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向黎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人民日報》對魏則西事件的意識形態建構
張向黎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魏則西事件爆發以后,《人民日報》進行了一系列報道,引導了輿論。在互聯網環境下,自媒體和網絡媒體非常發達,表達和傳播變得更為便捷,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已經被部分分流。在網絡公共事件中,輿論迅速爆發,真理不占據主導地位,謠言就會四起。主流媒體如何把網絡輿論更好地納入主流意識形態之中,在網絡公共事件中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運用福柯的話語權力理論,結合文本分析,探討了《人民日報》在魏則西事件中建構意識形態的方式。
《人民日報》;魏則西事件;意識形態建構;福柯
2016年4月27日,微博@孔狐貍首先發微博就魏則西事件批評百度,很多大V轉發,轉發量過萬;5月1日“有槽”的微信公眾號文章《一個死在百度和部隊醫院之手的年輕人》刷爆朋友圈;同一天,《人民日報》的社論《魏則西之死拷問企業責任倫理》對事件的評論因其權威性、深刻嚴肅性得到更高的關注,將魏則西事件推向輿論高潮。本文運用福柯的話語權力理論,結合文本分析,探討了《人民日報》在魏則西事件中建構意識形態的方式。
分析《人民日報》對魏則西事件的意識形態建構,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這一概念最早來源于拿破侖時期的法國哲學家和經濟學家德·特拉西,他認為意識形態是一種觀念科學。現代西方馬克思主義作家認為,意識形態是意義建構的過程。當代學者萊蒙德·格斯在《批判理論的理念》中區分了三種意識形態,即描述的意識形態、肯定的意識形態和否定的意識形態。顧名思義,意識形態這個概念在他的總結中,有純學術意義上的,不引入某種價值觀,不帶感情色彩的,也有肯定的,認為它能正確反映社會存在的本質和批判地把意識形態看做是一種“虛假的意識”“欺騙性的幻象”。本文中意識形態的概念,借用德國學者卡爾·曼海姆的觀點,整體意識形態是特定歷史時期或特定社會團體的意識形態,目的并不在于現實利益的掩飾和遮蓋,而在于塑造特定的世界觀,確定理論思維的總體構架和主體的認知態度,其作用范圍是整體化的社會輿論。
本文研究了《人民日報》、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對魏則西事件的所有報道,共計30篇,報紙刊登8篇新聞,微博9篇,微信13篇報道。
人民日報報紙刊登8篇新聞,在這8篇新聞中,就有7篇是評論性的,直接表達態度。通過評論直接表明觀點,在網絡輿論發酵的過程中“力挽狂瀾”,杜絕了謠言,引導了輿論。意識形態是用來確定理論基本框架的,評論是最直接可以形成《人民日報》獨有的框架的文體,受眾會不自覺受制于《人民日報》的框架,在預設的框架內進行再解讀。
人民日報微信共13篇,消息有8篇。通過信息選擇的角度、詞語選擇、結構,依然可以構建意識形態。在8條消息中,有5篇是從政府管理整頓的角度入手進行報道的,由此受眾就會建立起政府積極作為的形象,這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一致的。并且在報道魏則西事件之外,人民日報微信還關注了閩商和民營醫院,由此重新建立了閩商和民營醫院的形象,將魏則西事件中的莆田系醫院解讀成個別現象。特殊化的處理方式就是為了建構相應的意識形態。
人民日報微博共9條,微博話題的設置是緊緊配合報紙的,微博中5條附了報紙新聞鏈接,5條是評論。微博是人民日報在該事件中建構意識形態整體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為該事件本身就是網絡公共事件,公眾更關注網上的輿論,人民日報借力微博,在網上發聲,微博相當于報紙的擴大器,極大地攫取了網民的眼球。
意識形態是一個建構意義的過程,是一種詮釋事實的框架和模式。對于新聞來說,就是將作者的意識形態過渡到讀者的認知中;對于受眾來說,是一個在現有框架內建構意義的過程,是一個由無意識解讀到有意識認同的過程。由于新聞需要遵循客觀性的原則,所以,新聞的意識形態建構有著自己的規則和方式。
(一)通過建構知識,形成意識形態
福柯的話語理論中一直就在關注“為什么話語的擁有者可以保證制造出真理話語”,他的結論是陳述方式建構了知識,使得說話者可以擁有話語權。在《人民日報》報道魏則西事件的過程中,通過特定詞匯、陳述視角、評論的綜合作用,使得受眾建立起特定的知識:政府在魏則西事件中積極主動作為,效果明顯;百度在該事件中競價排名丟掉了企業責任;社會辦醫須規范。
(二)通過形成社會規范,反映意識形態
新聞話語在意義化的過程中,將建構的知識進行分類,賦予價值內涵,最終形成符合主流價值觀的規范化角色。福柯認為話語本身自行控制,即充當分類、排序、分配原則的那些程序,此時要控制話語的另一維度:事件和偶然性。福柯認為,評論可以很好地消除事件的偶然性,可以形成新話語。人民日報報紙和微博在魏則西事件中就是運用這一原則來規范社會,并反映意識形態的。
(三)通過塑造社會共識,表現意識形態
《人民日報》所建構的知識和形成的規范,被社會認可后就形成了共識,意識形態從此深深扎根在受眾的腦海中,并在方方面面發揮作用。在福柯看來,“真理只是在特殊歷史狀況下被權力所認可的暫時的有用性東西而已”。權力把話語中包含的危險性的東西剔除出去,只留下所謂的“正確”的東西。在魏則西事件之前,公眾認知中對這個詞是陌生的。現在用百度搜索“企業責任”“競價排名”“社會辦醫”等這些關鍵詞,信息全都是跟魏則西事件相關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魏則西事件塑造了一種社會共識。從此,在公眾的認知中,競價排名就是企業不負責任的表現,政府應該促進社會辦醫的有序生長。這就是社會主義人本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
[1] 王燁.分析網絡輿論傳播的特點——以“魏則西事件”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6(15):8-9.
[2] 靖鳴,郭艷霞,潘宇峰.“魏則西事件”主流媒體與社交媒體輿論監督的共振與互動[J].新聞愛好者,2016(07):22-27.
[3] 李紅,董天策.符號學視域下的網絡公共事件及其主體分析[J].現代傳播,2012(9):34-38.
[4] 盧穎生,郭志鵑.媒介話語的意識形態建構——一個批判性的視角[J].新聞愛好者,2009(16):10-11.
G206.3
A
1674-8883(2016)19-0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