鉉 嵐 林 邃 楊 健 彭潔偉
(廣東廣播電視臺 城市之聲<廣播頻率>,廣東 廣州 510012)
科普宣傳:主流媒體不應忽視的責任——廣播知識性節目《天眼》的創作探討
鉉 嵐 林 邃 楊 健 彭潔偉
(廣東廣播電視臺 城市之聲<廣播頻率>,廣東 廣州 510012)
面對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化,受眾對科普宣傳的需求越來越大。作為主流媒體,應該如何更好地擔負起普及科學知識的使命和責任?廣東廣播電視臺“城市之聲”于2015年11月,深入貴州深山我國在建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地,采制了廣播知識性節目《天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
科普宣傳;主流媒體;射電望遠鏡
我們處在一個嶄新的傳播時代:數字技術、網絡技術與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催生了各種新型媒體,多元的傳播主體與內容改變和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我們又處于一個信息極不均衡的時代:各種自媒體關注的是自己的興趣和生活;大眾媒體迫于競爭和市場的壓力,思想性、知識性、公益性的內容逐步被有限的版面所淘汰。其中,科普宣傳的缺失就是一個突出表現。
2015年,我國在貴州建造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這座被稱為“超級天眼”的世界最大球面望遠鏡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關注。為了向受眾介紹“超級天眼”的奧秘,廣東電臺“城市之聲”派出記者組遠赴貴州,采制了廣播知識性節目《天眼》,并先后在“廣東省廣播影視獎”和2016年“光明杯”科技傳播獎等評選中獲二等獎。本文結合《天眼》節目的采制過程,對加強科普宣傳的重要性進行探討。
(一)做好科普工作對國家民族的重要性
新中國成立60多年,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了許多重大突破和輝煌成就。航天、深潛、超算、機器人、“互聯網+”、生物制藥、綠色食品等,無不引起廣大群眾的極大關注和探究興趣。做好宏觀領域科學技術成就的知識普及,就是對國家和民族發展形勢與美好未來的宣傳。
(二)做好科普工作是主流媒體的責任
當今世界,各國都共同面對諸如極端天氣、恐怖襲擊、安全事故、社會管治等許多難題,廣大群眾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各種應對的知識。做好各有關方面科學知識的宣傳和引導,是對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負責的表現,是主流媒體不容推卸的責任。
(三)做好科普工作有助提高民眾幸福感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的訴求已從以往的謀求溫飽提升到追崇生活質量層面。人們在享受不斷更新的健康、科技和智能等新技術產品的同時,也需要更為豐富、翔實的相關知識。做好微觀層面科學技術知識的推介,是主流媒體為社會和受眾服務的具體表現。
“一帶一路”建設與上海合作組織建設互為機遇、互動發展。上海合作組織已成為涉及區域安全、經濟合作、國際交流等領域的區域性國際組織,該組織的一些國家成員也是與“一帶一路”建設有關的國家。同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亞太經合組織、中亞區域經濟合作、亞洲合作對話等主體的成員國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合。這會使區域組織之間統一的行動和意愿難以實現,某些區域組織內部的紛爭有可能被裹挾到多個區域組織中,造成區域組織之間的矛盾。
主流媒體的科普宣傳曾走過不區別傳播對象、忽視探究受眾興趣需求的年代,“催耕催種”就是那個年代科普宣傳的形象描畫。由于無關的群眾不感興趣,有關的群眾又缺乏具體有效的指引,科普宣傳逐步陷入了困境。實踐表明,不是群眾不需要科普宣傳,而是媒體需要探索創新,增強科普宣傳的可聽性、感染力和實際效果。具體表現為:
(一)細分對象
科學技術的領域很廣闊,受眾的興趣和需求也很多元,需要媒體改變科普宣傳的單一節目設置,使之更具針對性和服務性。例如,有些廣播媒體已經揚棄了諸如“大眾科學”等以廣泛對象為目標的科普節目,把氣象、社會、金融、健康等方面的知識分別融入新聞、交通、投資、旅游、健身等特定對象節目。
《天眼》報道的是我國在貴州建造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以下簡稱FAST),是我國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重點工程,不僅為國內與國際社會所廣泛關注,其中選址、規模、技術、效果等更是天文愛好者具有濃厚興趣的內容。據此,采制《天眼》就有了明確的目標群體。
(二)創新手段
科學技術的專業性都很強,如何把艱深的專業知識作普及性的推介,是媒體科普宣傳需要研究的問題。
《天眼》沒有采用記者報道,甚至沒有從人類的角度正面介紹FAST工程的建設,而是虛擬FAST工程驚動了外星人,外星人阿爾法遠赴地球“偵查”,由此引發外星秘密調查、緊張應對的一個故事。
科普節目不是荒誕劇,虛擬的角色和故事是為普及真實、嚴謹的科學知識服務的。因此,作品不僅通過阿爾法與總部的通話,形象地描述了FAST工程的外觀和構造,還巧妙地以讀取“腦電波”的方式,融入了記者采制的工程技術人員的錄音,對項目關鍵技術、建造難點等知識作出翔實的介紹。形式與手段的創新不僅賦予節目很強的吸引力和可聽性,而且豐富了群眾對FAST的認識,形成節目實實在在的傳播效果。
(三)提高質量
粗制濫造的科普作品不可能為人們所接受。《天眼》從角色語言的塑造,音樂和音響效果的使用,再到宣傳帶的制作都顯示了作品采制的質量和水平。
首先,基于“外星人”故事的需要,作品設定了“首領”“阿爾法”等幾個虛擬角色,并為不同角色設定了不同的音色和語調,為故事內容的演繹創造條件。盡管廣播沒有畫面,人們從“阿爾法”清脆明亮、“首領”略帶干澀的不同語調不難分辨他們各自的角色演繹。
其次,作品選取電影大師約翰·湯納·威廉姆斯(John Towner Williams)的作品作為配樂素材,并對外星人偵查FAST過程中的太空船升降、太空艙操作、讀取人類腦電波、遠程設備連接等環節配置了大量特殊音效,為故事的推進營造氛圍。例如,當外星人阿爾法發現FAST的時候,選用了《星球大戰》中的《新的希望》樂章,以輝煌的旋律烘托FAST巨大的規模及其在外星人心中引發的震撼。
再次,通過后期處理的方式,對記者從FAST工地現場采錄的音響,包括工人安裝反射面板的敲擊聲、汽車行進的喇叭聲、機械操作的嘈雜聲以及工程技術人員的介紹等疊加空幻效果,既反映FAST工地現場的真實情況,又維持作品特定的氛圍和故事的完整性,為故事打造真實完美的效果。
(一)提供良好條件
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從編輯思想、資源設置、制度保障等方面為科普宣傳創造良好條件。
面對新媒體的挑戰,廣播作為傳統媒體承受著技術、內容、市場、隊伍等多重的壓力,對節目版面、運作經費等資源配置作出調整是必要的。問題在于:關注與服務受眾的興趣和需求,抓好科普宣傳等新媒體、自媒體沒有覆蓋的領域,其同樣是一個重要“市場”。廣播應該自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開辟和培育獨具的“市場”,在滿足群眾需求的同時,逐步爭取市場的價值和效益。
對此,廣東電臺的認識和態度是積極的。FAST工程的建設遠在貴州深山,《天眼》的采制需要人力、資金等方面的較大投入。節目組確定選題并向部門領導匯報后,很快就獲得部門領導的大力支持,這是《天眼》創作成功的重要條件。
(二)制定工作方針
現代網絡技術、通訊技術極大地減輕了記者采訪報道的工作強度,但卻無法產生生動的內容和真切的感受,只有自覺堅持“走轉改”的工作方針和深入扎實的工作作風,才能創作出包括科普作品在內的優秀廣播作品。
采制《天眼》首先遇到的是溝通的困難。節目組聯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項目工程負責人,由于工程進度緊迫等原因,施工方婉拒了我們的采訪請求。一方面,我們通過采訪函、采訪提綱介紹廣東群眾對FAST工程的關注和興趣;另一方面,請求地方政府配合工作。經過一個多月的“死纏硬磨”,終于獲得了施工方的同意,不僅為我們的采訪提供方便,而且還安排不同崗位的工程技術人員接受我們采訪。
其次,《天眼》的采訪過程是辛苦的。記者組經火車、汽車和步行的長途跋涉,才抵達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克度鎮大窩凼FAST工程的所在地。為了實地觀察工程的建設情況,方便向工程技術人員調查、求教,采錄工地各種音響,記者組與項目建設者同吃同住。這一切使我們對FAST建造的意義有了深刻的認識,對建設者的事跡有了具體的了解,采訪到了FAST項目總工藝師王啟明、饋源支撐系統總指揮孫才紅、測量與控制總工程師朱麗春以及饋源系統總工程師朱文白等“權威人士”,采錄了十幾個小時的音響素材,為《天眼》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提高節目感染力
《天眼》節目團隊由4人組成,節目的成功來自4名成員的團結協作與明確分工。節目文稿在保持精確性與流暢性的同時,還必須具有感染力,以提高對觀眾的吸引力。節目配樂則需與節目情節保持一致,使得節目更加豐富多樣。節目主持要賦予節目靈魂,通過主持人的講解,讓觀眾能夠更加清楚地理解節目的主旨。
綜上所述,《天眼》是團結協作的成果,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從選題研究、創意開掘、內容結構、初稿審議,直到作品審定,團隊有過多次的集體商討。最終保障了作品的質量和水平,而且顯示了創作團隊對科普宣傳的嚴肅態度和執著追求。
[1] 梁索平.新媒體時代科學傳播的問題和策略研究[D].渤海大學,2013:15-16.
[2] 周曦.當代大眾傳媒的科普傳播功能及策略研究[D].重慶大學,2009:80-83.
[3] 寇志娟,張慶成.電視科普節目制作方法探析[J].東南傳播,2008(07):56-57.
G222
A
1674-8883(2016)21-0120-02
鉉嵐(1968—),女,山東泰安人,本科,三級文學編輯(中級),從事廣東廣播電視臺城市之聲(廣播頻率)音樂娛樂部監制工作,研究方向:新聞采編,節目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