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甦甦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廣播電視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2)
淺析新媒體環境對紀錄片發展的影響
阮甦甦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廣播電視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2)
新媒體的出現及其發展為人們的視聽界帶來了全新的觀感和體驗,也催生了多種形態的節目內容,一時間泛娛樂化、商業化擠占了各種各樣的視頻終端,而對于自2008年原本已處于式微的紀錄片來說,如何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扭轉自己的頹勢,同時又要保有紀錄片為時代正聲,值得業界和學界共同探討。
新媒體;紀錄片;互聯網;傳播理念;創作理念;資金籌措;紀錄形態;未來發展
當新媒體的發展給當下傳播環境帶來嚴峻的挑戰時,也將紀錄片的發展推上了一個十字路口,這種傳統的節目樣式也需要創新,尤其是改變自身的創作理念和傳播方式,通過新媒體提供的各種傳播渠道來獲得更多、層次更豐富的觀眾群。
關于新媒體的定義,比較主流的是從技術層面來定義的,認為新媒體(New Media)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是利用數字、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移動設備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它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在于傳播方式的改變。傳統媒體是編輯、記者報道新聞,以報紙或節目的形式傳播給受眾;而新媒體則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通過互聯網、移動終端等新的方式傳播。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內容的制造者并向他人傳播信息。技術的革新加上傳播方式的改變,新媒體的產生讓受眾的主動性大大增強了。
(一)傳播理念的轉變
新媒體環境下,隨著互聯網技術、電子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一家媒體獨大的局面已不復存在。為了自身的發展和進步,各大媒體強強聯合,聯手打天下已是大勢所趨。傳媒進入了一個所謂的“全媒體時代”。全媒體傳播形態要求各種傳播技術和傳播方式進行有效的結合。那么,作為記錄歷史留存、傳承文化的紀錄片來說,在傳統媒體環境下,其幾乎是電視紀錄片的代名詞。然而在新媒體環境下,互聯網、手機等移動媒體終端為紀錄片提供了讓人炫目的傳播平臺,數字多媒體技術放大了底層和草根的聲音,紀錄片也從貴族化的傾向轉變為更多地關注到普通人的生活現場。2016年1月7日,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了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借由匠人之眼娓娓道來深藏故宮數百年的歷史故事,并以平實之視角一探神秘、新奇的文物修復工作。該片初播放時未能獲得較大反響,但卻在網絡播放平臺大受歡迎,通過微博、微信用戶的瘋狂轉發制造了話題,堪稱現象級的紀錄片,隨后又重新在傳統媒體領域形成了關注度。
2015年柴靜及其團隊的誠意之作《穹頂之下》在播放平臺上也是優先選擇了互聯網傳播模式。這部聚焦霧霾及空氣污染的深度調查作品播出僅一天,網絡點擊近億。優酷在PC和移動端都將該紀錄片作為頭條置頂,在官微和微信上也進行了推送。愛奇藝、搜狐等網絡平臺大咖也相繼跟進、全資源支持,騰訊視頻基于自身強大的用戶群體利用微信終端進行覆蓋式推廣,一時間人人討論霧霾,人人參與治霾。
而2015年的另一部展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型紀錄片《指尖上的傳承》也通過新媒體方式進行了全網首播。其制作方五洲傳播中心隸屬于國務院新聞辦,作為一個以對外宣傳為主職的傳播機構,此舉無疑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1]
(二)創作理念的轉變
互聯網的技術革新培養了受眾全新的閱讀習慣,某種層面上來說這是一個讀圖的時代,影像的碎片化、敘事的快節奏、信息的多維度是互聯網語言的特性,這同樣改變了紀錄片的創作手法。上文提到的紀錄片《指尖上的傳承》在開播伊始就在互聯網同時推出了3分鐘時長及25分鐘時長兩種版本,很好地實施了傳播的戰略構想,同時也迎合了互聯網網民的收視喜好。而對于3分鐘的長度就要求創作者對所記錄的內容、對象進行高度的濃縮,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記錄事物最主要的特征、人物最主要的精神面貌或行動,以及事件最核心的內容。片中唯美的畫面,酷炫的剪輯手法使得短短的3分鐘承載了大量的信息。形式的創新、時間的縮短并沒有犧牲片子的藝術表現力,相反更以一種新的樣式記錄了好內容。[1]
(三)資金籌措的轉變
新媒體傳播環境對傳統的單向傳播過程的變革,使得傳受雙方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傳受雙方的互動性增強。以往受眾單純被動接收信息的時代早已消失。新的媒體技術提高了受眾在傳播活動過程中的地位,使受眾逐漸掌握了傳播活動的主動權。受眾在接收信息的同時也可以將信息傳播給其他人。各種節目類型都在尋求與受眾互動的機會,以提高受眾的參與性。對于紀錄片來說,增強受眾的參與意識,或許是紀錄片發展的一個契機。現如今,不僅可以將一個好的選題發布到互聯網上,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讓大家共同討論,更可以利用上述平臺在創作及發行環節通過眾籌的方式籌措資金,具有極大的便捷性。近期廣受關注的紀錄片《我的詩篇》及五集系列紀錄片《我從新疆來》都是通過眾籌的方式最終與觀眾見面,而眾籌者往往是被發起人的情懷所打動。在紀錄片多方發展利好因素的推動下,眾籌成為自媒體時代一個迅速崛起的融資方式,它的低門檻使得創作者即使存在身份、地位、職業、年齡、性別等多方面的差異,也可通過想法和創造能力發起項目(當然這樣的創意和想法也必須具備可操作性)。這種通過互聯網方式發布籌款的紀錄片項目使更多的紀錄片愛好者、創作者得以實現自己的夢想。[2]
(四)紀錄形態的轉變
“互聯網+”時代,紀錄片的發展是商業性與精英性、人文性與草根性的集合。越來越多的視頻網站自制紀錄片或商業定制微紀錄片,開始不斷從表達底層話語的UGC紀錄片取材,而作為原創性極強的UGC也開始脫離粗糙化的創作水準,向著PGC(專業內容生產)的模式靠近。[3]甚至一些主流視頻網站出現了官方式的UGC用戶,如近兩年較火的紀錄片《世界上的另一個我》兩季內容在央視與愛奇藝的播出,不僅因為其以人文關懷式的視角將話題觸及90后的日常,更將主創楊帆這樣一個90后的身影作為國家形象進行輸出,內容的高水準制作不僅贏得了話題性,也經受住了近億觀眾的審閱,豆瓣給出9.3的高分,一路領跑同類型作品。
當下新媒體環境的迅猛發展和繁榮對紀錄片的生存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這就要求紀錄片創作者們不斷地進行自我反思和審視。如何面對新的傳播環境和不斷變化的受眾?如何利用層出不窮的高科技手段?如何完成自身市場化的轉變?這些都是目前紀錄片業界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在創作觀念方面
新媒體環境下,無論是紀錄主體,還是紀錄題材都呈現出了多樣化的態勢。但新媒體傳播時代更強調個性化的展示和個體意識的凸顯,因此在紀錄片創作中必須以創作者自身的視角,發出自己的聲音,體現自己的創作思想,恪守紀錄影像應具備的品相。
(二)在傳播方式上
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以及手機媒體的出現帶來了傳播媒介和傳播格局的重大改變,紀錄片應該深入研究這些變化,思考和審視自身,以求得更好的發展。
(三)新技術的利用
新技術的出現為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便利,紀錄片應該充分利用新的技術手段,使其在不違背真實性原則的前提下,更具藝術性、故事性和可觀賞性。
(四)紀錄片市場化問題
新媒體環境下,媒介融合的發展和繁榮為紀錄片的發展提出了一個市場化的研究課題和發展領域。建立完整且強勢的產業鏈,是紀錄片市場化的一個重要策略。
[1] 溫靜.紀錄片開始新媒體首播了[DB/OL]. http://sm.lmtw. com/dongtai/201507/119534.html,2015-07-24.
[2] 朱丹.自媒體時代的紀錄片模式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5(13):210-211.
[3] 閆偉娜.新媒體紀錄片的存在形式與審美取向[J].藝術百家,2015(4):226-228.
J952
A
1674-8883(2016)22-0174-02
阮甦甦,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