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英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5)
試論當今傳媒的變與不變
周瑞英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5)
受到新媒體沖擊的傳統媒體正在積極探尋轉型之路,媒體轉型勢在必行。傳媒想要繼續生存和發展,需要在“穩中求變”,而把握輿論導向、堅守媒體責任、堅守內容為王以及恪守職業道德,是轉型過程中必須堅守和發揚的。同時傳媒需要積極擁抱新媒體,豐富傳播形式、以用戶為中心、新聞生產流程化運作以及普通記者向全能型記者轉變,只有這樣才可能在這場與新媒體的博弈中取得勝利。
傳媒轉型;媒介融合;新媒體技術
隨著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尤其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媒介融合已然成為各大媒體生存發展的必經之道。特別是近來“互聯網+”戰略的實施,使各類媒體都在積極探尋轉型之路,深度融合、整體轉型之路必將是一個漫長的、不斷探索和試錯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從目前來看,大多數媒體還是處于媒介轉型的初級階段:內容平臺式轉移、同質化競爭、新媒體在數量上盲目擴張……結果不盡如人意。轉型是互聯網時代傳媒發展的根本出路,未來雖然不可預知,但是傳媒想要繼續生存和發展需要在“穩中求變”,在堅守傳媒立身之本的同時積極擁抱新媒體,這是當今傳媒轉型的必經之途。
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今天,傳媒業從傳播方式、渠道、運營模式、盈利方式到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把握正確導向、堅守媒體責任、堅持內容為王、恪守職業道德卻始終沒變。
第一,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為黨和人民服務。我國的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必須要堅持黨性原則。這就要求新聞媒體必須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尤其是在當下社會轉型時期,在互聯網語境下面臨著復雜的輿論環境,媒體更應該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充分發揮其社會瞭望哨者的職責,要一直堅持黨的基本方針,避免傳播低俗的內容,弘揚正能量,發揮正確的導向力。無論身處的時代環境如何變幻,媒體必須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的走向,維護社會穩定,要努力為實現強國富民的中國夢提供一個穩定的輿論環境。
第二,堅守媒體責任、承擔社會責任。傳媒肩負著特殊的社會責任,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就是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廣大民眾,倡導和弘揚社會正能量,同時也要揭露社會的陰暗面,起到揚善懲惡的良性作用。除此之外,正確處理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不能把新聞當作待價而沽的商品,要堅決抵制各種形式的有償新聞。其次,不能為了一時博眼球,盲目追求發行量、點擊率、閱讀量、收視率而發布低俗的內容,要努力提高新聞報道的品位和格調,勇于承擔起媒體的社會責任。真實、客觀、公正,擁有人文關懷,同時肩負起新聞媒體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在魚龍混雜的網絡時代更可貴,是媒體的立身之本。
第三,堅持內容為王、提供精品內容。不管在傳統媒體時代還是新媒體泛濫成災的當下,優質的內容從來都是傳媒最核心、最本質的。在網絡媒體時代,內容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現,加上內容生產主體的多元化,每天被海量、雜亂、真假難辨的信息吞噬的受眾越來越無所適從,媒體從業者更多的工作是要從紛繁復雜的信息洪流中篩選、整合出精品內容提供給受眾。[1]隨著數字壓縮技術的發展,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的數字化成為可能,數字化后的素材內容豐富、品種多樣,極大地滿足了用戶的需求。用戶通過博客、微博、微信、微視頻、飛信以及QQ、MSN、人人網等社會性交流工具進行新聞內容的創作,這些作品呈現爆發式增長。不管是PGC還是UGC,形式再怎么花哨,用戶為其買單的還是其精彩的內容。在內容過剩的互聯網時代,人們從來不缺內容,因而更重要的是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挖掘出有深度的報道、提供精辟獨到的見解,為受眾提供不一樣的視角,這樣才能在同質化的內容中取勝。提供獨有的、優質的內容是媒體人千百年來始終如一的職責和使命,這一點是不會變的。
第四,恪守職業道德、堅持新聞專業主義的精神。互聯網與生俱來的開放性、多元化、海量性、匿名性使網絡信息真偽難辨,因而主流媒體的權威性無疑就成為公眾辨別真偽的重要渠道。然而,有償新聞、虛假新聞、低俗報道等媒體失范行為卻層出不窮。從陳永洲事件,到21世紀經濟網新聞敲詐等事件,都是一些媒體為了一時的經濟效益無所不用其極,導致受眾對媒體的信任一點點被吞噬。這些問題出現的根源是傳媒人本身的定力不夠,這就更加需要媒體人自省、自警,恪守職業道德,捍衛“無冕之王”的稱謂,還新聞界一片凈土。[2]恪守職業道德、堅守新聞專業主義,不管是在傳統媒體時代還是新媒體時代都是傳媒人不變的行為準則和不變的信念。
傳播學者萊文森曾說,“一切技術都是刀子的翻版”,在新媒體時代更是如此。快速更新的技術為傳媒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同時也為其提出了挑戰。傳媒要想在這場變革中生存下去,除了要堅守和發揚媒體的信念、精神之外還要積極擁抱新媒體,在“不變”中求“變”。
第一,利用新技術、向可視化傳播轉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重點在于改進新媒體傳播方法,搶占信息傳播制高點。”新媒體時代,實質上是技術更迭的時代,同時也是易造成信息過載的時代。傳統的、同質化嚴重的、內容枯燥的信息已經無法引起受眾的興趣。碎片化、快餐化、生動化的信息傳播方式越發受到受眾的青睞,當下的VR、AR、H5等技術能滿足用戶的需要。傳統媒體應該主動適應移動、社交、視頻化發展趨勢,構建一體化傳播模式,向可視化傳播轉變。2016年兩會期間,央視新聞推出的“微觀看兩會”就是通過微視頻進行報道,這種可視化的報道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傳統媒體學習和借鑒。
第二,以用戶為中心實現個性精準化服務。傳統的大眾傳播是單向性極強的一對多的傳播,其很難得到來自受眾的反饋。而網絡技術的發展是傳播方式變為多對多的雙向型的傳播模式,也使得傳受雙方的即時互動成為現實。同時,大數據、云計算的廣泛運用,則能有效地收集受眾中不同個體的信息并加以精確分析。目前,傳統媒體為加快轉型,大多數媒體均已擁有自己的“兩微一端”,基于此,媒體便可根據用戶日常訂閱或頻繁點擊的內容,通過大數據的分析進行個性化精準推送,第一時間推送用戶感興趣的內容。
第三,新聞內容生產的集中化運作。美國南加州大學安利伯格傳播學院教授Larry Pryor認為,“融合新聞發生在新聞編輯部中,新聞從業人員一起工作,為多種媒體的平臺生產多樣化的新聞產品,并以互動性的內容服務大眾”。[3]然而傳統媒體內部分工明顯,層次劃分尤其清楚,信息從采集到最終刊播會經過很長的時間。而在新媒體時代,新聞的時效性競爭已經精確到“秒”,所以媒體要想在彼此的競爭中突出重圍,就必須優化信息采編流程,集中化運作,讓各部門通力合作,將收集到的新聞素材共享,確保信息內容一次性采集、多路徑產生、多元化交流。
第四,全能型記者的轉變。媒介融合時代需要的是全能型的記者,必須“一專多能”。新聞信息采集者必須熟練掌握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的采寫技能。[4]記者不僅要用跨媒體思維進行新聞信息采集,還必須具備能寫、能拍、能攝的基本技能,這樣才能承擔起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的報道任務,為多種不同媒體提供新聞作品。媒介融合促使所謂的擁有多種媒介使用能力的“超級記者”出現。例如,在美國媒介綜合集團(Media General Inc.)工作的女電視記者Jackie Barron,在采訪聯邦案件時是如此安排工作流程的:清晨給網站寫一篇介紹案件情況的專欄文章;上午通過電話給電視臺發去最新報道;下午編制一個晚間電視節目;結束一天的采訪后給第二天出版的報紙寫一篇新聞稿。[5]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媒介技術不斷迭代更新,人類從印刷時代到廣播電視時代,再到現在的互聯網大數據新型媒介時代,當代傳媒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并且有著顯著的變化。媒介愈來愈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新媒介擁有傳統媒介沒有的便捷、實時、交互等優點,而傳統媒介也擁有新媒介所沒有的權威性和專業性,媒介融合是必然的趨勢。在轉型之中,傳統媒體要把握好“變與不變”才能夠充分獲得話語權,既要順應變化又要堅守傳媒業的基本準則,這樣才能使傳媒業更加健康、高效的發展。
[1] 王渭川.融合時代傳統媒體的堅守[J].新聞研究導刊,2016(18):264.
[2] 呂蕾.探析傳統媒體與自媒體的融合——后自媒體時代的傳統媒體轉型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6(18):249.
[3] 袁睿.融合新聞研究綜述[J].新聞世界,2012(1):118-119.
[4] 操慧,等.新聞采寫教程[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833-834,12.
[5] 蔡雯.從超級記者到超級團隊:西方媒體的融合新聞[J].中國記者,2007(1):80-82.
G206.2
A
1674-8883(2016)22-0071-01
周瑞英(1991—),女,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15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