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堃
(湖北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2)
淺析“網絡紅人”文化現象的成因及社會影響
劉 堃
(湖北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2)
“網絡紅人”(簡稱“網紅”)成為網絡時代一種值得關注的網絡文化現象。他們因自身獨有的特性備受關注。本文從“網紅”的定義、發展、歷程、成因等方面淺析“網紅”現象,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網紅”產生的積極和消極影響,從推行網絡文明制度建設、網絡媒體的管理、加強網民自身素質、提升網民修養等方面提出相應對策及建議。
“網絡紅人”;素質;影響;對策
(一)“網紅”的定義及分類
“網紅”是“網絡紅人”的簡稱,指在網絡中因為某個事件或者某個行為而被網民關注從而走紅的人。他們的走紅皆因為自身的某種特質在網絡作用下被放大,與網民的審美、審丑、娛樂、刺激、偷窺、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無意間受到網絡世界的追捧,成為“網絡紅人”。簡而言之,“網絡紅人”就是通過或利用網絡在短時間內獲得極高關注度的人。由此可見,這類群體的產生不是自發的,而是由網絡媒體的大環境及不同利益主體的多種需求驅動而產生的。
(二)因搞怪作秀而成名
當今的“網紅”通過互聯網進行搞怪作秀而成名的居多,用博客發表怪論來“安身立命”并走紅的也不在少數。他們的這種自我展示往往具有嘩眾取寵的特點,他們的言論和行為通常很“出位”,所以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商業性。
(三)因才華、氣質與形象成名
目前,依靠自身的藝術才華、外在形象、內在氣質成名并獲得廣大網民追捧的為實力“網紅”。他們大多數是“草根”,沒有經歷過科班的所謂“正規”的訓練,往往是依托其天賦及興趣支配所進行的各類活動,從而在某個方面或某個領域擁有自己獨到的優勢,逐漸積累起人氣與影響力。
(一)“主流”與“非主流”文化意識的互相角逐
“網絡紅人”現象十分契合年輕人追求個性的文化心理。對他們來說,“網紅”的特征往往具有一種象征性的隱喻色彩,即張揚個性和非大眾化,不盲目隨大流,并有自己獨特的品位,無論是服裝外貌、語言表達,抑或是人生觀、價值觀,莫不如此。而近幾年,“網紅”所標榜的內涵和主題依然帶有非主流文化價值觀的特性,同時隨著網絡技術及網民的日漸成熟,這種非主流文化的構建也不斷受到傳統主流文化的校正。
(二)滿足人們補償性的心理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于身份地位、職業收入、社會資源占有的不同,現實社會呈現出愈發明顯的差異與分層。受特定條件限制,人們的某些需求憑個人的實力是無法滿足和達到的,這時人們就希望找到某種途徑,使其能帶給自己更加積極的人生感受,也就是要擺脫現實角色,去減緩壓抑,尋找快樂,實現自我在心理上的滿足感。實際上“網紅”就具有這樣一種滿足社會大眾欲望的作用。
(三)互惠互利“網紅經濟”的商業利益驅使
許多“網紅”可以靠自己的知名度產生商業價值,我們將其稱為“網紅經濟”。“網紅”與廣告商合作,通過自己的渠道播放廣告而獲取報酬。此外,“網紅”還可以通過用戶打賞和平臺方的分成獲得收益。這些高利潤、高回報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并渴望成為“網紅”。
(一)“網紅”文化現象的積極影響
當下,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和細化,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大眾勇于追求自己的個性,而“網紅”就使得這種個性化更加明朗。人們發現了各行各業、各種創造性活動的機遇和價值,對其推崇備至并樂觀其成,從而起到了對個人奮斗精神的激勵作用。同時,“網紅”的出現給人們的業余生活帶來了更多的歡樂與愉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人們也可以在“網紅”身上找到最新的訊息,其有時也可以為人們提供學習和工作的靈感和思路。
(二)“網紅”文化現象的消極影響
“網紅”這種文化現象在帶給人們積極影響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有些“網紅”為了得到社會的關注,吸引眼球,往往劍走偏鋒,制造話題,挑戰倫理道德的底線。庸俗的“網紅”行為不僅會污染網絡環境,也會扭曲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同時,在“網紅經濟”商業利益的驅使下,人們趨向于注重娛樂化和商業化的炒作,而忽視了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今,在部分網民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相對還不成熟的情況下,其往往容易在“網紅”的影響下忘記本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道德品質,而變得拜金和庸俗。這些都是“網紅”帶來的消極影響。
從互聯網文化的發展來看,“網紅”的存在和發展有著一定的必然性,其能夠不同程度地影響人們的生活。社會需要的是能夠傳播正能量的“網紅”,而不是那些嘩眾取寵、毫無道德底線的“網紅”。當今網絡社會應當積極推行網絡文明制度建設,加強對網絡媒體的建設與管理,健全網絡管理的法律法規,使網絡環境遠離媚俗化、低級化和過度娛樂化,促使媒體多從正面來進行全方位引導和宣傳。與此同時,要提升網民自身的網絡素養,引導其正確、冷靜地面對各種網絡現象,使其在網絡輿論熱潮中保持理性,具有科學的判斷能力,從而有效降低“網紅”現象帶來的負面影響。
[1] 陳晨.“網絡紅人”現象及其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J].商業文化,2011(06):199-200.
[2] 苗偉偉.“網絡紅人”現象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及其引導策略[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04):40-42.
[3] 鐘一葦.“網絡紅人”的追捧與價值觀念的扭曲[N].光明日報,2005-07-19.
[4] 趙華.對“網絡紅人”形成原因的倫理反思[J].道德與文明,2007(05):92-95.
[5] 王亞鵬.“網絡紅人”現象剖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7(12):34-37.
G206.3
A
1674-8883(2016)21-0102-01
劉堃(1995—),女,山西太原人,湖北大學新聞系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