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霖
(南京政治學院 軍事新聞傳播系,江蘇 南京 210003)
分析中國領導人對外傳播話語的特點
李承霖
(南京政治學院 軍事新聞傳播系,江蘇 南京 210003)
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代領導,集體高度重視中國國家形象的改善和對外傳播能力的提高,并通過在海外媒體發表署名文章闡釋中國國家戰略,塑造良好的國際形象。本文通過對習主席在海外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進行分析,總結出中國領導人在對外傳播中的話語特點,并分析這一現象的積極意義。
領導人;署名文章;對外傳播;話語特點
新一代領導集體履新后,在國際社會頻頻發聲,“夫人外交”“莊園外交”“高鐵外交”“熊貓外交”等都進入了我們的視野。作為新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習近平主席無疑是一個代表,他發表在國外媒體的署名文章不僅代表個人話語,也是中國領導人話語乃至政治話語在公共外交領域的一種應用。
對于我國的領導人,尤其是國家主席來講,利用出訪的機會在境外媒體發表署名文章,既是一種機會也是一種挑戰。在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中國國家主席的話語都是通過黨報黨刊、會議等形式進行傳達和學習的,在當前輿論生態中,這種官方政治話語體系在國內的宣傳效果都已經大打折扣,更不要說在國際媒體發出“中國聲音”了。相比之下,在海外媒體撰文,領導人話語體系就需要更多地考慮傳者與受者的互動,因為我國領導人扮演的不再僅僅是一個政策制定者,還是一個政策傳播者和一個輿論傾聽者。[1]
在出訪時期選擇境外媒體發表文章,本身就是訪問的重要部分。領導人出國訪問往往都有著重要的戰略目的,在出訪前,國外媒體都有種種分析和猜測。針對這類關注,一篇領導人的署名文章就是一次很好的回應,一篇在主題、語言等方面都做到完美的領導人文章更能為出訪加分不少。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在海外媒體發表署名文章,是對中國戰略的一種闡釋,也是與海外公眾進行交流的一種途徑,可以作為公共外交的一種優良形式進行推廣。
通過對習主席在海外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進行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領導人話語呈現的新的特點。
一是物質過程和關系過程為主的話語過程。在這些文章中,使用最多的話語過程是物質過程和關系過程,占到了話語過程總數的70%,這主要是由署名文章的性質所決定的。物質過程往往被用來突出話語發出者正在做的事情或是已經取得的成就,文章中物質過程的大量出現體現出習近平主席重視實際行動,而這無疑是國際受眾最希望的一種特質,最能獲得他們的支持。關系過程主要用于闡釋兩個實體之間的聯系。習近平主席發表文章的媒體都是出訪國媒體,目的是配合出訪活動,因此需要借助關系過程來發表自己對于雙邊關系的看法。在文章中,物質過程和關系過程很多時候配合起來使用,凸顯中國和出訪國在經貿、安全、文化、民間往來等多個領域的合作基礎和共同利益,引導受眾認同中外合作、支持中外合作、參與中外合作。
二是語氣結構中陳述句占絕大多數。在文章中,習近平主席所充當的角色是信息和觀點的發布者,他的目的是講述雙方各自的國情,并據此提出合作措施,對未來進行展望。因此,陳述客觀事實、提供信息是他的重點,表達感慨、疑問就顯得不那么重要。在文章中,大量的陳述句提供了中方最希望出訪國人民聽到的信息和觀點,讓習近平主席掌握住了話語過程的主動權。偶爾出現的幾個祈使句也是“和平”“發展”這種真理性質的號召和呼吁,不會顯得過于強勢。
三是中情態動詞為主的情態結構。在表達自己對于國際合作的看法時,習近平主席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使用了“應該”等中情態動詞,避免“必須”等高情態動詞帶來的強制性和命令性;而當談到中外合作前景時,習近平主席也不忘給出訪國人民更多信心和憧憬,“將會/將要”等代表確定性較高的詞被更多地使用。代表確定性較低的低情態動詞出現得較少,這也體現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和高度的制度自信。總體來看,中情態動詞為主的情態結構使得文章不卑不亢,不帶命令性和強制性,利于受眾的接受。[2]
四是主要選擇無標記主位放在句首充當主語。習近平主席提倡用人民群眾看得懂、聽得懂、喜聞樂見的語言風格開展新聞活動;在外事活動中,他也是身體力行,用最直接坦率、便于受眾理解的話語進行交流。在無標記主位中,主位和主語是一致的,這種形式符合正常的語序,直接表達觀點和信息,也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便于理解和接受。對于一些需要強調和隱含的要素,有標記主位也方便了一些高級讀者對敏感觀點和信息的捕捉。
五是主位同一型為主的主位推進模式。這種結構的好處就在于文章的框架結構比較清晰、連貫性較強,方便受眾從開篇到結束追隨話語發出者的思路,理解其想要表達的觀點和信息。[3]在署名文章這種闡釋性較多的言論性文體中,習近平主席需要通過介紹雙邊存在的廣泛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礎來提升“雙方需要合作”觀點的可信度,贏得更多人的認同,同時也要對雙邊關系的未來做展望和憧憬,想要實現這些目標,都需要借助同一主位。
六是引用經典話語提升觀點說服力。在習近平主席的署名文章中,大量出現了中國古代的經典話語,如用“智者求同,愚者求異”,說明雙方應該尊重差異,求同存異,在平等的基礎上加強合作與交流,這不僅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華的傳承和推介,也展現了文化自信。同時,文章中還非常注意尊重對方國家的文化和經典。比如中國人講“知行合一”,法國人講“打鐵方能成鐵匠”,都強調要把思想轉化為行動。在這里,使用對方文化和經典不僅體現了我國對文明多樣性的尊重,也有利于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增進親切感。
習近平主席在受訪國媒體發表署名文章,其實是一個與受訪國民眾進行交流的過程,借助這種方式傳達自己的觀點和信息,獲得受眾的支持,為自己的訪問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是一種“求同”傳播而不是一種“立異”傳播。正是由于采用了符合傳播規律、符合所在國文化特質的話語方式,有效地拉近了與出訪國民眾的距離,實現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1] 竇衛霖.習近平國際演講的話語策略分析[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3(6):1-7.
[2] 胡壯麟.系統功能語法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71.
[3] 紀玉華,陳燕.批評話語分析的新方法:批評隱喻分析[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7):14-18.
G206
A
1674-8883(2016)19-01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