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黎捷 衛彥瑾 楚小靜 郭 凱
(重慶師范大學,重慶 400000)
?
“互聯網+”時代重大新聞報道的新趨勢
——以2016年全國兩會報道為例
賴黎捷衛彥瑾楚小靜郭凱
(重慶師范大學,重慶400000)
摘要:重大新聞報道一直都是媒體關注的焦點,它是媒體擔負職責使命的必然要求,體現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抓手,同時它也是檢驗媒體新聞傳播效果的一大指標。作為一年一度的全國政治盛會,兩會報道的重大性更是不言而喻。各大媒體紛紛派出精兵強將全力報道這場全民盛會,依托“互聯網+”時代下的新技術和新手段,探索如何增強新聞的可視化和互文性,在重大新聞報道上有了新的發展變化,使得新聞報道“權威而親民”、多平臺產生“集聚效應”,及時使受眾在第一時間了解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本文以央視及省級衛視的全國兩會報道為分析樣本,探討這種變化背后重大新聞報道的趨勢。
關鍵詞:重大新聞報道;趨勢;兩會
“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遭遇了重大的挑戰,新聞報道的手段和方式也在尋求更新和優化。這種轉變也反映在對一年一度的全國性政治盛會兩會的報道上。今年兩會,中央電視臺和各級地方衛視都派出大規模的精英團隊進行新聞報道。整體上看,各家媒體持續爆發新活力,依托新技術新手段,將創意與傳統高度融合,讓新聞報道在傳媒媒體和新媒體間穿梭交互,使這次兩會報道在嚴肅、緊張、熱烈的同時,更讓“互聯網+媒體”的發展成果形成全方位、立體式生成及旋風式傳播效應。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通過微信、微博、微視頻、客戶端,推出“兩會解碼”“群策群力”等互動產品,搭建“一微一云一平臺”的全媒體報道矩陣,傳遞兩會動態。地方媒體也在央視的帶動下,VR技術、全景拍攝等新技術的應用和多平臺聯動,大數據新聞的技術可操作化,與受眾的深入互動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如今,我們正處在一個網絡高度發展的時代,信息呈爆炸式的形態發展,數據和信息太過龐雜,良莠不齊的信息充斥其中,逐漸消解著媒體的權威,從而造成公眾對媒體信任度的下降。在此種情況下,以客觀數據為支撐的數據新聞便應運而生,受到越來越多的觀眾青睞,并在大數據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變革新聞報道的生產方式。
所謂數據,即事實或觀察的結果,是對客觀事物的邏輯歸納,是用于表示客觀事物的未經加工的的原始素材。而大數據是指在互聯網上保留下來的遠超出傳統數據庫的海量數據。新聞媒體通過使用一定的運算方法對大數據進行分析,可以深化新聞敘事和對事實作出準確判斷,對未來進行預測報道,滿足用戶的定制信息要求,使得數據可視化和具有交互性。[1]相比數據,大數據是對數據的集合、整理和收集,以及基于新媒體客戶端進行數據的呈現,其特點是大量、高速、多樣、價值、真實?;诖颂攸c,將大數據運用到新聞報道中,不僅可以增加新聞的直觀性,更能將新聞的價值延伸至媒體融合的傳播模式,使得傳播渠道更加多元化。
“數據新聞”,也稱為“數據驅動新聞”,是今年兩會重要的新聞形態之一?;诖罅康臄祿托畔⑦M行分析、處理,運用可視化和敘事化的手段,創作出一種新的新聞報道方式。它具有易讀性強、可信度高、敘事簡單明晰的特質。[2]
今年的全國兩會特別報道中,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就使用大數據進行調查,對百姓民生進行解讀,推出兩會特別節目《2015-2016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聯合國家統計局、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聯合創辦民生調查,發放10萬張明信片問卷,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104個城市和300個縣,調查10萬戶中國家庭的生活感受、經濟狀況、消費投資預期、民生困難和幸福感等。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媒體民生調查活動,深入普通家庭,傳遞百姓最真實的生活感受和經濟主張,成為獨家數據支撐。如全面“二孩”放開,“生還是不生”,百姓考慮最多的為經濟負擔(50.2%)、年齡因素(45.4%)和身體狀況(41.5%)。邀請各專家對“全面小康”“中國夢”數據進行權威解讀和討論,做到了深入踐行習近平新聞輿論觀,及時把人民群眾創造的經驗和面臨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
重慶衛視今年也增加了對數據新聞的報道方式。重慶衛視在今年的兩會報道中新增了一大板塊,名為“‘數’說兩會”。顧名思義是用大數據來報道兩會。更準確地說,是基于不同平臺發布的大數據來表現兩會期間公眾關心的內容以及使用國家政策相關數據來解讀政策。其中一大亮點在于,重慶衛視今年加大了對大數據的整理和采集,聯合重慶新聞頻道客戶端微信微博做大數據調查,增強互文性。不僅有了獨家的數據支撐,報道新穎獨特,更重要的是讓更多受眾參與到兩會話題中來,培養了受眾的主人翁意識。
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一方面,大數據搭建了新聞媒體與受眾之間的交流平臺,引領受眾思考社會問題,使得受眾可參與創作新聞,通過可視化手段了解自己感興趣或者與自己密切相關的事情;另一方面,大數據也為新聞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資源,新聞報道的內容根據受眾的反饋,也進行了優化選擇,以便更好地為受眾服務。
廣東衛視利用新媒體端生產的內容,反哺廣播電視節目生產。在線上,和國內最受歡迎的互動分享和個性化定制的移動閱讀平臺ZAKER合作,共同推出了兩會專題調查。用投票方式搜集網友對兩會最關切的問題,并將網友關注焦點在《廣東新聞聯播》《七點新聞》等欄目中公布,還通過記者傳遞給兩會代表委員。此外,ZAKER觸電頻道還將運用大數據分析,篩選出每天兩會熱帖和焦點,供包括《新聞大視野》等電視節目參考。
東方衛視在今年的全國兩會特別報道中,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創新優勢,也引入熱門互聯網工具——大數據。其中,《東方大頭條》推出“兩會新聞全數據”,繼續和“今日頭條”合作,梳理兩會新聞數據,包括兩會新聞閱讀的大數據分析、最熱話題榜、兩會最佳言論等。同時,《“問政中國”2016全國兩會特別報道》邀請嘉賓深入討論“政府工作報告”“供給側改革”“習式外交”等兩會熱點話題。節目針對上述話題,進行全網關注度“數讀”,數據維度包括人群分析、地域畫像、關注重點問題以及相關熱詞搜索等?;谌W搜索大數據的輔助解析、可視化圖表的展示,條分縷析地為每期節目中熱點話題的解讀提供支撐。通過引入大數據,東方衛視新聞團隊不僅充分了解網友重點關注的議題,而且為每期節目內容方向起了指導作用,打造了“用戶關心什么,節目就做什么”的全新模式,讓今年的兩會特別報道更接地氣,更具影響力。
此外,江蘇衛視、山東衛視等其他多家省級衛視,也都相繼使用了大數據制作成數據新聞報道兩會。
傳統的新聞報道方式,著重于對事實的描述和客觀報道,直觀性弱,深度性差,層次感弱,角度較為片面,影響力有限。大數據新技術手段下的數據新聞,不僅擴大了傳統新聞媒體的影響力,而且使得傳統媒體輿論宣傳渠道的層次性更加豐富。在技術化、數字化驅動下,新聞報道也有了新的講故事的方法,對信息更明晰的呈現、更準確的分析和更深層的解讀。也因它的私人訂制化,使得新聞與個體緊密相連,受眾可參與新聞創作。重大新聞報道也在數據新聞的推動下繼續朝著立體化、親民化、深度化的趨勢發展。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0.3%,手機網民規模達6.2億,占比提升至90.1%,無線網絡覆蓋明顯提升,網民WIFI使用率達到91.8%。網絡新聞和網絡視頻的用戶普及率達82.0%和73.2%。從這組數據中不難發現,現如今,半數中國人已經接入互聯網,網民規模增速提升,同時網民個人上網設備進一步向手機端集中。而且網絡新聞的普及率很高,其受眾規模也很大,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網絡新聞具有互動性強、信息生產個性化等特點。而電視新聞如果只是單純依靠電視平臺的單向播出與制作,就很容易走進“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建構與受眾形成新的互動模式,是重大新聞報道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今年兩會報道中,央視和各大省級衛視都在與受眾建構新的互動模式。首先是平臺的拓展和延伸,除電視播出平臺外,聯合微信公眾平臺、微博互動平臺、手機客戶端APP進行平臺聯動,聯動打造新的互動模式。有關兩會新聞的最新消息都會更新在微信或APP等新媒體平臺上,達到了資源的聯動使用,方便受眾點擊觀看和評論兩會最新消息。
此外,各大媒體也各具特色。今年兩會期間,央視新媒體推出“兩會解碼”“群策群力”等多款互動產品,代表委員與網友進行互動,使得兩會會場內外聲音形成呼應。同時,著重打造“1V”“1云”“1平臺”,“1V”即上千條獨家微視頻;“1云”即兩會云直播;“1平臺”即連通電視手機大小屏,連通觀眾與用戶的深度互動平臺,給用戶帶來全新體驗。央視網還以藏語、維吾爾語、蒙古語等少數民族語言開通兩會專欄和專題頁面,與少數民族同胞加強互動,增強兩會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北京衛視在BTV官方微博、微信訂閱號、“BTV大媒體”手機APP平臺上發布兩會消息,使百姓第一時間了解兩會最新消息,成為百姓直接參與兩會,溝通交流、參政議政的有效渠道。
東方衛視的微信公眾號引用H5互聯網熱門互動工具,全網推送8個和網友互動討論的H5產品,通過互動吸引網民關注節目中的嘉賓觀點,并且一同來參與節目的討論。節目還針對上述話題,進行全網關注度“數讀”,數據維度包括人群分析、地域畫像、關注重點問題以及相關熱詞搜索等。截至2月29日18時,共計160多萬人次參與了東方衛視話題投票,累計評論數約4萬?!澳阏J為自己小康了嗎?”單個話題投票數量就高達42萬人次,而“‘反腐’離你的生活有多遠?”的話題則引發網友廣泛熱議,單個話題評論數達到9萬人次。這充分顯示出東方衛視對新媒體和大數據的重視和利用,以新媒體帶動傳統媒體,形成媒體和平臺間的資源聯動,收到了良好的互動效果。
天津電視臺發揮IPTV可以實現點播的特點,加強內容編輯,使用戶可以更便捷地收看“兩會”報道。在IPTV互動電視上還開展了問卷調查,收集觀眾的反饋意見。
重慶新聞頻道微信公眾平臺特設“兩會連著你我他”討論專區,搭建起老百姓與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溝通橋梁,大家在這里暢所欲言、表達心聲。大范圍征集網友的建議和意見后,數據又使用可視化視聽手段變為新聞聯播的新聞內容,資源形成互通,達到線上線下互通聯動。
多平臺全媒體聯動,催生下的互動新模式,表面上看是平臺間的互動、跨平臺跨地域的互動,核心則是使新聞媒體真正發揮輿論陣地的效果,通過多平臺聯動,與受眾建立良好的溝通互動的范式。在今后的重大新聞報道中,也將成為趨勢之一。
(一)場景設置向沉浸式全景體驗靠攏
傳統的新聞報道時代,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內容和形式。隨著網絡和新媒體的發展,社交成為內容生產的動力,社交互動網絡也成為新聞傳播的有效渠道。現如今,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場景成為繼內容、形式、社交之后又一讓新聞媒體關注的報道核心要素。何謂場景?現代漢語詞典有如下解釋:指戲劇、電影中的場面,泛指情景。在《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一書中,“場景”一詞的含義主要指:基于空間和基于行為與心理的環境氛圍。根據內容和傳播的需要,場景可以劃分為內場景與外場景兩部分。內場景是基于新聞采編而言的,主要考量的是新聞生成與新聞價值,承載了傳統的新聞五要素,即傳統的新聞五要素源于內場景。外場景是基于新聞傳播和用戶需求而言的,衡量的標準是其傳播效力和市場需求,是傳統新聞五要素的拓展,對新聞傳播提出了新要求,[3]同時又大大延伸了傳播范圍。場景成為重大新聞媒介融合報道下的核心要素,這也是當下的新聞傳播規律和用戶需求使然,它大大豐富了新聞傳播的內涵和外延。
兩會期間,各家媒體想法設法再現和變換新聞場景。對重大新聞的報道采用新技術新手段,讓受眾身處其中,增加與兩會代表的親近感,使兩會活靈活現地呈現在受眾眼前。
VR設備及新技術的大面積應用讓受眾與兩會有了更親密、更全面的接觸。央視及不少省級衛視在兩會報道中應用了VR虛擬現實等全景新技術?!翱磧蓵?,用VR”當仁不讓地成為兩會期間的主流趨勢。VR,全稱為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是由美國VPL公司創建人拉尼爾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VR是一種可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VirtualWorld)的計算機系統,戴上特制眼鏡后可身臨其境。
新技術所產生的化學反應——沉浸式全景體驗,呈現給用戶和受眾一種全新的視聽觀感,將過去平面式的新聞場景變換為。VR全景展示兩會的方式,讓讀者從被動接受新聞場景的展示變成了主動選擇,并擁有了身臨其境的代入感。“VR+新聞”的模式使報道的全面性、與讀者間的互動性大大提升。
兩會期間,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通過微信、微博、微視頻、客戶端,推出“兩會解碼”“群策群力”等互動產品,搭建“一微一云一平臺”,通過獨家微視頻和兩會主會場29個云直播攝像頭,傳遞兩會動態。
今年兩會期間,山東衛視聯手中國全景網推出“日照碧波茶業特約·VR全景會場”,讓網民“走進”會場,走到代表委員身邊。廣東衛視制作了“兩會VR”等兩會現場視頻資訊,移動閱讀平臺ZAKER則對其超過1.5億的用戶進行廣泛推送。
其次,不少媒體還采用虛擬演播室、虛擬植入電視技術等新技術手段,也使得場景設置更加真實,增加了沉浸式全景體驗。
浙江衛視兩會期間推出《兩會新觀察》《兩會熱話題》《首席跑兩會》《e眼看兩會》等欄目?!秂眼看兩會》欄目在虛擬演播室的基礎上,首次嘗試綠箱技術,實現實景演播室和虛擬演播室切換,為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視覺效果。
海南廣播電視總臺以智能終端、虛擬演播室等新技術為支撐,打通廣播電視、網臺網站、兩微一端等平臺,利用動漫、圖表、微視頻、H5、音樂電視等多種形式,聚焦兩會盛況。
(二)視域轉換架構多元化新聞報道
所謂視域,是指一個人在其中進行領會或理解的構架或視野。其最先也是敘事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因為世界“永遠不可能靠自身看全,而總是通過某種角度,憑借某種觀點呈現在我們面前”。也就是說,所有新聞人,當他要展示信息和消息給受眾時,他必須選擇一個“看者”,并通過這個“看者”的眼睛去攝取故事中的“景物”,最后通過報道手段表述出來。
兩會期間,各大媒體使用不同的視域來解讀兩會。國際視域、觀察員視域、異地區視域,都使得兩會新聞報道充滿了多層次的解讀,讓受眾耳目一新。
央視發揮海外記者制作短片的優勢,呈現兩會國際反響?!逗M饪磧蓵肥状螄L試由海外記者主導制作短片的報道形式,全面呈現兩會在國際社會引發的巨大反響。
東方衛視在《直播上海》“兩會”特別報道中,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對中國兩會、經濟形勢的看法與講解;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對中國轉型發展的見解,讓觀眾有機會在第一時間從全球視野更全面、更權威地看待兩會。此外,還設置了“特派觀察員”的角色,《景行兩會》是《東方新聞》的兩會專欄之一,新聞人曹景行就是以特派觀察員的視角引入兩會現場,讓觀眾從觀察員的視角了解兩會。
北京衛視的兩會特別欄目《小曹跑兩會》繼續發揮深入代表委員和深入基層生活的“兩深入”優勢,架起了代表委員與社會群眾之間的橋梁。
湖南衛視今年形成湖南—北京的跨地域合作,在駐北京演播室進行兩會特別報道“行進中國”。場景在北京演播室和湖南演播室來回轉換,把全國兩會最新動態及時展現了出來,同時也貼合了湖南百姓民生熱點話題。
河南衛視也在兩會期間,在全國人大代表河南代表團駐地北京河南大廈內設立的四個演播室同時啟用。該演播室將和位于鄭州的河南電視臺的演播室互聯互通,展開兩會報道。
使用多角度、全手段在各個平臺向受眾展現不同視域,其聚焦場景之豐富已完全跨界超然于電視媒體本身的報道維度,這也體現出融媒體時代的傳播運作要求。
總之,在當今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環境正在發生巨變,這就更需要新聞媒體根據不同的場景和視域要求有效傳播、貼進服務,把視域轉換從受眾需求和傳播需要等方面納入報道的策劃范疇,更加及時有效地傳播重大新聞。
在今年2月19日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要推動融合發展,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要抓住時機、把握節奏、講究策略。
各大媒體在今年的全國兩會宣傳報道中,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緊抓重大新聞時機,采用全媒體聯動方式,融合新媒體的優勢,重點在數據、互動、場景上提升兩會報道的宣傳效果,顯示出國家電視臺應有的新聞品質和權威公信力。在“互聯網+”時代,今后的重大新聞報道也將跟隨上述趨勢,更好地把握時效性,這也是傳統媒體轉型發展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陳力丹,李熠祺,娜佳.大數據與新聞報道[J].新聞記者,2015(02):49.
[2] 于毛毛.大數據時代數據新聞的發展現狀和對策[J].今傳媒,2014(07):122.
[3] 彭蘭.場景移動媒體時代的新要素[J].新聞記者,2015 (03):21.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001-03
作者簡介:賴黎捷,重慶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衛彥瑾,重慶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楚小靜,重慶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郭凱,重慶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