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睿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突發事件中的新聞策劃
張 睿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報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突發事件報道越來越受到新聞從業人員的重視,對突發事件報道的策劃能力也成為檢驗個人能力甚至一份報紙質量的重要因素。本文從三方面梳理了新聞策劃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應用,為突發事件報道提供思路。
突發事件;新聞策劃
新聞報道與策劃常被看作水火不容的對立事物,究其原因,是對概念缺乏清晰的認識。“新聞策劃”并非“策劃新聞”,新聞策劃必須以新聞事實的“真”為前提。
突發事件中,受眾迫切想要了解事件情況、進展,記者要在第一時間趕赴新聞現場采訪報道,編輯更要在已掌握事實的基礎上超前預測、隨機應變。
卡爾·范·安達被稱為“美國最偉大的編輯”,他在“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的報道中發揮了出色的策劃能力,使《紐約時報》的世界地位得以確立。
1912年4月15日凌晨2時20分,泰坦尼克號因觸撞冰山裂成兩半后沉入大西洋。2200多名乘客和船員中,有1500余人遇難,舉世震驚。
沉船前,美聯社、紐芬蘭的馬科尼無線電臺曾分別發出了泰坦尼克號觸撞冰山的電訊以及客輪曾發出呼救信號的通報,英國《每日電訊報》駐巴基斯坦特約記者貝格也曾發回一則新聞稿,但報紙編輯部未對這一信息給予足夠重視。
《紐約時報》編輯主任范·安達根據船主辦事處的回復——“求救信號發出后再沒有消息”作出船已沉沒的判斷,并開始組織沉船事件的報道:收集船上著名人物資料、繪制供頭版刊用的泰坦尼克號客輪圖畫,在15日凌晨3點30分以前完成。[1]上午,其他報紙還在四處搜尋信息時,《紐約時報》以頭版頭條形式報道了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轟動效應可想而知。
泰坦尼克號觸撞冰山前,所有人都認為它是不可能沉沒的,這個前提設置很難讓編輯在“客輪呼救”這條通訊上予以重視。范·安達沒有被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禁錮,他預測客輪已沉,這一精準的判斷使新聞報道的事前策劃得以實現。
精準判斷,以速度取勝的本質在于“快”和“獨”,即比其他媒體搶先一步到達事件現場并發回第一手材料,力求內容、角度觀點獨特,正如《紐約時報》的成功之處就是第一時間挖到了獨家新聞。隨著通信技術的進步,媒體人可以利用諸多設備對事件進行采訪報道,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使報紙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即使新聞記者在第一時間完成材料的收集以及稿件的撰寫工作,報紙的出版周期也會使消息延后出現在受眾面前,這就需要編輯記者對突發事件的報道進行更加全面、深刻地策劃。
突發事件中,媒體報道往往停留在描述現象本身,而細節卻模糊不清。到真相浮出水面,卻鮮有媒體報道和受眾關注了。
2008年7月30日,慈溪市波斯曼國際酒店一女子墜樓,尸體散開落在地上。這一消息引起當地轟動,而伴隨著轟動的則是謠言,網上流傳著三種說法:一是女子是從19樓被人扔下來的;二是女子是性工作者,在3樓KTV被殺分尸;三是女子是自殺,在女子身旁還有一封遺書。種種猜測引起了市民恐慌。
日本學者北川隆吉曾提出一個流言傳播公式:R≈(i*a)/c,是說流言的傳播與其對傳者的重要程度和模糊性成正比,與公眾對待流言的批判能力成反比。此事件中,墜樓場面異常血腥,破案需要一定時間,慈溪市民對“兇手”極度恐懼,以致流言四起。這時,需要編輯、記者對事件有較強的梳理比較能力,可對事件進行“打包處理”。
2008年12月1日,一男子在寧波鬧市區的都市仁和中心大廈墜樓,當場死亡。事件未調查清楚前,寧波多家網絡論壇上有各種該男子墜樓原因的猜測。為了控制謠言,《寧波日報》的編輯、記者迅速就該男子墜樓事件展開調查,得知真相后,又對比分析了7月底發生在慈溪市的波斯曼酒店女子墜樓事件,還兩件事件以真相,一舉兩得,并對有關部門封鎖消息,造成以訛傳訛的后果進行客觀批評,平息了社會上的各種猜測。[2]
謠言會對個人、社會造成極壞的影響,要終止謠言傳播,就要及時披露事件真相。分析酒店和大廈墜樓事件,兩起突發事件中策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將新老事件關聯起來縱向報道,“打包處理”,這樣既能拓寬新聞報道面,又能讓謠言不攻自破,從而引導輿論,穩定社會情緒,并且避免了事件報道虎頭蛇尾,值得借鑒。
突發事件,特別是災難性突發事件,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一定影響和沖擊。在新聞策劃報道中注重人文關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撫慰受眾的心靈,緩解壓抑情緒。
2010年1月3日,北京遭遇了59年以來最大的一場暴風雪。《北京日報》對這一突發事件進行了緊急策劃,從1月4日到1月8日,報紙用大量版面刊登了“戰風雪、抗嚴寒”的消息。
通訊《嚴寒下的堅守,平凡中的感動》中,記者對四個典型人物進行特寫,標注了采訪的時間、地點以及溫度,頗具創意。《今晨路結冰,小心地穿甲》中,記者了解到交管部門、地鐵和公交集團應對暴風雪的措施,對需要出行的市民進行提醒:“汽車在冰雪道路上行駛時,車輪容易產生空轉和打滑,積雪較深時路面阻力大,這些都會給汽車駕駛造成困難。汽車駕駛員應根據地形情況、冰雪厚度、汽車性能、載重多少以及行車時間采取相應措施,確保行車安全。”文末還附上四點注意事項,既讓市民有辦法應對暴風雪,又體現了《北京日報》的細致入微。
《北京日報》的這次策劃著重強調細節與人文關懷。暴風雪與每個北京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編輯、記者除了對暴風雪的基本信息進行了梳理,還在快速反應的基礎上策劃了報道的大致方向,接著派出多名記者從不同角度對這次突發災害事件進行全面追蹤報道,讓受眾在獲取有用信息的同時內心感受到陣陣溫暖。
新聞策劃的本質在于記者充分、正確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并使新聞報道取得最大的社會效益。[3]新聞策劃需要編輯、記者在堅持新聞專業主義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專業知識和生活經驗,全面、仔細地分析信息,發掘其中值得探究、深入探討的策劃點,創造性地進行編輯和采寫。
[1] 張黎. 《紐約時報》和“冰海沉船”[J].新聞戰線,1981(2):50.
[2] 朱和風.提高社會新聞品位貴在策劃[J].新聞實踐,2009(8):56-57.
[3] 胡華濤.論突發事件報道策劃的自覺性及其境界——以“5·12”汶川大地震直播報道為例[J].新聞愛好者(下),2009(1):18-19.
G212
A
1674-8883(2016)22-0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