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煒瑋
(作者單位:漢口學院傳媒學院)
高校網絡和新媒體傳播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馬煒瑋
(作者單位:漢口學院傳媒學院)
本文對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傳播專業人才培養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就如何培養和教育專業人才,談一下個人的觀點和認識,以供參考。
新媒體;網絡傳播人才;高校;教育與培養
1.1 目標定位不清晰,課程結構設計失衡
通過國內網絡和新媒體傳播專業教育教學現狀來看,無論是業務指導還是行政管理,基本上都是將專業、課程設置在傳播學范疇,課程安排也沿襲傳統的新聞傳播學內容。從師資力量上來看,這一專業的代課老師,多為新聞傳播專業,無法體現網絡和新媒體傳播專業的特點。出現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目標定位不準確、不清晰,且課程結構設計失衡,導致該專業的人才培養含金量少、重理論輕技術,甚至缺乏具體的培養方向。
1.2 師資力量配備不足,教學方式方法比較單一
從當前行業及學術界來看,真正研究網絡和新媒體傳播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成果并不多,從事專業教育教學的高校老師多來自傳統的新聞傳播學及信息技術學等學科教學陣營。但傳統的學科和教育教學體系很難在短時間內與新的專業融會貫通,尤其是一些課程的設置與新型人才的培養期待存在較大的差距,且學科之間的邏輯關系未能完全打通,導致學生變為老師的“忠實聽眾”,機械、單一的教學方式很難凸顯新課程的特色。
1.3 實驗設施不配套,缺少實踐基地和條件
網絡和新媒體傳播專業的實踐性非常強,且對攝、錄、編和播等要求非常高,實驗室、配套設施是不可或缺的。但調查發現,除少數一本院校具有相對完善的配套設施外,其他多數高校教學配套設施不全或根本沒有配套教學設施,僅有的一些設備也因硬件缺乏、教學設備老化,嚴重制約了該專業的教育和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在二三線城市中的高校理工科院校內部設置的文科院系,網絡和新媒體傳播專業的辦學資金嚴重不足,加之投入不夠,缺乏實踐基地等,教學難見成效。
2.1 明確人才培養目標,豐富和健全課程內容體系
從當前的現狀來看,傳統模式上的厚基礎、寬口徑人才教育和培養模式,已經無法有效適應現代網絡和新媒體傳播專業的強應用性和實踐性要求。為此,各類高校在培養專業人才時,應當立足本校特色、優勢及辦學傳統和宗旨,強化、細化和深化專業人才教育培養目標,重點突出自身的專業特色。以中國傳媒大學為例,其主要依托于廣告學院辦學的優勢,在網絡和新媒體傳播專業人才培養上立足于新媒體廣告策劃及營銷;其中,漢口學院的網絡和新媒體傳播專業重點課程是素描、色彩、透視及三維動畫和攝影等,致力于培養學生新媒體領域的藝術創作和研究能力。
2.2 加大師資力量投入力度,創新教學方法
當前形勢下,國內各類高校均應加大師資力量的投入力度,尤其要鼓勵青年教師深入企業、基層進行實踐和鍛煉,協調好教學與培訓期間的工資待遇等一系列問題,實行統一管理,強化院媒之間的互動。在聘請專家時,應當適當降低學歷門檻,開展多樣化、多層次的授課、講座及技能培訓和相關項目合作等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理念和模式,大膽采用項目教學法;以完成具體的、具有實際價值的課題作為目標,并將課題理論層面的知識結合實際技能。選取的項目應當結合多個知識點和層面,具有實用性、綜合性。例如,數字報刊編排及課程設計,可以讓學生自主選取,并自定義相關主題文字和圖片等內容;同時,要與文案寫作、攝影和PS處理等課程關聯起來,做好學科之間的交叉,使各學科的教學成為一個整體,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2.3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現有資源的有效利用率
網絡和新媒體傳播專業對實踐操作的要求非常高,多媒體實驗室和基礎設施建設必不可少。筆者建議,高校之間可以進行跨校、跨院合作,多種專業共用,打通教學和實驗平臺。例如,本專業可以與新聞學、廣告學專業共建共用攝影攝像室、虛擬演播室,并與信息技術專業共建共享網絡實驗室等。除適當增設實驗實訓室及相關設備外,還要加強課程合作以及項目合作,結合專業特點,充分利用廣播電臺、宣傳處及記者團等校內機構和社團作為實踐基地。
在當前新媒體背景下,傳媒從業人員供需存在著失衡現象,美工、編輯、設計、APP研發及新媒體運營和推廣人才短缺。高校應當立足實際,為社會發展培養更多的高素質、高技能專業人才。
[1]夏莉霞.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新聞傳播,2016(3).
[2]劉艷娥.大數據時代網絡新媒體專業整合傳播人才培養的基本邏輯與基本定位研究[J].云夢學刊,2016(3).
馬煒瑋(1984-),女,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網絡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