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浩
(象山縣廣播電視臺,浙江 寧波 315700)
論廣播電視編輯的主體意識與受眾意識
董 浩
(象山縣廣播電視臺,浙江 寧波 315700)
信息技術可以衡量一個時代的發展情況,人們的主觀意識逐步增強,主體意識與受眾意識在廣播電視媒體的發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廣播電視編輯工作面臨的問題,提出問題的具體解決方法,以提高廣播電視編輯的主體意識與受眾意識。
廣播電視編輯;主體意識;受眾意識
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普及,對報紙、廣播等一些傳統的新聞播報形式帶來了沖擊。為了在受眾中奠定良好的基礎,廣播電視編輯要加強主體意識與受眾意識,推動廣播電視持續健康的發展。[1]編輯在廣播電視中要考慮受眾意識,堅持主體意識,強化自身責任感,呈現優質的欄目,為受眾提供優質的服務。[2]
(一)廣播電視新聞內容缺少真實性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促進了新聞媒體的繁榮。新聞媒體間的競爭加劇,市場經濟已經進入新聞媒體市場化中,一些新聞媒體為了提高收視率,采用夸大的新聞播報方式,背離了新聞的真實性;一些小報記者僅從當事人的一句話或一張照片就進行判斷,撰寫虛假的新聞信息,受眾很容易被虛假的新聞信息所誤導,從而影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3]國家對新聞報道當事人未如實報道沒有相關規定,一般不會起訴編輯,導致這些年新聞的真實性不斷降低,新聞播報背離了原來的真相,喪失了存在的價值。許多假新聞進入大眾生活,新聞編輯沒有充分把握新聞內容的真實性,阻礙了新聞的健康發展,因此新聞編輯還需要提高識別力和判斷力。
(二)廣播電視新聞播報形式單一缺少多樣性
人們的文化品位越來越高,傳統的新聞播報節目,是由一個主持人進行生硬地播報,比較枯燥。受眾都喜歡接收新信息,無論多么優秀的新聞廣播電視播報,時間太長則會讓人產生厭煩感。許多廣播電視為提升收視率,積極尋求節目的創新,尤其是可塑性較高的綜藝節目。盡管國家對娛樂進行了限制,但廣播電視節目依然在不斷地變革節目的形式和內容,廣播電視的新聞播報在群眾中變得越來越重要。過去,我們都是通過傳統媒體來了解發生的事件,如今,由于工作繁忙,很少有人愿意花時間坐下來觀看廣播電視節目,多是一些退休老人喜歡觀看廣播電視,因為這部分人有充足的時間。新聞形式需要符合受眾的需求。
(三)廣播電視編輯缺少創新意識
當前人們可以自由談論,正規的廣播電視媒體極少關心民生問題,播報內容多是有關國家政策的介紹、稀奇的事件、世界各國的爭端,極少涉及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事情。一些小報媒體撰寫的均是明星緋聞,不免讓受眾對新聞的真實性產生懷疑。從中能夠看出,廣播電視的新聞需要創新,當前紙媒銷量不理想,而電子媒體日漸適應了現代社會的發展,比紙媒的內容更豐富,許多紙媒沒有提及的內容均能在網絡上看到。新聞編輯的創新,要堅持實事求是,結合群眾生活實際,反映受眾普遍關心的問題。
(一)迎合受眾需求,構建科學的節目體系
廣播電視編輯對節目的設置要兼顧許多方面,既有轉播類節目,也有自辦節目;要有新聞信息節目,還要有教育、服務、休閑的節目。和部分自辦節目存在時間上的沖突,可以采用設置專題節目或板塊節目的形式在規定時間內播出。重視全面性,明確節目和娛樂節目本身重點。從受眾需求出發,全面設計節目,突出重點。廣播電視的播報形式應當是多元化且不斷更新的,改變傳統廣播電視中固定的新聞播報形式,在不同的時間段內穿插欄目與娛樂性節目,以滿足受眾多元化的需求。
(二)切合受眾心聲,加入民俗文化
許多新聞節目的素材都是源于人民的生活,廣播電視編輯一定要融入民眾的生活,切合民眾的心聲,關心國計民生,想民眾之所想,編排的新聞節目要走群眾路線,新聞播報要保證人民群眾的利益,確保新聞播報內容的客觀、真實、公正。將一些民俗文化融入廣播綜合性新聞節目中,讓觀眾在觀看這些新聞節目的同時加強對民俗文化的學習。
(三)結合受眾實際,設置合適的節目形式
首先,廣播電視節目要結合受眾實際,播報的新聞節目必須能夠引起受眾的興趣。因為農村地區的受眾的受教育水平較低,所以要求廣播電視編輯要播報信息量小的節目,放緩播報的語速,多重復一些新聞信息,便于群眾理解和掌握。其次,廣播電視編輯播報的新聞節目要緊貼農村生活,引起農民的注意。而播放娛樂新聞節目不容易調動農村群眾的興趣。廣播電視播放的欄目或節目以短為主,長節目要結合短節目。主要因為受眾信息接受能力及興趣有限,時間過長容易分散受眾的注意力,讓受眾產生厭倦感,所以要調整新聞節目的時長,方便受眾接受其中的信息。
廣播電視和社會各階層人士有著密切的聯系,雖然播報的內容無法滿足所有受眾的需求,但要體現出價值。[4]所以,要求廣播電視編輯運用理性思維,播報的節目必須是真實、有效的,從而提高節目的收視率;受眾意識下,編輯要傾聽群眾的心聲,走入群眾中,編排切合群眾實際的新聞節目。受網絡信息技術的影響,廣播電視編輯欄目的收視率不斷降低,要求廣播電視編輯在理性思維的引導下聽取群眾意見,合理編排節目,凸顯新聞節目的可靠性和真實性;結合群眾實際,加入民俗文化;采用新的播報方式,增添新的節目內容,逐步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提高節目收視率。
[1] 李左軍.論廣播電視編輯的主體意識與受眾意識[J].科學中國人,2014(18):111.
[2] 張麗燕.論廣播電視編輯的主體意識與受眾意識[J].科技傳播,2014(22):87+90.
[3] 方瑛.廣播電視編輯的主體意識與受眾意識[J].科學中國人,2014(24):64-65.
[4] 姜春燕.論廣播電視編輯的主體意識與受眾意識[J].中國傳媒科技,2012(06):90-91.
G224
A
1674-8883(2016)20-0200-01
董浩(1977—),男,浙江寧波人,漢語言文學專業,助理編輯,研究方向:廣播電視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