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潤青
(衡陽日報社,湖南 衡陽 421099)
媒體“專家熱”現象的冷思考
鄧潤青
(衡陽日報社,湖南 衡陽 421099)
近年來,媒體上的“專家言論”越來越多,一些專家“失誤”頻頻,使媒體和專家雙雙陷入公信力下滑的“陡坡”。本文在分析媒體“專家熱”現象的成因及其負面效應的基礎上,從媒體、專家、受眾三個維度闡述如何正確對待“專家話語”。
媒體;“專家熱”;冷思考
當前,媒體類型和數量快速增長,相互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在自身定位上,不少媒體為了強化其專業性和權威性的特征,大量引用和發表專家的觀點。“專家”甚至成了一些欄目或節目的主要賣點和媒體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不可否認,“術業有專攻”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從這個角度來看,媒體“專家熱”現象符合信息紛雜時代讀者對權威可靠信息和觀點的期望心理。但是,隨著新聞報道中一些專家“失誤”頻頻,有的專家被人們諷刺為“磚家”“叫獸”,一個關于專家和媒體公信力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因此,媒體如何發揮好“專家話語”的效用,阻止公信力下滑,確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這里所指的“專家”,通常是在學術、技藝等方面有專門技能或專業知識的人。任何一個現代化或者是正在走向現代化的國家都無法忽視因職業分工所帶來的專家的影響力。
事實上,專家在媒體中出現是最近幾十年的事。薩義德在其著作《知識分子論》中說道:“大約在1968年,知識分子大都舍棄了出版社的守護,成群結隊走向大眾媒體——成為新聞從業人員,電視電臺訪談節目的來賓和主持人、顧問、經理等等。”[1]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經濟成分、利益主體、社會組織、就業方式和生活方式多樣化日趨明顯,社會現象的復雜性和價值觀念的多樣性,使處在變革時代的人們的思想和情緒異常活躍,同時也容易產生種種的困惑和迷惘,這迫切需要新聞媒體以一定的專業眼光予以引導和啟迪。與此同時,在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空前海量的信息“亂花漸欲迷人眼”。對于受眾來說,他們“不僅需要傳播者提供‘可讀’的新聞,更需要經過信息傳播者‘解讀’的新聞”。[2]對于媒體的競爭來說,最重要的已不是提供了什么信息,而是以什么方式篩選、加工、整合和評判這些信息。在對信息的解讀與評判上,相關領域的專家因具有專業知識和相當的洞察力,往往更容易揭示事物的本質,擊中問題的要害。為此,專家理所當然成了媒體競相爭奪的“香餑餑”。
對于專家而言,媒體是實現話語權的重要載體。因而,越來越多的專家愿意走出書齋,觸碰媒體,走入公眾視野。在關于電視媒體的研究中,法國學者布爾迪厄提出“場”的概念。在這個理論中,媒體與專家可以分別被視為有其獨立結構的兩個場域——媒體場和專家場。社會中的每個場都有其內部的價值標準。在專家場中,專家的聲譽應該基于他的專業水平和同領域內其他專家的評論,但當媒體介入專家的領域,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傳媒的評判越來越重要,因為一個人能否得到承認,有可能取決于他的知名度,然而,現在人們已經弄不太清楚一個人的名氣到底應歸功于傳媒的好評,還是同行間的聲譽”。[3]這意味著,媒體成為專家獲得肯定的重要渠道。盡管布爾迪厄“把獲取知名度看成是專家接觸媒體的唯一動力”有失偏頗,但眾所周知,專家介入媒體能給他們帶來體制內外的相關利益,這個事實毋庸置疑。而這在很大程度上驅使專家樂此不疲地與媒體合作。
放眼當下,不少媒介人士和廣大受眾越來越清晰地感受到,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的專家正在以各種形式廣泛地介入和參與到新聞報道領域中。有人甚至稱,媒體進入了“專家話語時代”。
值得肯定的是,越來越多具有專業知識、理論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專家學者廣泛參與到媒體中,對社會熱點、新聞事件作出科學的、符合實際的、有說服力的闡釋,既能挖掘新聞報道的專業深度,適應受眾和社會的需求,也有助于提升新聞報道的思想性和引領能力。這是當今媒體話語“專家化”趨勢的主流。
然而,近年來,隨著一些媒體對收視率、收聽率以及點擊率的追求最大化,“專家話語”對新聞報道的促進作用出現了較大偏差,“專家”陷入“公信力危機”。且不說某些虛假廣告中,動不動搬出所謂的專家說事,以致假專家、偽專家、冒牌專家橫行,少數即便頗有身份的專家,也時常被利益集團“俘虜”,成為代言工具。
新華網曾專門以“你對現在專家說的話怎么看”為題,對“專家意見”的可信度問題作了網民調查。結果參加投票的網民中,84%的人認為“專家的屁股經常坐‘歪’,切不可迷信專家”,只有1%的網民同意“專家畢竟是專家,有問題還是要聽專家的”。從這份網民調查中,我們可以窺見專家“失信”的嚴重程度。
專家的“公信力危機”必然導致媒體的公信力下滑。大眾媒體是受眾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尤其在公眾事件中,大眾媒體發布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度關乎受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公眾對這些信息的發布期待值很高。如果媒體的“專家話語”導向錯誤,很容易會誤導受眾,對整個社會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社會恐慌。
“專家熱”現象也使得一些專家“通曉百科”,成為指點迷津的“萬金油”。不論是不是自己所熟知和擅長的領域,他們都敢發表意見,開具“藥方”。同時,一些媒體從業者為了片面追求權威性,不惜臆造“專家”出面發言、佐證觀點,如“某專家認為”“某業內權威人士表示”等。這些語焉不詳的“專家”往往失誤率較高,容易使媒體和專家雙雙陷入公信力下滑的“陡坡”。
“專家熱”現象帶來的另一個負面效應是一些專家在媒體上發表的言論專業性過強,這與新聞報道的“貼近性”原則大相徑庭。大眾媒體的受眾絕大多數是普通老百姓,“陽春白雪”式的專業術語顯然很難為老百姓所理解和接受,新聞報道的實用性和服務性就會大大減弱。
此外,“專家熱”現象也導致假專家橫行。典型的案例是“養生專家張悟本”。他包醫百病的“葵花寶典”是《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導致果蔬價格火爆,供不應求,綠豆從每斤4.8元猛漲到每斤批發價10元。最終的結果是假專家、媒體和觀眾三方“很受傷”。在“張悟本神話”的產生過程中,媒體公信力大打折扣。
公信力是媒體的生存之本。如何有效地避免“專家話語”可能帶來的誤導,真正讓專家發揮其為廣大受眾答疑解惑的作用,是當前眾多媒體需要冷靜思考的問題。基于信息傳播的路徑,下面從媒體、專家和受眾三個維度來進行闡述。
媒體是“專家話語”傳播的平臺,“專家話語”的報道質量直接影響到受眾對專家觀點的理解。對于媒體來說,要加強職業道德自律,謹慎把握好選擇“專家”的標準,不濫發“專家帽”。對重要的、敏感的和有爭議的話題,讓處于各自不同話語體系中的專家進行多角度解讀,或讓持不同觀點的專家在同一平臺上進行論辯,避免一方專家登場而另一方專家失語。同時,還要培養專家型記者,提升對“專家話語”的辨別力,真實、全面、客觀地反映專家的觀點和意見。
“公共知識分子的職業道德在于,當他就公共問題發言時,不能以自己的個體或群體利益需求,而是應該從知識的良知和理性出發,做出自己的實際分析和價值判斷。”[4]作為公共知識分子,專家要堅持獨立精神,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用科學的眼光看待問題,不媚上、不媚下,更不要被個別媒體和各種不正當利益所“綁架”,成為它們的代言人,為其驅使。
作為信息傳播的接收方,受眾既要尊重專家的觀點和言論,也要以平常的心態、平等的姿態對待專家言論,不迷信、不盲從。同時,還應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對媒體傳播的內容保持清醒的認識。誠如學者余世存所言:“一方面我們要重視專家話語,另一方面不可妄自菲薄,因為我們對生活的經驗感受是別人替代不了的,也是專家話語不能置換的。”[5]
公信力本來是對“專家話語”和媒體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社會環境、媒體和專家本身等各種原因,引發受眾對“專家話語”公信力的質疑,讓各種不真實的、顛倒是非黑白的話語充斥社會信息庫。因此,專家和媒體應該努力克服來自各方的束縛,保持獨立性來實現自身的批判意識,真正地履行好社會責任。
[1] 愛德華·薩義德.知識分子論[M].單德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60.
[2] 張兵.發揮自身優勢提高紙質傳媒核心競爭力[J].軍事記者,2009(02):14-15.
[3] 布爾迪厄(法).關于電視[M].許均,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69-70.
[4] 許紀霖.中國知識分子十論[M].上海:復旦人學出版社,2003:26.
[5] 余世存.媒體中的專家話語[J] .中國新聞周刊,2004(48):88.
G206
A
1674-8883(2016)20-01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