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梓菲
(湘潭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南京虐童案”新聞報道的失衡研究
羅梓菲
(湘潭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時隔一年,“南京虐童案”再次進入公眾視野,但不同的是,媒體在這一事件中所呈現的新聞導向發生了偏移,記者在新聞報道中的專業性及道德素養受到廣大群眾的質疑。本文通過對比分析新聞媒體在“南京虐童案”各個階段的報道態度及受眾反應,總結出媒體在進行新聞策劃時要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做事實的搬運工,不能消費公眾情緒。
“南京虐童案”;新聞策劃;新聞失衡
2016年3月13日,“南京虐童案”被告人——養母李征琴刑滿一年出獄。3月14日,《京華時報》對這一事件進行了新聞報道,讓這一極具爭議的社會熱點事件時隔1年再次進入公眾視線。但《京華時報》在李征琴出獄前后報道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轉折,引來紛爭不斷,不少網友對新聞工作者的媒介素養表示質疑。
2015年4月3日晚21時15分,新浪微博用戶@朝廷半日閑爆料稱南京某區養父母虐待其合法收養的男童,男童傷情日漸嚴重,班主任及任課老師多方努力未果,試圖尋求網絡幫助。“南京虐童案”首次進入公眾視線。事件一經曝光,立即吸引了大量媒體微博如@央視新聞、@頭條新聞、@廣州日報、@京華時報、@南京晨報等,以及微博大V如演員趙薇、主持人黃西、編劇李亞玲、網絡作家瞬間傾城等知名人士紛紛關注轉發,引發網民熱議。
4月4日,《南京晨報》《南方都市報》等主流媒體對“南京虐童案”進行了新聞報道,開設了相關的報道專欄,網易網、騰訊網、鳳凰網等全國具有巨大影響力的網絡媒體隨即轉載,南京警方對虐童事件展開調查。4月5日,南京警方通報虐童事件,養母李征琴涉嫌故意傷害被刑事拘留,《新京報》、澎湃新聞等媒體持續跟蹤報道。截至8日,“南京虐童案”的相關微博話題閱讀量達到了1888萬,曾一度登上微博和百度搜索熱榜,成為網友最關心的話題之一。
9月28日至9月30日,備受關注的“南京虐童案”開庭審理。9月30日,南京浦口法院作出一審判決,李征琴因犯故意傷害罪,被判處有期徒刑6個月。10月10日,李征琴以此判決“認定事實錯誤、適用法律錯誤、程序違法”為由,正式向南京市中院提起上訴,要求改判其無罪。11月20日,南京浦口虐童案二審宣判,裁定駁回被告人李征琴上訴,維持原判。
2016年3月13日,“南京虐童案”被告人李征琴刑滿出獄。
(一)媒體報道分析
以“南京虐童案”為,百度中找到相關結果約113萬個,相關新聞約16400篇。僅從事件曝光截至7日,“南京虐童案”獲得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報道轉載的媒體約有2230余家,新聞報道約2891條。其中,《法制晚報》的《南京“虐童”父母從外地被帶回配合調查》報道被轉載1090萬次,人民網的《南京警方通報虐童事件:養母涉故意傷害被刑拘》報道被轉載370萬次。
由于網絡媒體具有傳統媒體無法匹敵的巨大優勢,因此網絡媒體對“南京虐童案”的關注、報道、轉發要比傳統媒體多得多,主要集中在鳳凰網、新京報網、新浪網、網易網等網絡媒體,并迅速在新浪、網易、天涯等大型論壇、澎湃新聞APP、新浪微博及微信朋友圈擴散傳播。根據蟻坊軟件輿情監測系統統計,報道南京虐童養母涉故意傷害被刑拘的新聞約占39%,報道受虐男童暫被親生父母帶回家的新聞約占24%,報道受虐男童稱不怪養母的新聞約占19%,反思如何依法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新聞約占11%,其他新聞約占7%。
根據百度指數輿情洞察顯示,以“南京虐童案”為,限定時間為2015年3月1日~2016年4月30日,媒體的新聞監測歷經了三次小高潮和兩次大高潮,找到相關新聞約10600篇。媒體的關注熱潮與“南京虐童案”事件進程相吻合。總體而言,媒體的報道數量由2015年4月3日曝光至4月中旬達到頂峰,其后一年內呈逐漸下降趨勢。由于“南京虐童案”時間跨度較長,事件的影響力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削弱,媒體對它的關注度也會逐漸降低,尤其體現在對于“南京虐童案”被告人李征琴出獄的報道大部分都轉載自《京華時報》和《法制晚報》的原創新聞。
(二)受眾分析
伴隨著媒體對“南京虐童案”的普遍關注,受眾的視線也聚焦于此。其中最為活躍的一個陣地就是新浪微博。以名人微博為代表的認證用戶充當意見領袖的角色發表觀點和看法,媒體微博配合傳統媒體平臺傳播,吸引了更多的微博草根階層參與話題討論。
從百度指數對“南京虐童案”的人群畫像可以看出,總體呈現東部沿海關注度高,西部地區關注度弱,沿海向內陸關注度依次遞減的局勢。案件發源地江蘇關注度最高,其次是北京、浙江、廣東。這三個地區的經濟水平相對較高,信息獲取更為便利,居民文化水平也相對較高,特別是傳媒行業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僅從事件曝光截至7日,受眾的言論大致可以分為七個方面:傳播南京虐童事件的言論約占29%,譴責施暴者惡劣行為的言論約占24%,有關事件最新進展的言論約占19%,呼吁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言論約占16%,有關兒童被親生父母狠心拋棄的言論約占7%,其他言論約占5%。[1]隨后,與事件進展相對應的有關“南京虐童案”庭審進展的言論、有關養母出獄的言論也紛紛出現。值得關注的是,養母出獄后的言論走向更多的是朝著抨擊媒體職業道德等方面發展。
受眾的態度也歷經了五次變化:第一階段,事件曝光初期,受眾對“南京虐童案”的態度基本呈現“一邊倒”的趨勢,要求警方徹查此事,甚至展開了“人肉養母”的活動。第二階段,隨著媒體的熱炒,受眾對案件看法不一,集中于對男童的關注。第三階段,公安和檢方的介入,讓受眾更多地了解事件本身,關注養母是否獲刑、男童的歸宿等問題。第四階段,受眾更加關注虐童案背后的意義,及類似事件如“鐵鏈女童案”。[2]第五階段,受眾不滿養母出獄前后報道態度的變化,直指媒體和記者態度有誤,三觀不正。
《京華時報》是國內少有的對“南京虐童案”被告人出獄進行報道的兩家媒體之一,因此把《京華時報》作為探討媒體報道態度前后不一問題的研究對象是十分合理的。
據統計,《京華時報》對“南京虐童案”的報道總計17篇。按照時間順序大致可以劃分為:有關事發初期的報道2篇,有關庭審過程的報道13篇,有關養母出獄的報道2篇。由此可以看出,《京華時報》對于“南京虐童案”的始末進行了詳細的跟蹤報道,大量筆墨集中于對庭審過程的報道,甚至出現了一連三天、一日三版的情況。
從報道態度來看,《京華時報》在養母出獄前的報道都采取了較為客觀公正的態度,對事件本身發生發展進行跟蹤報道,高舉著法律道義的大旗,宣傳正義凜然,并從法律角度解讀此次事件。而養母出獄后的報道盡管從標題來看都是關注男童的去留問題,但報道中字里行間都是在同情養母遭遇、為李征琴洗白的嫌疑。報道中“手有點抖”“瘦了25斤”“邊被訓斥”“被變成了罪犯”等字眼,以及所描述的李征琴、施小寶及其生母三人在監獄門口的“一哭一跪”都頗有苦情意味,備受爭議。與之相對應的是《京華時報》官方微博中兩條微博,第一條被轉發901次、評論3093次,第二條微博轉發2.44萬次、評論3.67萬次。
究其原因,是在同質化的競爭中,《京華時報》為迎合市場需求追求賣點,助長了新聞消費主義的發展。具體表現在《京華時報》以春秋筆法的形式大力渲染李征琴在獄中生活的艱辛、受害人施小寶對養母的想念以及施小寶生母對李征琴的愧疚。這其實也就是媒體在現實競爭的沖擊下和長期的運作過程中出現了新聞策劃的偏移。具體操作起來,就是對一項報道的策劃與組織,包括確立報道思想、報道的中心與重點、報道所包括的幾部分內容、報道的形式、報道的規模及階段、報道的時機、報道力量的安排以及其他報道的關系,[3]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失誤,都會影響到新聞報道的質量和社會影響的強度。
為防止出現類似《京華時報》養母出獄報道般破壞輿論風向和踐踏法律尊嚴的現象,媒體必須做好新聞策劃工作,記者在報道時也必須嚴格遵守新聞專業主義的要求,保持客觀理性,不能消費公眾情緒。
記者在進行新聞策劃時要遵循以下三點要求:第一,新聞報道要堅持真實全面原則,做事實的搬運工;第二,新聞媒體要明確引導輿論導向,克服物質誘惑;第三,新聞媒體要運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和適當的操作方法進行策劃。[4]
[1] 南京虐童事件[DB/OL].鷹眼輿情觀察室,http://www.eefu ng.com/hot-report/a20a500c-5c05-4264-b380-c2ed43 aa084f2015-04-08,2015-04-08.
[2] 胡夢凡.南京虐童案輿情事件分析[DB/OL] . http://www. njdaily.cn/2015/0408/1115712.shtml,2015-04-08.
[3] 董素青.都市報新聞組版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46.
[4] 張燕.只能策劃報道方式[J].新聞愛好者,2009(21):70.
G212
A
1674-8883(2016)19-0091-02
羅梓菲,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傳播系2015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