本質的同時,也應具有獨特的報道方式及社會引導價值。
環境新聞學的定義是:環境新聞學是有關環境報道的學問,它探究環境報道的獨特規律,聚焦于人與環境的矛盾及其產生的社會問題,重在將人類環境的現狀告知受眾、引起社會警示。它是新聞報道的一種門類,遵循新聞報道的規律,同時具有自己顯著的特點。[1]
(一)關于貴州少數民族區域傳統村落的問題
貴州是多種少數民族聚集的省份,各民族的傳統村落猶如一件件藝術品豎立在貴州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但是近年來,貴州多處少數民族村落發生火災,因保護不當損失慘重,又因為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大量頗具現代感的“花園式洋房”充斥本土,本地民族許多民俗建筑逐漸拆落。這些不可復制、不可再生的瑰寶的失去,不禁讓我們感到遺憾。
(二)各大媒體的報道方式及手段
第一,新華網于2015年1月25日報道。在今年的貴州省兩會上,貴州省政協委員陳菊麗提出立法保護民族村寨的提案,呼吁“別再讓少數民族村寨毀于當代”2014年,貴州少數民族村寨可謂禍不單行。1月25日報京侗寨發生火災,148棟房屋被燒毀,這個寨子有300多年歷史,是我國保存最好的侗寨之一。12月12日,久吉苗寨起火,176棟房屋葬身火海,久吉苗寨有200多年歷史,2006年曾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一年兩起火災,一頭一尾,不可復制的珍貴遺產接連毀于火災,令人揪心。
第二,《廣州日報》于2015年1月27日報道。貴州多處古老苗寨侗寨,在一年之內連連發生火災都源于有效管理保護的欠缺。貴州省政協委員李梓強烈呼吁,“有許多地區在破壞古村落的同時也仿建民族建筑,但更多的古村落卻仍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文物保護與開發并非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她認為,要保護和挽救消逝的古村落”。
第三,《貴州都市報》于2015年11月16日,對兩位黔籍藝人對傳統村落的采訪報道。寧靜認為,沒有商業氣息的村落古鎮更加需要大家的關注和保護,之前就連配套設施相對完善的麗江也發生過火災,所以這顆美麗的“露珠”是需要大家一起去用心關懷的,讓它總是以一個最好的狀態呈現在大家的面前。阿幼朵出生在黃平縣谷隴鎮大寨村,16歲那年離開家鄉在外打拼。在她的記憶中,村里有千年的古樹和河流,還有四百多年的老木屋、上百年的梯田、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谷隴“9.27”苗族蘆笙會。阿幼朵為鄉親們生活質量提高高興的同時,也為新建的沒有特色的磚房感到心疼。她說,“村寨一旦失去了原來的風貌,鄉親們不穿苗衣、不說苗話、不唱苗歌、不吹蘆笙,那就不叫村寨了。當世界大同時,何來奇葩。
(三)報道后引起的社會輿論及效果
人民日報社記者于2014年7月30日,在對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堂安侗寨的拍攝報道中,把貴州侗族的特色侗寨稱之為“不可復制的美麗”。在他對侗寨與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提出了在當今現代社會,現代文明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當保護好我們古樸的少數民族文化。
新華網記者在對2014年1月侗寨發生火災的報道,直接客觀地展現了貴州省少數民族文化的損失統計,再次提醒人們,保護傳統村寨刻不容緩。引發了兩會上,陳菊麗女士提出的立法保護民族村寨的提案,希望將保護少數民族村落、文化從責任義務提升到法律層面。
(一)導向性作用
通過以上各大媒體對貴州少數民族村落報道的整理,我們看到環境新聞的報道,將環境保護的重大問題再次放在社會群眾的眼前。通過對2014年侗寨火災的事故調查數據顯示、少數民族村落的數量顯示,讓受眾將眼光聚集到我們身邊的問題上來。同時,也通過報道讓政府部門在注重現代社會發展建設的同時,更加重視這類問題,多多思考如何平衡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問題。
(二)輿論監督作用
環境新聞自身承擔了重大的社會功能,所以勢必會聯系廣大民眾起到一定程度上的輿論監督作用。例如,侗寨的火災事故,如果新聞媒體一味報道事故的嚴重性,必然會造成民眾的心理恐慌,并產生一種面對大自然的無力感。如此的負面情緒容易導致社會的混亂,所以,環境新聞在報道事故發生的同時,也應重視群眾的治理決心與挽救措施,最大程度去保護傳統村寨,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平復新聞觀眾的情緒,使人們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
(三)直接參與影響作用
環境新聞報道宣傳,還將國家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監督、輿論監督與群眾監督等進行了有效的結合,為了報道的針對性與有效性,秉承新聞自身的性質,將正面報道結合問題曝光、專題報道結合采訪錄制。同時,為了追求新聞真實性,雙管齊下,從各個層面對破壞環境的不法分子的行為與身份進行徹底曝光,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1] 張威.環境新聞的發展及其概念的初探[J].新聞記者,2004(9):21-24.
G212
A
1674-8883(2016)21-0090-01
潘健強(1993—),男,貴州都勻人,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廣播電視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