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昺南
(河南日報社,河南 鄭州 450000)
淺析報紙與新媒體的融合
王昺南
(河南日報社,河南 鄭州 450000)
新媒體的興起讓報紙日益邊緣化。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形勢,報紙主動出擊,全面擁抱新媒體,并借勢新媒體的力量,通過與各種新媒體的有機融合,打造全媒體的新型傳播。本文闡述了報紙與新媒體融合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并找到有效的發展路徑。
報紙;全媒體;融合
從最初的網站,到后來的微博,再到如今發展得如火如荼的微信和客戶端,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給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尤其是對歷史最為悠久、形態最為單一的紙質媒體。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媒體融合”“全媒體”的概念應運而生,報紙也開始借勢新媒體的渠道和載體,打造多樣化的傳播形態,進行轉型升級,為這種傳統的傳播方式注入全新的血液。
不論是最初的網站,還是最新的微信、客戶端,這些基于互聯網技術出現的新媒體改變了傳播的渠道和載體,讓信息傳播更加迅速、廣泛,并具有針對性和互動性,讓受眾成為傳播的中心。報紙順勢而為,將這些新興的渠道和載體拿來為自己所用,與其相融合,打造全新的全媒體傳播模式,是發展轉型過程中的必然選擇。
“全媒體”是近幾年傳媒界非常火熱的一個概念,盡管學界對其還沒有非常明確的定義,但是各媒體已經在實踐中對其進行了充分的詮釋。業界普遍認為,所謂的“全媒體”是綜合利用各種表現形式,如文、圖、聲、光、電,全方位、立體地展現傳播內容,同時通過文字、圖像、網絡、通信等形式進行傳輸的一種傳播形態。[1]
就報紙而言,實現全媒體傳播,具體來說就是建立全媒體采編中心,開設微博、微信公眾號及客戶端,將傳統的采編資源與新媒體的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和互動性強等特點相結合,進行采編流程再造,實現多種媒體資源共享。這是目前國內各大報業集團轉型升級、應對新媒體挑戰的典型做法。
全媒體的傳播模式,將信息內容作為一種產品進行加工生產,借助同一個平臺對所有采編內容進行統一管理,不同媒體按照各自的特點各取所需,同樣的新聞可制作成不同的形式,通過不同的平臺進行傳播,達到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效果,實現新聞傳播影響力的最大化。
2015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的全媒體平臺“中央廚房”正式亮相,這也成為全媒體傳播的典型代表。它是集圖片、視頻、音頻、H5互動、動漫游戲制作于一身的全新內容生產和分發體系,創造了由指揮員、信息員、采集員、加工員、技術員、推銷員等崗位構成的一套全新業務流程,對每個崗位賦予新的職責要求,并基于一套系統,與用戶、記者、采編、內容生產團隊進行無縫隙對接和合作的業務流動空間,充分體現開放、合作、共享理念。“一體策劃、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全天滾動、全球覆蓋”是這個平臺最大的特點。
(一)能夠適應全媒體傳播的人才匱乏
報紙與新媒體融合打造全媒體傳播的過程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人才,需要的是兼具經營管理和采訪編輯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對采訪編輯的互聯網思維及新技術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媒體的從業人員多是掌握各種新技術的人才,需熟悉和掌握文字、圖像、語音等多種內容形態的生產,而傳統媒體中的采編人員更注重的是對報道及文字的把握。在全媒體時代,兩者兼具的人才的缺乏,導致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過程中在技術層面缺乏有效的銜接。傳統采編人員要不斷加強互聯網思維,以受眾為中心,持有開放和共享的態度,并掌握新技術,才能真正成為一名全媒體記者,適應全媒體的發展。
(二)報紙與新媒體未達到有機融合
在報紙與新媒體融合并打造全新的融媒體的過程中,“融合”是重中之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所在。目前,很多報紙與網站、微博、微信等還處于簡單的結合階段,而沒有達到有機的融合。
比如,網站、微博、微信等簡單地復制報紙上的內容,僅僅是將報紙內容進行了搬運而已,沒有針對不同的傳播渠道和載體做全新的編排,或者在報紙上刊發新聞時,在文尾加上二維碼,但掃描進入微博或者微信后,發現還是同樣的內容。這樣的結合還停留在簡單的復制粘貼階段,沒有實現一次采集、多種生成的效果。
(三)新媒體盈利機制不清晰
報紙在打造全媒體的過程中,紛紛開設了網站、微博、微信及客戶端等,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然而這些新的媒體形式并沒有找到好的盈利模式。
微博、微信及客戶端擁有海量的用戶,但這種受眾群并不穩定,對于廣告商的吸引力十分有限。目前,多數新媒體都是投入大于產出,社會效應大于經濟效應。因此還需要在以后的發展中,找到相對穩固的生產傳播模式,并帶來穩定的受眾,相應地才會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
(四)現有體制對報紙與新媒體的融合存在限制
報紙長久以來都是按照事業單位制進行管理,管理體制及考核機制等都比較僵化,雖然近年來基本上都進行了市場化改革,但體制還是不夠靈活,不能有效地進行資源的統一調配,這就使得在與新媒體的融合過程中,出現效率低下等問題。
(一)打造媒體融合的技術體系
報紙與新媒體的融合,技術的融合是基礎。傳統的報紙與新興的網絡、微博、微信、客戶端等不同平臺的融合,要基于大數據進行統一管理,并能做到資源共享,多次加工并通過多渠道傳播。同時,加強移動化、視頻化、社交化建設,做到精準傳播,隨時互動。
(二)用互聯網思維經營用戶
不論報紙也好,還是微博、微信及客戶端也好,都是在為受眾提供新聞產品,這是媒體發展的初級階段,為用戶提供的服務十分有限。與新媒體融合之后,應該轉向經營用戶,即利用適應各種不同傳播載體的信息產品,吸引受眾,并圍繞用戶展開各種創新服務,最終穩定受眾。將受眾作為客戶,一切以客戶為中心,才是互聯網思維的核心。
(三)以提供信息產品為導向
報紙提供給受眾的是版面信息,微博提供的是即時新聞,單一的媒體形態提供的內容也是單一的。當報紙與新媒體融合,打造全媒體傳播時,提供的就不再是單一的內容形態,而是信息產品,采用多種表現形式、通過不同平臺發布,甚至可針對特定客戶定制信息。因此,不再局限于某一個平臺或某一個載體,用跨界的眼光和思維打造信息產品,是全媒體發展的方向。
[1] 姚君喜,劉春娟.全媒體概念辨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0(6):51.
G206.2
A
1674-8883(2016)20-0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