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婷
(陜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070001)
央視春晚的傳播儀式觀分析
張雅婷
(陜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070001)
央視春晚作為中國春節文化的一種標志性符號,一直是最具中國特色和規模優勢的大型綜藝性晚會。最近幾年,隨著媒介競爭環境的逐漸激烈,央視春晚日漸式微,其面臨著新的問題與困境。本文從傳播儀式觀的視角出發,分析了春晚籌備、表達、觀看過程中的“傳播儀式”特征,并且為春晚的發展提出了諸多具有啟發意義的建議。
傳播儀式觀;央視春晚;傳播儀式特征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與發展,思想解放、文化活躍已成為當時的大時代背景。隨之,1983年中央電視臺推出一檔大型綜藝晚會——春節聯歡晚會。央視春晚自誕生以來已有33年的歷史,它不僅開創了綜藝節目的先河,而且成為最具中國特色和規模優勢的節目形式。30多年以來,央視春晚一直是人們在春節期間津津樂道的話題,盡管“贊揚與口水齊飛,歡笑共淚水一色”,但它33年的歷史還是折射出了中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經濟的繁榮與昌盛,科技的創新與飛躍,文化的進步與審美的提升。
從廣義上來說,儀式“既指特殊場合情境下的莊嚴神圣的典禮,也可以是世俗性的禮儀做法,還可以是被傳統規范的一套約定俗成的生存實踐,或由國家意識形態運用的一套權威模式”。[1]央視春晚這個儀式就可以理解為“國家意識形態運用的一套權威模式”。國家借助央視春晚塑造統一的國家意識形態和族群文化,發揮著規范春節群眾性活動的功能。因此,本文試圖從傳播儀式觀的理論角度對央視春晚的傳播特色進行分析,并且為央視春晚的進步與發展提出建議。
(一)傳播儀式觀
美國著名傳播學者、杰出的新聞教育家詹姆斯·凱瑞(James W.Carey)是公認的文化研究的創始人,其在1989年出版的《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傳播儀式觀。他認為,為了便于把思想做一個歸類,可以將傳播的定義分為兩大類:傳播的傳遞觀和傳播的儀式觀。[2]也就是說,傳播的傳遞觀指的是信息在空間中傳播和發布的過程,是一種單純的信息量的傳遞,這意味著一種權利的控制。
(二)傳播儀式觀下的春晚研究
近年來,由于受到互聯網的沖擊以及觀眾審美的變化,春晚不斷受到抨擊,如何令其在當下的媒介環境中繼續繁榮發展,是許多學者致力于春晚研究的主要原因。周敏從新媒體的角度論述了“后春晚”時代央視春晚的出路,[3]吳迪從“集體記憶”的視角提出了春晚創新的方式,[4]郭慶從輿論的角度為春晚的改進提出了意見與建議,[5]吳志鋒從模式的角度為春晚創新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6]同時,文化研究是近年來傳播研究的熱點所在,不少學者也從傳播儀式觀的角度對央視春晚進行了研究和解析,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研究春晚的意義以及為春晚的進一步發展和創新提出意見。王立新在《春晚如何?如何春晚?》中從儀式符號學的角度來探討春晚中所蘊含的“家與國”的理念,分析春晚在當代社會存在的文化意義及功能,指出其作為媒介慶典儀式的性質,并由此提出春晚應具備的風格、特點以及需進一步關注的問題。[7]郭講用從傳播儀式觀媒介儀式視角來關照中國春節儀式的變遷。[8]張華將電視與儀式結合起來,論述了正是由于電視的有序展現才促成了春節的“去儀式化”和春晚在電視儀式中的“再儀式化”。本文則試圖從傳播儀式觀入手,分析央視春晚的傳播儀式特征,從而揭示春晚的精神內涵。
近年來,受眾的審美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不斷提升,各種綜藝節目也層出不窮,這些綜藝節目無不掀起一場全民狂追的熱潮。在媒介競爭激烈、受眾注意力有限的情況下,節目以何種形式吸引受眾成了至關重要的問題。并且,在四大衛視都有權播送春節晚會的情況下,央視春晚還是感到了不小的競爭壓力。在激烈的媒介競爭環境中,央視春晚應該發揮自己獨特的優勢,在眾多綜藝節目中保持領頭地位。本節就從央視春晚的“傳播儀式”特征來分析春晚是如何吸引和影響受眾的。
央視春晚中的“傳播儀式”特征并不僅僅體現在整場春晚的表面,而是隱藏在春晚的方方面面,如春晚的籌備環節、受眾觀看春晚環節,以及春晚結束后的各個環節等。
(一)籌備春晚過程中的“傳播儀式”特征
春晚常常被冠以“央視春晚”,不僅是為了區別中央電視臺和其他衛視所辦的春晚,關鍵在于體現央視春晚是由中央電視臺所策劃的。表面看來,春晚是由央視總導演來策劃與準備的,觀眾對于春晚的不滿也多集中針對總導演。例如,2016年春晚由于沒請六小齡童而引發廣大網友的不滿,網上到處充斥著要求六小齡童上春晚的聲音,春晚總導演呂逸濤微博被罵90萬條,新浪熱門話題#春晚彩排六小齡童節目被斃##春晚導演呂逸濤#等熱門話題高居話題榜前列。事實上,深究一下,站在春晚總導演以及中央電視臺背后的就是廣電總局以及各級領導,他們所代表的是國家的利益。
春晚中移入了“國家”這一儀式符號,就為春晚奠定了一個獨特的基調,那就是民族認同、民族團結和民族自豪感。中華民族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所沉淀下來的民族精神就是愛國、團結、勤奮、勇敢,將這些民族精神“注入”春節聯歡晚會,就為觀眾找到了共同的情感基礎,有利于激發民族情感、延續愛國熱情。
(二)春晚節目表達過程中的“傳播儀式”特征
每年的央視春晚都是以綜藝性文藝晚會的方式來呈現的,其中包括歌曲、舞蹈、相聲、小品等各種類別。俗話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也就是說,春晚的種種節目都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將現實生活中的國家大事、社會矛盾、人生百態等都融入春晚的節目表演之中,為觀眾提供了一種簡潔、直觀但含義深遠的表達方式和交流方式。
春晚將具有“儀式”性質的真實內容移入,能夠拉近觀眾與表演者之間的距離,觀眾可以通過自身的理解來與表演者建立對話和交流。2016年央視春晚收視率最高的節目《將軍與士兵》就簡單而明確地說明了這一觀點。《將軍與士兵》的收視率達35.62%,穩居同時段收視率排行榜第一位,也是春晚所有節目中收視率最高的節目。該小品結合9·3閱兵和富國強軍夢,講述了軍長(侯勇飾)在膝蓋積液的情況下仍刻苦訓練的故事。其中,侯勇的一段鐵血獨白掀起了作品的高潮,“我的父親是個老八路。他最擔心的就是我當軍長之后變成‘官老爺’。如果每一個將軍都是有血性敢拼殺的兵,中國的軍隊一定會無往不勝!”小品融入了“富國強軍”這一“儀式”符號,向觀眾表達了中國軍人的紀律、斗志和傳承。
(三)春晚節目觀看過程中的“傳播儀式”特征
在觀看春晚的過程中,我們總能不自覺地感受到一種“強制性”,這種“強制性”并不是所謂的帶有國家權力性質和機構的“強制性”,而是建立在受眾自覺自愿基礎上的。我們有選擇是否觀看春晚的權利,也能夠對春晚進行自我的獨特理解。但我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被春晚包圍,到處都充斥著對于春晚的積極評價。從這個意義上說,春晚也就具有了強制性。春晚在其籌備和表達的過程中植入了“國家”元素,受眾在觀看的過程中對于表演的理解也會大多采取“主導”的方式進行解碼,也就是按照傳播者所要傳達的意圖進行解碼。春晚以其巨大的傳播力度和宣傳力度使受眾完全沉浸在媒介儀式所帶來的整合和控制的力量當中,對春晚充滿崇拜以及敬仰的感情。
央視春晚每年都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有過度的褒揚、有客觀中肯的評價,也有無中生有的罵聲。無論怎樣,它都成了春節的象征,象征著團圓與歡樂。在央視春晚日漸式微的情況下,從“傳播儀式”角度入手來分析春晚,可以為我國春晚的實踐提供諸多啟示。
首先,春晚要改變以往單純地以傳播效果為目的的態度,從傳播儀式觀的角度來對待春晚,堅持善意性。一切節目的創作都應該從公眾的利益出發,時時刻刻都不忘人民的利益,這樣才能使春晚與受眾有共同的情感基礎,從而吸引受眾觀看節目。其次,要有不斷創新的意識,不能一味地迎合網絡語言。在當今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隨著受眾審美水平的不斷提升,相關部門也要為春晚注入多樣的表現力。最后,受眾要用傳播儀式觀的思想去看待春晚,重構符號的意義,加強文化的力量。將宏大的愛國主題與民族精神以符號的形式注入春晚當中,使受眾可以感受到“傳播儀式”給他們帶來的精神力量和集體信仰。
[1] 張華.作為電視儀式的春節聯歡晚會[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報,2008(3):94-97.
[2] 詹姆斯·W·凱瑞(美).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M].丁未,譯.華夏出版社,2005:30-32.
[3] 周敏.試論后春晚時代的困境與出路[J].新聞界,2011(2):103-105.
[4] 吳迪.春晚:屬于中國人的集體記憶[J].新聞研究導刊,2014(1):14-17.
[5] 郭慶.春節聯歡晚會怎樣對待觀眾的批評[J].電影評介,2008(3):75-76.
[6] 吳志峰,張國濤.春節聯歡晚會:“模式”之思[J].電視研究,2004(2):8-10.
[7] 王立新.春晚如何?如何春晚?[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220):173-176.
[8] 郭講用.春節儀式傳播的形式、內涵以與功能演變[J].當代傳播,2014(3):15-17.
G206
A
1674-8883(2016)19-00100-02
張雅婷(1993—),女,山西運城人,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