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景志
(響水縣廣播電視臺,江蘇 鹽城 224600)
論新時期新聞傳播的轉型及其價值取向
顏景志
(響水縣廣播電視臺,江蘇 鹽城 224600)
如今的中國已經邁入了新時期,“市場經濟”“后工業時代”“互聯網時代”等,都是這個新時期的關鍵詞,能夠反映出這個時期的某種特征。新聞媒介已經從早前單一的政治宣傳工具開始轉變為反映社會百態的信息傳播方式。在這種轉型過程中,新聞媒介將如何轉型,轉變成什么樣子,其應當如何引導價值取向,新聞媒介在引導社會輿論導向中應負起怎樣的責任?這些都是需要我們認真探討和研究的問題。本文從新時期新聞傳播的狀況問題,從新聞媒體的轉變方式和趨向探討影響新聞內容主題的因素,進而就當前我國新聞傳播中存在的問題,探討新聞媒體在引導社會價值觀和輿論影響方面的作用。
新時期轉型;新聞傳播;價值取向;社會形象;輿論導向
(一)我國新聞媒體的發展概況
“新聞”作為一個行業的專有名詞在我國的歷史并不是很長,古代張貼官府告示的告示欄也許可以被看成新聞在中華大地上的古老形式。之后從20世紀開始,逐漸有一批有學識的人開報社、辦報紙,向公眾刊登新聞。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開始以政府為主導建立起系統的新聞媒介,報紙、電視、廣播成為三種主要形式。近些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手機等移動應用設備讓新聞的傳播途徑更加的多樣化,新聞傳播不再受到時間和渠道的限制。
(二)新聞傳播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聞傳播作為人類的一種活動形式,是一種將新聞作為特定的信息進行傳播的活動,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活動。[1]新聞活動在社會中占據很重要的地位,就像新聞的定義中提到的,新聞在社會人與人之間扮演著信息傳遞和交流的角色,經濟、文化、旅游、教育、娛樂等諸多領域都需要新聞傳播。但是在傳播過程中,新聞媒體需要擔負起引導社會輿論的職責,因為公眾的價值觀、行為發展都會受到社會輿論的影響,這種影響是一種連鎖反應,最終會變成社會現象。
(一)傳播方式多樣化
新聞傳播方式的變化跟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新聞的主要傳播途徑是電視、廣播和報紙,電視臺或者電臺的數量、節目類型、播出時段、報社數量等都受到政府的嚴格管控。除了國家新聞外,沒有任何其他類型的新聞節目存在。當然,這也是在新聞傳播技術相對簡陋的情況下的無奈之舉。而后,我國的新聞媒體中逐漸出現了電影、電視劇等節目形式,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出現了商業廣告。隨著社會逐漸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各界對外界的信息需求量越來越大,傳統新聞媒體中的節目類型和主題也逐漸豐富起來。而互聯網技術的興起和廣泛普及,讓新聞傳播媒介類型除了傳統的報刊、電視外,還增添了互聯網、手機、戶外廣告屏等。傳統新聞渠道在新聞界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沖擊,以移動設備和網絡平臺為主的一系列新聞媒介渠道以其便利性、娛樂性、生活化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必需品,其使用率遠遠大于傳統新聞媒介渠道。
(二)新聞制作技術和風格的轉變
基于高新技術不斷發展是新時期新聞傳播轉型中的一個特點,高科技、信息化是現代社會的主要發展趨勢。基于工作、生活、娛樂等諸多方面的需要,人們對于獲取信息和滿足精神娛樂層面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而對于新聞節目的制作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不斷發展的新聞制作技術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體系和流程,其在演播室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借虛擬技術制作新聞節目的技術,讓新聞制作過程變得更加便捷、高效,并且節目的呈現效果也變得更加細致,在內容和畫面形式上更加的豐富和多元,給人們帶來了更高質量的視覺享受。
(三)新聞內容多元化
我國新聞內容和主題的變化特點就是,從單一化轉變為多元化,從政治目的轉變為娛樂目的。例如,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很長一段時間內,新聞媒體的主要工作便是以達到政治目的進行思想宣傳,主題也都是圍繞國家建設和制定的發展方針等方面的問題。如今,新聞報道內容豐富,主題涉及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鄰居發生的某件事都有可能成為某一天生活版的一則新聞,讓人感受到新聞的貼近性。
如今的新聞也更注重和新聞受眾之間的互動,很多地方媒體都開辟了有獎新聞推薦渠道,鼓勵市民搜集身邊的新聞,拉近了新聞受眾與新聞媒體之間的關系,不僅讓受眾參與到新聞素材的篩選過程中來,也能讓受眾更加樂于接收新聞信息、關注新聞媒體。
(一)取材從單一政治目的轉變為公眾性
在多渠道傳播途徑、多元化主題內容的大的發展趨勢下,新聞媒體很難對所有具備新聞價值的事件都進行大篇幅的報道,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有一定的選擇。但目前在我國并沒有針對這種選擇的規范性意見,行業也沒有一定的標準,所以這種選擇權還是掌握在新聞媒體手中。同時,新聞媒體的主觀性選擇又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新聞受眾喜好的影響。在新時期,新聞媒體的服務對象發生了變化,其不再是單一的以服務政府等統治階級為主,而是要更全面地為整個社會服務。在新時期,新聞媒體已經成為集新聞信息的傳播、教化、監督等一體的多元化載體。[2]
(二)生活化和實用性占據新聞報道的半壁江山
像前文所述,新時期的新聞媒體在新聞內容的選擇上,逐漸向公眾的日常生活靠攏,讓新聞變得更加生活化、大眾化,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前,很多人都不喜歡看新聞,尤其是年輕人,他們普遍認為,新聞中所宣傳的國家建交、工程建設、政治方針策略等與年輕人的生活沒有過多的關系,因此,新聞對年青一代缺乏吸引力。
雖然從總體趨勢來看,我國新聞傳播的轉型和發展是良性的、積極的,但是在這種良好的發展狀態下,還是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新聞媒體在傳播時必須積極面對。
(一)盲目追求娛樂性,導致低俗、虛假新聞報道頻出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媒介大眾化、市場化的深入,媒介市場和信息消費觀念的興起,大眾傳媒機構為了提高市場占有率忽視了新聞娛樂化的維度和底線,一味地迎合受眾。[3]當今社會,進入了一種娛樂化的發展趨勢,趣味性成為吸引關注度的重要法寶。在這種發展形勢下,合理增加新聞的趣味性以提升新聞的傳播效果本無可厚非。但現在的情況是,有很大一部分新聞媒體會將某一個新聞中的娛樂性成分擴大化、戲劇化,給本來簡單的新聞事件發展過程設置重重懸念,將其改編成了“懸疑劇”。甚至有些新聞工作者為了所謂的“頭條”和“關注度”,憑空制造故事、捏造情節。這種虛假新聞充斥娛樂新聞的版面,已成為業界的一種普遍現象。
更有甚者,為了迎合某些人的低級趣味,大肆宣揚和炒作婚外情、同性戀等非常規性價值觀,通過“黃色”“血腥”“暴力”等信息元素刺激觀眾的感官,以達到提高新聞收視率的效果。這些新聞帶給社會的更多的是一種負能量,它們不會對我們的生活和人格培養帶來任何益處,甚至還會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二)非客觀化的輿論導向,嚴重影響社會公眾的價值取向
太多社會現象的產生和擴大化都跟新聞傳播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如現代社會中對于女性身材的審美是以瘦為美,無論男女皆追求“顏值”。于是,在社會中也產生了一類“網紅”群體和“網紅臉”的現象,整容、整形成為一種常態。這些現象都是原來沒有的,那種以尖下巴、直鼻梁等流水線式生產出來的“網紅臉”作為所謂“顏值”的審美標準是一種病態和不正常的社會現象。
(三)新聞腐敗問題影響新聞行業形象
在市場經濟深度發展的今天,將媒體用在商業宣傳方面已經成為一件司空見慣的事,但是很多人也把新聞用到商業宣傳上,新聞腐敗之風由此興起。新聞傳播本身具有真實性的特征,很多不良媒體和記者為了獲取經濟利益,將新聞當成一種商品進行交易,在收取錢財的時候,美其名曰“版面費”,實際上卻在新聞報道中對某商品或者企業進行虛假的、不實的夸贊,幫助其進行宣傳。新聞腐敗問題嚴重影響了新聞行業的形象,違背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如果虛假地夸贊某質量不過關的商品,還會對消費者造成身體以及精神上的傷害。
新時期的新聞傳播需要履行自身的職業責任。傳播責任來源于宏觀社會契約訂立過程中傳播主題的自由選擇和理性承諾,來源于從社會公眾手中獲取的各種傳播權利。[4]新聞傳播的發展隨著社會發展、技術發展和公眾需求而不斷產生著變化,我們在新時期的新聞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上不難發現,如今的新聞傳播借助網絡和移動設備等技術的支持,其傳播渠道愈發的多元化,新聞題材和內容愈發的多元化和生活化,“接地氣”成為新聞傳播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在發展過程中,新聞工作者和新聞媒介必須堅守新聞的職業操守和職業責任,讓更加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新聞題材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讓新聞更加真實可信,引導社會公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1] 魏茹芳.新聞工作者角色道德自覺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
[2] 許詩詩.論新時期新聞傳播的轉型及其價值取向[J].新聞研究導刊,2016(07):104.
[3] 朱玲一.轉型期中國媒介倫理問題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1.
[4] 賀琛.新聞傳播者的道德責任研究[D].中南大學,2013.
G210
A
1674-8883(2016)22-01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