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佳
(四川傳媒學院,四川 成都 611745)
網絡新聞的個性化服務方式
胡 佳
(四川傳媒學院,四川 成都 611745)
依托網絡迅速發展的現狀,網絡新聞作為越來越重要的部分加入了新聞媒體的服務中,憑借信息量大、更新時間快、層次清晰、版塊明朗、互動性強等特點,網絡新聞以更個性、適宜的方式服務受眾。在眾多媒體中,網絡已經發展為最為重要的載體,從網站到微博,新聞的傳播范圍越來越廣泛,傳播途徑越來越多元,在受眾中也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因此,應合理利用網絡媒介的優勢,規范具體發展策略,真正使網絡新聞的個性化服務方式利用得恰到好處。
網絡新聞;個性化服務;媒介
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網絡新聞越來越多地占據了新聞傳播的有利地位。溫州動車事故發生后,是網絡送出了第一條信息;洪水災害時,是網絡讓全世界的人了解到現場的第一手消息。只要有網絡,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接收到海量的信息。網絡正用它巨大的張力,將人們卷入一場浩大的信息風波中。
如今,幾乎所有的報紙都有了自己的網絡載體,人們既能在網絡上閱讀紙質版報紙,又有獨立于紙質的網絡新聞版。曾幾何時,報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得越來越少,網絡卻越來越多地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人們從人民日報、南方都市報等主流媒體轉向關注新浪網、雅虎網、騰訊網、鳳凰網等網絡媒體。
網絡浩浩蕩蕩地到來,打響了一場個性化的網絡新聞推廣戰。
網絡新聞是指以網絡為載體的新聞。網絡業務誕生之初,是傳統新聞業務的一種延伸和輔助,經過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們對網絡的利用日漸頻繁,網絡新聞開始集合多元化傳媒特征,利用快速及時、信息量大、互動性強、成本較低、視聽說多元配合等優點,逐漸成為引領新聞潮流的重要渠道。
發展至今,網絡新聞具備以下特點:
(一)信息量大
已發展至較大規模的門戶網站有搜狐、新浪、網易,囊括政治、經濟、社會、體育、文化、娛樂等國內外信息。網易推出了17個各具特色、涵蓋萬千的網絡內容頻道,為用戶提供最新的國內外實事新聞,最權威的財經、IT報道以及最時尚的現代生活資訊和影視、明星動態等信息,成為中國互聯網用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快速及時
網絡新聞時效性優于報紙、電視、電臺等其他媒體形式,通常在事件發展后的最短時間內就可以發出簡短的新聞,后續可推出補充報道,可以跟進事件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在第一時間發出報道。一般情況下,只要有電腦和網絡,記者和編輯高素質高效率配合工作,事件發生后很快就可以看到成熟的文字和圖片報道,有時甚至僅依靠手機也能完成寫稿、編輯工作。
(三)多元結合
網絡可以承載多種形式的新聞,可以是最常見的文字,可以是圖像、影片,不同于報紙只有文字和圖片,而是同時包括報紙的文字、圖片和電視報道的視、聽形式。隨著寬帶傳輸技術的發展,多種形式的新聞在網絡的承載下都得到了實現。
(四)互動性強
網絡新聞有供受眾評論的版塊,受眾不僅能夠瀏覽新聞,還能夠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意見,并與其他網友互動,相互交流,彼此交換意見。新聞傳播中互動性的實現無疑是新聞的一大里程碑,在網絡出現之前,幾乎沒有及時真實的互動。新聞媒介是傳播信息的工具,雖然目前反映民眾心聲的職能有待加強,但網絡確實是增強互動性的有力工具。
(五)自媒體發展迅速
依托網絡平臺,微博、人人網迅速發展,微博在新聞的傳播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傳播的途徑,每個人都有發表觀點、轉發信息的權利。人民日報每日的銷量是8200萬份,微博女王姚晨有粉絲21297723人,平均一條微博有上萬人評論、轉發,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姚晨對信息的傳播力度、影響力度已經高于人民日報。
從定義上看,個性化服務是一種有針對性的服務方式,其根據用戶的設定來實現,依據各種渠道對資源進行收集、整理和分類,向用戶提供和推薦相關信息,以滿足用戶的需求。從整體上看,個性化服務打破了傳統的被動服務模式,其能夠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優勢,主動開展以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為目的的全方位服務。就網絡新聞而言,其越來越多地為受眾提供個性化服務,受眾從最開始被動接收信息變成了主動獲取,信息傳播從單渠道發展為多元化,新聞內容從千篇一律轉變為各具特色,受眾與媒介的關系從單純的信息接收變為信息反饋、信息傳播和好友互動的結合。
(一)受眾從被動接收變為主動獲取
傳統媒介傳播信息數量有限,為平衡受眾的需求多是各領域點到為止,按照客觀新聞價值決定信息的使用,并不能兼顧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有人喜歡足球可能更愿意看到關于歐洲杯的介紹,但是總有金融界人士更關心國家經濟政策的實施或變化,股票的漲落。對于這樣不同的人群需要,受版面、時間等的限制,傳統媒介難以做到較好的平衡。網絡新聞則相反,網站根據受眾的意愿、需要、興趣來提供內容,用戶擁有主要的把關權,可以選擇喜歡的內容,有效回避不感興趣的信息。
只要有電腦和網絡的硬件支持,受眾就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取信息,不受時間限制,即使是很久以前的新聞,也可以通過網絡輕松獲取。在網站上選擇新聞時,受眾首先看到的是各版塊不同的標題,能夠根據標題選擇是否要詳細閱讀新聞內容,節省了時間和空間,賦予了受眾更自主的個性化新聞獲取方式。
(二)信息渠道從單一變為多元化
傳統媒介傳輸信息的渠道較為單一,如報紙的文字、圖片,廣播的聲音等,電視是傳播渠道多元化的一大進步,結合了視、聽兩種方式。而網絡則集文字、圖片、聲音、視頻于一體,受眾可以選擇不同方式來獲取新聞,最普遍的就是電腦連接網絡,其次還有電子郵件、手機、個人信息助理等,豐富的渠道來源更提高了受眾的接受興趣,提高了傳播效果。
多渠道的新聞獲取方式更提高了受眾的自主性,受眾獲得的信息通常是自身需要的和想要獲得的。通過智能化搜索和獲取渠道,過濾了網絡海量信息中不必要的部分,提高了瀏覽新聞的效率,總的來說,其個性化服務特征明顯,受眾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自己熱衷的媒介類型獲取信息。
(三)新聞內容從千篇一律變為各具特色
網絡新聞為受眾選擇新聞提供了可能,網絡新聞采取分類別、提供搜索和新聞定制三種方法,使受眾獲取的內容是自己需要的,具有個人特色。新聞分類幾乎是所有新聞網站的做法,將所有新聞分為多個類型歸入政治、經濟、社會民生、民族、國際新聞、文化、體育、娛樂等特定的版塊。這樣就使得新聞有了條理和區別,也分出了輕重緩急。重要的新聞自然就放在要聞版,圖片、文字循環跳動播出,喜歡體育的人可以直接進入體育版塊獲取自己感興趣的新聞。這種在網站看新聞的感覺就像在超市購物,雖然東西琳瑯滿目,讓人眼花繚亂,但是在各種醒目的分門別類標示的指引下,稍花時間還是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的。
搜索引擎在新聞傳播中起著重要作用。2001年,網絡搜索界的領頭羊Google推出了搜索引擎新聞,幾年來,Google不斷完善,最終創造了搜索新聞,一方面為受眾節約了時間,另一方面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向受眾傳播信息。
(四)受眾與媒介的關系從單向的信息接收變為多向的信息互動的結合
在傳統媒介中,受眾與媒介的關系往往是單向的,即媒介向受眾傳輸信息,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想要獲得受眾反饋需要多重環節,耗費很多時間,最終難以實現。而網絡新聞,實實在在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網絡新聞的服務中,受眾除了獲取信息,還可以發表評論,可以是對新聞的觀點,也可以是對新聞工作者的建議。網絡具有無限伸展性,它為受眾提供了一個可以說話的平臺,發表的觀點既可以被新聞工作人員看到,也可以被其他受眾發現,并作出評價。在微博迅速發展的今天,每一個人都可以是傳播信息的渠道,很多新聞其實是“受眾”隨手一拍照以及對事件進行簡單的描述出現的,這些人本身不是新聞工作者,但是通過網絡新聞個性化的傳播渠道,受眾也變成了新聞傳播者。在此過程中,還加入了與其他受眾的互動,互動的對象不再局限于周圍的人或單一對象,受眾可以有選擇性地與其他人進行互動。
由此可以看到,網絡新聞的多向性同樣是個性化服務的有力保證。
上文總結了網絡新聞的諸多優勢,在享受網絡新聞帶來的好處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網絡新聞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網絡新聞存在一些弊端,比如新聞的真實性并不能得到保障;新聞中仍存在垃圾信息;新聞價值有待進一步挖掘等。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網絡新聞發展的總體趨勢還是積極的,通過新聞工作者的努力,網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新聞工作的經驗積累,受眾更多需求的提出,未來網絡新聞個性化服務方式將繼續向著快速及時、分類層次網絡化、多元渠道、深度解讀、多向互動的方向發展。
(一)網絡新聞個性化服務方式中的缺陷
網絡是一個相對自由的平臺,每個人都可以主動傳播信息,這雖然拓寬了信息的傳播渠道,卻不能保障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實性,其中的部分信息并不具有真實性。網絡上經常出現諸如“金庸逝世”“江西去”等虛假新聞,這是網絡新聞中一個不能忽視的缺陷。因此,規范新聞渠道,培養高素質的新聞工作者,樹立和諧的網絡新聞氛圍尤為重要。
由于網絡中的信息量很大,垃圾信息難以避免,還有很多媒介以廣告作為主要收入來源,這些都使得完全個性化的新聞搜索不可能實現。因此采取優化搜索系統的精確度的技術方式,實現新聞事業和新聞媒體的獨立性、自主性,是解決此問題較好的辦法。
網頁為受眾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也衍生了“沙發土豆”式的受眾,人們大多浮于表面地接收新聞,并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總結。網絡新聞可以多嘗試制作深度新聞,引起受眾共鳴的同時,為其提供交流的平臺。
(二)網絡新聞個性化服務方式的發展趨勢
如今的網絡新聞已經基本達到快速及時的要求,下一步將實現實時直播新聞,全時為讀者提供新聞內容;網絡新聞量逐漸增多,分類化、層次化和網絡化是整合資源、有效利用信息的方式,同時多元渠道、多向互動都將在網絡新聞中扮演愈發重要的角色,更好地服務受眾,構建方便快捷、全面真實、豐富多彩的網絡新聞個性化服務方式。
[1] 彭蘭.網絡新聞學原理與應用[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32.
[2] 羅蘭·德·沃爾克.網絡新聞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5.
[3] 李明德.對網絡新聞的認識[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版),2002(12):71-74.
[4] 劉學.中國網絡新聞媒體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2(01):26-34.
[5] 鄭歆.網絡新聞的現狀和發展趨勢[J] .新聞愛好者(理論版),2007(03):20-21.
G210.7
A
1674-8883(2016)19-0046-02
胡佳,男,江蘇泗陽人,新聞傳播學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廣告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