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曼琪
(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2)
淺析媒體報道與城市形象的構建之間的聯系
潘曼琪
(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2)
改革開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精神生活日益豐富,伴隨著城際之間的流動性增強,人們愈加喜歡出游,同時更愿意選擇“形象佳”的城市。而媒體作為對外傳播的重要途徑,它的報道能使公眾對城市整體認知有初步印象,二者密切相關。媒體報道既能助燃城市危機,又能打造城市品牌,城市中的主體也會對媒體報道有所反應并且采取行動,促使城市形象不斷被推翻后又重建。
“天價蝦”;城市危機;城市形象;媒體報道;形象功能
近年來,朝九晚五上下班的人們喜歡在假期出游。他們借由媒體構造的擬態環境①的好壞,作出判斷,渴望去自己喜歡的城市。但因生活地域、個人精力等因素的限制,人們無法透徹地了解每個城市,所以大眾傳播構成的信息世界是他們選擇的重要依據。在這種情境下,媒體對新聞信息整合加工后所呈現出來的對客觀環境的描述和公眾腦海里形成的直接印象不無關系。
2015年國慶期間,發生了一宗“游客被宰”的事情,引起全民熱議。
據報道,10月4日,一名去青島旅游的游客在名為“善德活海鮮燒烤店”結賬時發現,一盤普通的蝦要價高達38元一只,游客稱,他在點菜時,已確認蝦是38元一盤,而非一只,但他整盤蝦被收1500余元。次日,這則新聞被微博@青島交通廣播FM89轉載,之后又經微博@頭條新聞轉發,該條微博轉發量迅速突破5萬,網友議論紛紛。[1]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事件也引起了主流媒體的關注。隨后的幾天,央視新聞客戶端、新華網、澎湃新聞以及《新京報》也紛紛對其進行了報道,從互聯網到傳統媒體的報道全面覆蓋,論壇貼文,微博迅速向大眾傳播。在輿論的推動下,青島這座旅游城市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網民不停地用諧謔的口吻來調侃各類“宰客”現象。
之后的各大搜索引擎,只要輸入“青島”這一詞,就會自動附帶“天價蝦”的詞條,直線式的掛鉤,讓大眾不停地被“輸入”關于這座城市的負面信息,強化了刻板效應。②
城市形象就是城市的硬件設施和人文環境各方面的綜合因素在公眾腦海里的主觀印象。所以,它是公眾的主觀意識對客觀存在的反映,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激發人們對該城市的積極想象,他們會憧憬在這座城市生活的美好圖景。因此,旅游城市要有能夠驅使游客想來體驗這里的風土人情的魅力。
中國城市化的水平不斷提高,城市競爭日趨激烈,城與城之間的競爭除了有形的城市基礎公共設施、建筑之外,它更包括由政府、企業、普通市民三者的行為所形成的無形的精神面貌。在現代社會,城市形象是由外現和內塑共同樹立的,外現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媒體的描述。主流媒體在公眾心中更有公信力,其對青島事件的報道,更讓公眾信服。
城市也需要“臉面”。一座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綜合水平高的城市,其必然具有良好的城市形象,社會公眾對其有認同感,人們愿意與之合作,有經濟上的交易往來,這就是城市形象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它能夠將無形資產轉化為可觀的經濟收入。不僅如此,良好的城市形象還能讓城市主體的社會活動有序地開展,人的居住環境得到改善,使城市的社會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吸引外來人才,多種文化的碰撞,則讓城市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這便承擔了城市的文化功能,并且這三種功能在相互融合中又會打造一個更好的城市形象。[2]
縱觀這幾年的新聞報道,城市危機成為媒體競相報道的原材料,媒體的負面報道更加深了城市危機,之后政府和相關部門開始對危機采取應對措施,在這種循環里,城市形象不斷翻新。
關于城市形象危機,除了天災造成的城市建筑毀壞,導致有形的城市景觀被破壞之外,“人禍”對無形的城市面貌的殺傷力更是巨大。
就拿“青島天價蝦”事件來說,媒體使公眾的意識里有了“青島是宰客之城”的印象,進而從個體的事件衍生成對城市精神內核的懷疑,這種引發全民輿論的事件若是處理不當,就會對青島的旅游產業帶來打擊,因為大多數公眾所接收的最直觀的信息就是游客在這座城市里消費不合理,經濟上有損失,人們自然會避免成為類似事件的受害者,進而有了規避心理。而青島是一個主打旅游文化的城市,在“天價蝦”事件發生之前的2014年,它成功進入旅游總收入千億元俱樂部,旅游產業成為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突破口,促進該城市的經濟平穩較快發展。[3]所以,旅游產業對于這座城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良好的城市形象是促使人們愿意去該城市旅游的保障。
在這個事件中,媒體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城市形象的經濟功能。
但從客觀上來說,媒體的負面報道其實也起到了一種預警作用。因為傳播效應的巨大,自然會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如在青島事件中,10月8日,物價局人員和出警民警就對媒體說明了處理情況。[4]實際上,他們也是在借助媒體修復城市形象,對這種不合理現象的揭發,能夠把城市中的污點在陽光下攤開,只要報道的力度合理,方式正確,實際上可以讓青島形象在摧毀中重建,在長期的修復中,也許能讓這座城市變得更有魅力。
總之,媒體作為連接城市和相關利益者的紐帶,需要找到一個城市正面報道和負面報道的平衡點,以促進城市良好形象的樹立,帶動整個社會的進步。
注釋:①擬態環境:由大眾傳播活動形成的信息環境,它并不是客觀環境的鏡子式再現,而是大眾傳播媒介通過對新聞和信息的選擇、加工和報道,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所提示的環境。
②刻板效應:又稱刻板印象、社會定型、定性效應,是指對某人或某一類人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類化的看法。
[1] “青島天價蝦”事件輿情分析[DB/OL].人民網,2015-10-19.
[2] 葉曉濱.大眾傳媒與城市形象傳播研究[D].武漢大學,2012.
[3] 青島2015預計接待游客7400萬旅游成支柱產業[DB/OL].搜狐新聞,2015-12-18.
[4] 王寶璐.形象修復理論在城市形象危機傳播中的運用——以青島“天價蝦”事件為例[J].青年記者,2016(3):76-77.
G206.3
A
1674-8883(2016)21-0100-01
潘曼琪(1995—),女,廣東汕頭人,本科,畢業于吉林大學,就職于吉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