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寧波大紅鷹學院,浙江 寧波 315175)
淺論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互動融合
——以寧波大紅鷹學院整合校園媒體資源為例
王 偉
(寧波大紅鷹學院,浙江 寧波 315175)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手機媒體逐漸脫離傳統媒體的桎梏,形成了一個全新的媒體系統。在傳媒領域群雄并起的時代,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交互和融合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本文立足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實際,從二者相互融合的角度出發,對融合的實質、形式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簡要分析。
手機媒體;傳統媒體;融合
手機媒體是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的延伸,也是傳媒領域的朝陽媒體形式之一。同時,因為手機媒體的兼容性強,與其他各種媒體之間的融合創新也成為傳媒領域關注的焦點。在這種形勢下,對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互動融合的研究具有極大的意義。
(一)手機媒體
手機媒體是手機誕生并大范圍應用之后產生的全新媒體形式,基于移動互聯網形成的超大容量和無與倫比的便捷性、交互性,使其成為當下最受歡迎的媒體形式。相對于其他的新生媒體形式,其是最有可能成為繼報刊、廣播、電視、固定PC之后的“第五媒體”的媒體形式。[1]
(二)傳統媒體
傳統媒體這一概念是進入21世紀以后產生的,其內容隨著媒體形式的不斷變化而變化。當前,相較于手機媒體而言的傳統媒體主要包括報刊、廣播、電視三種媒體形式。與新興媒體形式對比而言,傳統媒體更多的是以專用的傳播渠道和傳播設備進行信息傳播。
在手機媒體的發展過程中,其通過與各種傳統媒體的融合,逐漸承襲了傳統媒體的作用,手機媒體與報紙、廣播、電視的融合就是其中的代表。這類融合對于手機媒體的發展來說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下文中,筆者將對這三種融合形式一一進行解讀。
(一)手機媒體與報紙的融合
所謂手機媒體與報紙的融合,是我國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中較早的一種融合形式。在我國,其在2004年便通過彩信的形式取得了較為顯著的融合效果。在我國手機媒體與報紙媒體的融合過程中,北京好易時空公司與《中國婦女報》聯合提出的“中國婦女報—彩信版”,是我國手機媒體與報紙媒體首次融合的產物。相關用戶可以通過手機彩信閱讀“中國婦女報—彩信版”,而“中國婦女報—彩信版”本身包含新聞、圖片、廣告等多種內容。由于“中國婦女報—彩信版”屬于我國最早的手機媒體與報紙融合的產物,其本身只能包含1000字符的文章與50k的圖片。自“中國婦女報—彩信版”出現后,我國逐漸大規模出現多種手機媒體與報紙媒體的融合形式。其主要分為兩種形式,一種形式是類似于“中國婦女報—彩信版”的彩信離線觀看形式,另一種則是通過當時較為先進的WAP網站瀏覽模式。這種模式能夠直接登錄相關新聞網站閱讀相關報紙信息,是一種發展前景極大的手機媒體與報紙媒體融合的形式。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手機媒體與報紙媒體通過彩信進行融合的形式早已被淘汰。當下,我國手機媒體與報紙媒體融合的形式客觀上來說屬于從WAP網站瀏覽模式發展而來的。
(二)手機媒體與廣播的融合
手機媒體與廣播的融合,同樣是我國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較早的一種融合形式。在我國最早的手機媒體與廣播媒體的融合中,其主要是通過在手機中植入FM廣播調諧器,實現手機媒體與廣播媒體的融合,使相關手機能夠在插入耳機的前提下收聽廣播。但在這種手機媒體與廣播媒體的融合形式中,由于手機自身機能的限制,其往往存在收聽節目頻道有限、收聽效果不佳的現象,這在客觀上制約了我國手機媒體與廣播媒體的融合,不過這一問題在我國智能機時代來臨后得到了解決。
(三)手機媒體與電視的融合
在我國手機媒體與電視的融合,是我國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較早的一種融合形式。在我國最早的手機媒體與電視媒體融合中,當屬2004年4月,中國聯通電信服務商所推出的“視訊新干線”移動流媒體服務。在這一服務中,中國聯通與國內12家電視頻道達成了相關合作協議,相關用戶通過中國聯通的手機卡與相關手機就能在手機端觀看電視。[2]
上文中,我們對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的定義與主要形式進行了具體研究。在下文中,筆者就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所具有的優勢進行具體分析。
(一)資源共享
在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中,其通過資源共享能形成優勢互補,能夠更好地為我國民眾服務。
(二)傳播形式多樣化
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中,手機打破了以往傳統媒體的局限性,大大豐富了媒體的傳播形式,民眾的信息接收方式開始變得多種多樣。
(三)實現雙贏
在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中,傳統媒體獲得了新的動力,新媒體獲得了新的發展方向。在這種雙贏的發展中,二者將會為我國民眾帶來更好的信息服務。
近年來,雖然我國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但其在具體發展中仍舊面臨一些問題,制約了其進一步發展。在下文中,筆者將針對我國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的趨勢進行相關研究,希望能夠以此推動我國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互動融合發展。
現階段,從人們的手機使用情況來看,其呈現出一種快節奏、碎片化的特點,這是由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快的工作、生活節奏所致。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出現碎片化時間時,人們自然會通過手機尋找各種娛樂方式,這已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在這種大環境下,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將繼續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其本身也會提供針對性、個性更強的信息服務,這些都將促進未來我國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發展。[3]
在上文中,我們了解了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的優勢與未來發展趨勢,在下文中,筆者將結合自身在寧波大紅鷹學院的相關工作經驗,以寧波大紅鷹學院的校園媒體資源整合為例,進行具體的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的案例分析,希望能夠給我國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的相關發展帶來一定幫助。
(一)寧波大紅鷹學院的媒體資源整合
為了更好地進行寧波大紅鷹學院的相關宣傳工作,寧波大紅鷹學院校黨委宣傳部通過將原有的紅鷹新聞社、紅鷹微社、紅鷹TV社進行有機融合,創建了受黨委宣傳部、校團委指導并管理的學生社團組織,并將其命名為“寧波大紅鷹學院全媒體中心”。寧波大紅鷹學院全媒體中心在創立初期依舊依托原有的寧波大紅鷹學院新聞網、《寧波大紅鷹學院報》、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傳播平臺進行具體的信息傳播活動,但隨著寧波大紅鷹學院全媒體中心的不斷發展,逐漸開始追求創建以我院學生為主體的校園媒體融合傳播平臺。
在寧波大紅鷹學院全媒體中心中,其分為全媒體中心下設新聞部(原紅鷹新聞社)、新媒體部(原紅鷹微社)、影像部(原紅鷹TV社)、辦公室四個部門,并分別承擔相應的工作。
(二)整合寧波大紅鷹學院媒體資源的作用
在原有的寧波大紅鷹學院的校園媒體中,由于其自身分為多個機構,而各個機構的溝通流暢性較差,這就造成了很多媒體資源的浪費與相關信息的重復播報,這對于寧波大紅鷹學院自身的相關信息宣傳來說較為不利。為了扭轉校內媒體的發展現狀,寧波大紅鷹學院不斷整合校園媒體資源,希望能夠以此實現自身信息傳播效果最大化。在上文中,我們提到了寧波大紅鷹學院將原有的校園媒體整合為寧波大紅鷹學院全媒體中心,這一中心負責全校的相關資訊傳播工作,其將寧波大紅鷹學院原有的實體新聞組織、網絡新聞組織、微信、微博新聞組織進行了較好的融合,實現了我們在上文中提到的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相關融合追求,還實現了寧波大紅鷹學院校內的新聞資源共享、構建多種新式的新聞傳播渠道以及這幾種媒體形式的共贏。這已不僅僅是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而是實現了全媒體融合,這種相較于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來說更進一步的融合方式,切實提高了寧波大紅鷹學院的整體資訊傳輸水平,對于其自身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展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來說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值得相關業界人士進行思考與學習。
本文就我國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進行了相關研究,對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定義、融合、優勢與未來發展進行了具體論述,并以寧波大紅鷹學院的媒體資源整合為例進行了相關實例論述。希望此研究能對我國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 帶來一定幫助,實現視聽方式與傳播模式的革命性發展。
[1] 常越,田龍過.淺析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互動影響[J].鴨綠江(下),2015(02):459-460.
[2] 王雪冬.探討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互動與融合[J].新聞傳播,2015(07):67-68.
[3] 張傳運.三網融合背景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互動與融合——以山東廣播電視臺傳統電視與新媒體的互動為案例[J].現代視聽,2012(04):44-47.
G206.3
A
1674-8883(2016)22-0085-02
王偉(1984—),浙江寧波人,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軟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