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穎華
(武清區新聞中心,天津 301700)
淺析區縣電視臺如何做好黨建報道
朱穎華
(武清區新聞中心,天津 301700)
黨建宣傳是黨報黨刊的重要任務,是考量新聞媒體是否有真功夫的試金石。做好黨建報道,職責重大,使命光榮。本文著眼區縣電視臺,從去虛求實的角度探討做好黨建報道的方法。
區縣電視臺;黨建報道;去虛求實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建設關系重大、牽動全局,黨和人民的事業發展到什么階段,黨的建設就要推進到什么階段。黨建一直是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黨的新聞輿論媒體的所有工作,都要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做到愛黨、護黨、為黨。因此,對于區縣電視臺來講,做好黨建報道,既是本職的體現,又是使命的要求。
從實踐來看,想要使黨建報道“有看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單純地圍繞黨建說黨建、讀文件配會議畫面等報道模式單一、報道內容枯燥的現象很常見。事實上,黨建工作包括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反腐倡廉建設、純潔性建設等,報道范疇廣泛,包含了政治、經濟、社會、民生等各個方面。盡管黨建報道可選擇的主題很多,但新聞做出來以后并不是特別出彩,原因就在于缺乏對黨建工作的深入思考,對要報道的人物、事件挖掘不夠。抓好黨建貴在虛功實做,而做好黨建報道的要義就在于去虛求實。筆者以天津市武清區《武清新聞》對黨建的報道為例,分析區縣電視臺在黨建報道中應如何“去虛求實”。
黨建類的題材,大多涉及意識形態領域,一般體現在政策理論、文件精神、典型事跡等方面。在黨建的新聞報道中,語言表述上往往夾雜著專有名詞或政治術語,對于受眾而言,這樣的語言晦澀難懂、吸引力差。因此,黨建報道要用老百姓聽得懂、喜歡聽、記得住的語言進行表述,這樣才能使黨建報道通俗易懂,才能被受眾接受。2016年8月31日,中宣部召開創新新聞傳播工作交流會,會上提出要善于運用大眾化、生活化的話語表達,大力倡導“短實新”的文風,使話語體系、語言風格更適應受眾的接受習慣。也只有站在平民化的視角,用百姓的語言,才能真正做到“去虛求實”。所以,記者在寫稿時,就要把公文型的材料變成平實易懂的電視語言,把晦澀難懂的政治語言變成受眾容易接受的鮮活語言,把條條框框式的表達變成形式多樣的新聞表達。
黨建報道僅有平實易懂的語言遠遠不夠,必須依托典型的事件才能做出實在好看的新聞。將理論政策、文件精神等黨建內容厚植于典型的人物、群體、事件中,才能達到“去虛求實”的目的。2016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全體黨員中開展“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方案》,這是面向全體黨員深化黨內教育的重要實踐,是推動黨內教育從“關鍵少數”向廣大黨員拓展、從集中性教育向經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舉措。武清電視臺《武清新聞》欄目專門策劃選題,對全區各級各部門如何開展“兩學一做”進行報道。記者接到采訪任務,首先問了自己一系列問題:此類黨建性的電視報道應該報道誰?怎么報道?是簡單的報道開會、學習文件,還是創新報道方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提到“基礎在學 關鍵在做”,這給新聞報道指明了方向。共產黨員是如何做的?怎樣做才稱得上是合格的黨員?順著這個思路,記者在全區各個鎮街中尋找典型,經過比較,發現武清區石各莊鎮將這次學習教育活動開展得很有特色。該鎮充分發揮實踐精神,積極開展“好榜樣、好景觀、好空氣、好民風”的“四好村鎮”創建活動,虛功實做,將黨建變成群眾受益、群眾滿意的具體工作,受到了群眾的廣泛認可。記者從這方面入手,根據石各莊鎮實際,推出了《擁模范立先鋒 選樹身邊好榜樣》《廣施綠創特色 打造綠色好景觀》《強治理控污染 傾力保衛好空氣》《揚正氣抓風氣 匯聚淳樸好民風》系列報道,將該鎮黨員通過“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黨性加強、覺悟提高、以行踐言的具體實際表現出來,使受眾看得見、看了信,自然就達到“去虛求實”的目的。還有一點要說明的是,大方面的典型選好之后,還要用小典型去支撐。比如在報道典型事件時,可能類似的事件有很多,那就必須用心去比較,從典型中找出最具典型性的來報道。在做《擁模范立先鋒 選樹身邊好榜樣》這條新聞時,記者收集到了很多優秀共產黨員的事跡,孝老敬親、助人為樂、帶領致富等,各行各業都有。經過比較,筆者最終選擇了視孤寡老人為親人、工作20多年的共產黨員、敬老院院長姜文芝,因為在她的影響下,石各莊鎮孝老敬親的氛圍日益濃厚,越來越多的人主動對標,形成了向善向好的社會氛圍。節目播出后,反響良好。由此可見,把黨建工作融入具體的人物、事件中去,用新聞語言來充分展現生活在我們身邊的看似普通、實則閃耀著“為人民服務”的共產黨人的典型事跡,是最有說服力、最有表現力和影響力的。
以受眾喜聞樂見的講故事的形式進行傳播,已成為當今新聞報道創新的探索方向。誰會講故事、誰能講好故事,誰就能吸引和留住受眾。對于黨建報道來講,更應如此。這是因為,受眾一般認為黨建報道具有嚴肅性、理論性、呆板性的特點,與其他報道相比,接受起來不太容易。因此,創新報道形式,將嚴肅的、理論性強的、呆板的化為輕松的、生活化的、靈活的報道,傳播效果才能大大提高。“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的開展是對黨的作風建設的進一步升華。如何用新聞語言去表述黨員干部在接受教育之后的變化呢?單靠嘴說而沒有事件顯然是不行的,必須要學會講故事,要用真實的故事來表現學習前后的變化。比如,2015年《武清新聞》在報道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時,選取了一個典型的例子,石各莊鎮紀檢委員王寶全下村回訪的故事。他要回訪什么呢?一個是該村垃圾坑治理情況,另一個是幫助電視維修工聯系培訓的事。看似不相關的兩件事,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出現在了王寶全厚厚的民情記錄本上。原來,石各莊鎮開展了“訪民生、接地氣,百名干部進千家”活動,組織黨政領導、機關干部、鎮直單位負責人及市區幫扶組成員,攜帶民情記錄本每周至少入戶3次,及時解決老百姓生活中存在的問題。走訪中,王寶全在石北村收集到了村民反映的垃圾坑影響環境、影響生活的問題,也搜集到了村級電視維修工面臨的技術瓶頸等問題,他將這些問題一一記錄下來,然后逐一解決,解決之后再做回訪。一家一家入戶了解情況,一家一家入戶走訪,通過講故事的方法,將一件件看似不相關的事情聯系到了一起,雖然這些事情都不是所謂感天動地的大事,但是卻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為群眾辦實事、為群眾辦真事的服務理念。
在故事化報道時,我們還要注意,有關黨建的報道手段有很多,要擇優而用之。對于電視媒體而言,要善于發揮電視媒體的特長,即要多做現場報道,突出現場。因為現場報道能夠將受眾很快帶入故事情節當中去。現場人物的表情、語言不僅是新聞真實性的反映,還是報道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只有這樣,黨建報道才能“有看頭,有嚼頭”。還是以《訪民生、接地氣,百名干部進千家》為例,在本篇報道中,從一開始采用的就是現場報道的方式,記者跟著王寶全一家一戶去做回訪。在回訪的過程中,用鏡頭和話筒記錄了被訪村民對問題解決的態度,記錄了干部下村入戶時傾聽群眾心聲、為群眾辦事的情況。這樣的報道,對于受眾而言,仿佛自己就在現場,真實可信。
[1] 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2016:32.
[2] 劉漢俊.讓黨建宣傳成為亮點[J].中國記者,2016(7):61.
G212
A
1674-8883(2016)22-02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