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睿
(多彩貴州網有限責任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0)
社會突發事件中網絡媒體如何有效引導輿論
柴 睿
(多彩貴州網有限責任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0)
突發事件因其特有的震撼性、時間性、負向性、社會性與不可預料性等特征,使其在發生后對社會多領域產生重大影響,在該時段進行輿論引導就顯得尤為必要。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各類突發性事件頻頻發生。網絡媒體作為新興媒介,正確引導輿論,以負責任的態度為社會和諧發展提供信息是其需要承擔的基本責任。而本文則結合當前社會發展態勢,給出了網絡媒體在社會突發事件中有效引導輿論的幾點建議。
社會突發事件;網絡媒體;輿論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媒體的傳播優勢逐漸凸顯,網絡新聞使用率已超出7成。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分析表明,獲得新聞資訊是網絡最基本的用途,隨著博客、論壇、微信等社交媒體的盛行,網民接觸新聞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且在新聞接受與分享過程中新聞覆蓋面也越來越廣。[1]網絡被人們稱作繼電視、報刊等大眾傳播媒介后的“第四媒介”。網絡媒體異軍突起讓廣大網民有了表達自身意見的平臺,不過網絡輿論也良莠不齊,正負面影響同存。因而網絡媒體還應保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了解媒體本身才是新聞控制的主角,正確發揮網絡輿論建設性作用,在突發性事件發生后給予真實、及時的報道,有效地引導輿論。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媒體在突發性事件的報道方面,主要采取能捂則捂,能壓則壓的做法。此種背景下,出現的后果即信息渠道不暢、媒體輿論話語權丟失。信息渠道不暢引發資訊真空,為失實報道、謠言流行等開辟方便之門。[2]因此,對于因傳言所激化的網絡輿論建構公開、快速、暢通的信息渠道為處置突發性事件的基本前提。用事實說話,于第一時間準確、及時地發布新聞信息,展現自身優勢,即便事發初期無法了解整個事件的具體情況,也應客觀的有一說一,不浮夸、不歪曲事實,保證所報道新聞的真實性,實現“即時”與“真實”二者的統一。形成正確輿論引導,增強網絡媒體權威性,提高網絡媒體美譽度,在維護群眾知情權的同時,又能避免因虛假信息傳播而產生負面影響,以更好地為黨與政府、民眾服務。
例如,轟動一時的“7.23”動車事故,引起了國家與社會大眾的高度重視,事故主體即稱之為“世界先進”的中國高鐵,不安全交通危及社會公眾生命財產安全。該事件對社會公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且受到全球關注。事故發生后,鐵道部的處理方式與信息公布方面均無法獲得大眾認可,使得事件信息模糊程度高,未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為了彌補信息缺失,公眾只有從其他途徑獲得信息,而一些未經證實的信息肆意傳播,產生了負面影響。為了揭穿謠言,發生事故的第二天,國務院則成立了“7.23”動車事故調查組,及時為網絡媒體提供最新信息。網絡媒體也與網民交流平臺相結合,為大眾傳播真相,很好地安撫了群眾的情緒。
傳統媒體最大的優勢即在信息采集、新聞制作方面相對成熟,且消息具備權威性、公信力與可靠性,為了使受眾在突發性事件發生后短時間的意見蓄積期內獲取更多真實信息并最終形成健康的網絡輿論,還需在網絡上及時出現傳統媒體的相應信息,達到優勢互補。
例如,“5.12”汶川地震發生后,網絡媒體針對該事件快速作出反應,于2008年5月12日14時45分,也就是在發生地震后的17分鐘左右,新華社發出首條關于地震的報道。2分鐘后,簡明消息隨即發出。15時04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報道出第一條地震快訊。22時,央視抗震救災特別報道分別于綜合頻道及新聞頻道同步進行新聞直播。與傳統媒體新聞報道相比,網絡媒體更及時、更準確。人民網、新浪網與新華網等門戶網站及時播報最新的地震消息,與傳統媒體結合,為受眾提供多視角、全方位的內容解讀。
以主流聲音尤其是在主流論壇上適時公布指導性言論或點評,是引導網絡輿論的有效途徑。雖網絡媒體的傳播主體較分散,且存在隱匿性,人人均可成為信息發布者,不過卻不能表明這些信息均能得到相應重視并被接納。傳統主流媒體因其特有的權威性與品牌優勢,所報道的信息更易被觀眾所接受。那么,在突發性事件中,主流媒體的新聞網站,如新華網“發展論壇”“新華論壇”與中青在線“青年話題”等,則可借助傳統媒體深度報道、專題報道等多種形式,并結合網絡媒體的多媒體表現形式及超文本鏈接,深化新聞事件報道,提高信息透明度,讓真實、權威、主流、可靠的聲音占據公眾意見市場。此外,一些較著名的綜合性網站,如海南在線的“天涯社區”板塊、凱迪網“貓眼看人”等均屬于發布即時信息,是突發性新聞報道的主要陣地。一旦遇到突發事件,即可利用這些重點網站于第一時間公布信息,先入為主、先聲奪人,不間斷報道,維持權威信息公布地位。
網絡媒體存在的局限性單憑自身努力根本不能完全克服,還需建立并完善突發事件網絡輿論監控與預警機制,強化外部監管。不僅需加快網絡立法,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并修正可促網絡行為更規范的法律法規制度,為網絡媒體監管提供有力制度保障,還需借助新技術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優化網絡監控技術,強化網絡輿情監控,增強網絡輿情監控系統的分辨、識別與追蹤能力,使突發性事件出現后相應部門能及時了解網絡輿情動向并給予疏導,依法妥善處置傳播網絡謠言等違法行為,使網絡媒體在社會突發事件中更好地進行輿論引導。
總之,突發事件發生后,網絡新聞應發揮正面導向作用,脫穎而出肩負起通過網絡推動和構建正面、積極、健康輿論環境的職責。通過嚴把新聞發布關卡,展現權威效應,通過論壇監控等媒介隱形調控手段,對突發性事件展開正確的輿論引導。讓人們的疑惑在實時報道里、交流里獲得解答,于溝通里達成共識,于討論里凝聚人心。抵制、消減輿論的負面影響,展現網絡媒體在新聞發布上的正能量,引導受眾公正、理性地看待突發事件,進而促進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的社會秩序。
[1] 張一文.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與網絡輿情作用機制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2.
[2] 王桂芬.全媒體環境下醫院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應對研究[D].蘭州大學,2015.
G206
A
1674-8883(2016)19-02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