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玉
(山東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
微博時代報紙新聞評論的形態及功能探究
孫玉
(山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山東濟南250000)
摘要: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具有即時、海量、互動等一系列傳統媒體不具備的優勢,傳統意義上的報紙新聞評論也受到微博等新媒體傳播特性的影響,其形態、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新變化。同時,報紙新聞評論作為歷史最悠久的評論類型,其積淀和承載的文化內涵、獨特的價值理念及其在推動民主建設方面具備的可能性,也將對微博言論及社會產生重要影響。微博時代報紙評論的形態與功能在上述基礎上,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狀態。
關鍵詞:微博;報紙評論;功能與形態
微博新的傳播特點正改變著傳統的輿論環境和言論生態,也改變著新聞生產的某些環節,具體到評論領域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拓寬選題視野
微博上海量的信息無疑大大拓寬了報紙評論的選題范圍,其中不乏瑣碎無聊的言論,也存在許多有價值的評論選題值得挖掘。以兩會報道為例,在2016年的兩會上,《中國青年報》評論員曹林通過觀察不同網友的微博,得知某些網友就某個代表委員或政府官員發表的某一觀點的吐槽,使得種種非理性的聲音占據上風,并且沒有得出有價值的信息。這個細節引發了他對于會上多一點積極交鋒,網上的爭議可能就會少一些的思考,發表了題為《漲工資這事開會吵比網上吵要好》的評論。再如,2014年兩會報道中,政協委員崔永元和《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的“對話”成為不少紙媒評論的選題,不少媒體都以此為由引發了對民主制度如何有效運行的思考。
(二)微博式報紙評論興起
過去十年,報紙評論也受到快速化閱讀習慣的影響,“時評”的興起,正是適應新媒體進入市場,滿足受眾對評論時效性要求增強的現實。傳播學者麥克盧漢認為,“每一種文化,每一個時代都有它喜歡的感知模式和認知模式,所以它都傾向于為每個人、每件事規定一些受寵的模式”。[1]“短、頻、快”、重視視覺效果和互動參與性,無疑是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所塑造的流行閱讀模式。受此影響,微博式新聞評論在紙媒上興起。
如今,幾乎各大報紙、周刊都會設置微博式的評論欄目,“微言大義”成為新媒體時代的表達特色。作為報紙評論版內容的一種補充形式,微博式新聞評論在適應快時代的閱讀習慣、美化版面等方面的確具有獨特的價值。
《齊魯晚報》評論版的“一語中的”欄目就是報紙評論在微博言論影響下衍生出的一種短小精悍的評論形式。《南方周末》的“一周高論”欄目則摘編各大媒體上刊發的評論,并進行言簡意賅的再評論。此類欄目以寥寥百余字甚至數十字傳遞鮮明的觀點,增強了評論的可讀性和表達效率,與此前出現于報刊的一句話評論相比,其顯著的不同是觀點更為尖銳。
(三)言論形態日趨豐富
除了通過文本形式表達觀點,微時代報紙評論的形態也日益豐富。微博傳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視覺傳播,所謂“有圖有真相”正體現著圖片相較于文本在網絡時代的強大說服力。由此,報紙言論版要有意識地組織多種表現形式來傳遞觀點,以豐富言論的表現形態。
新聞漫畫就是一種適應“讀圖時代”閱讀需求的評論形式。在國外,時事漫畫常常被設為獨立的評獎項目,普利策新聞獎就在評論獎外,單設了一個社論性漫畫獎,其夸張的特點和幽默元素恰好適應了受眾追求形象化、直觀化的閱讀心理。國內不少媒體也開設了漫畫欄目,《新京報》的“每周熱詞”即挑選一周內的熱詞,以漫畫的形式針砭時弊,既富視覺沖擊力,又具有辛辣諷刺的特點,話題常能發人深省。視覺文化時代,深入挖掘和探索此類欄目無疑將有助于報紙評論版打造品牌特色。
此外,一些圖文并茂的新式評論方興未艾。如《新京報》的“新評論”版,設有“小明三段論”欄目,該欄目以虛擬的特別評論員小明的口吻,就熱點事件展開“擺事實——講道理——下結論”的簡短的三段論論證過程,語言力求通俗易懂,其間還穿插與內容相關的圖畫,整個欄目給人以生動活潑之感。
(四)價值取向趨向多元
以微博言論為代表的網絡言論對報紙評論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新聞評論“微博化”現象等直觀層面,網絡言論草根化的價值理念也將對報紙評論傳統的精英寫作產生潛在的影響。
美國傳播學者謝因·波曼認為,自媒體就是每個人通過數字技術與全球知識體系相聯系,得以提供分享他們自身的新聞和真實想法的途徑。當今,借由微博這種自媒體,“人人都有麥克風”已成為不折不扣的現實。從評論的角度講,每一條微博都像是一個評論版面。[2]微博的技術賦權,使得草根用戶也可以在專屬于自己的意見平臺上論家國天下,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言論格局。
今天,報紙評論“為促進社會的相互理解創造信息的、心理的和情感的條件”,這正是“社會公器”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為此,除了通過設置讀者來信、來論等欄目傳遞不同的聲音外,報社評論員也要謹慎審視自身慣有的立場,開放地對待不同的觀點。
網絡言論鋪天蓋地,觀點表達進入微博時代,而報紙評論的獨特優勢既是報紙評論在微博時代的立足之本,體現其獨有的功能;另一方面,如報紙的優勢被網絡言論所吸收,亦將促進網絡言論的健康發展。
(一)聚焦本地議題,推進民主建設
報紙的本地版常因刊載具有貼近性的本地信息而頗受市民歡迎,相對本地新聞來說,高質量的本地評論卻處于稀缺狀態。報紙評論可在國內時評和本地評論之間尋求平衡,適當圍繞本地話題、本地市民需求做文章。強有力的本地評論不僅是報紙評論對抗大眾化微博言論沖擊的利器,也是在激烈的評論競爭市場中突破同質化困局的不二法門。
精心組織的本地評論將有助于在基層政府、地方媒體和公民間建構三方互動關系,推進地方民主建設,媒體勢必要承擔搭建公共話語平臺、彌合社會等一系列復合功能。正如人民時評評論所言,“僅以‘通告’、‘告知’等形式的‘單向度傳輸’,怎能在信息時代、權利時代贏得民眾的支持?公眾激烈的表達背后,實際上是未被尊重的權利、未被滿足的訴求”。[3]來自媒介的公開討論既可以發揮減壓閥的作用,又可以培育公民的協商參與素質,推進國家制度進步,在此過程中亦將提升地方媒體的影響力和公信力。
(二)規范公共討論,涵養表達倫理
近年來,不少公共事件在微博上引發輿論熱潮,其輿論監督、表達民意的功勞不可抹殺,然而回歸現實,微博爆粗、罵戰、約架等現象屢見不鮮,當中夾雜著的一些情緒化的判斷甚至攻訐謾罵,彌漫著非理性色彩。隨著微博發展成為一個公共空間,“有話好好說”卻顯得越發艱難,涵養自由與責任相平衡的表達倫理,已經成為中國社會必須跨越的一道現代化門檻。[4]
而報紙評論在規范公共對話、培養言論的邊界意識方面恰好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意義。按照報紙社論版的源頭之一——美國社論版的傳統,報紙言論版的價值絕不僅僅是將單篇的獨立評論組織成一個版面,更在于通過評論與評論、觀點與觀點之間的對立、沖突、相互映襯等關聯性,營造一個生動活潑的公共話語空間。
從這個意義上說,報紙言論版有助于幫助人們在這個缺乏話語秩序的時代培養表達倫理,建立論爭規范。而報紙設立固定的欄目發表和回復與己不同的見解。
(三)專業化、高品質的內容供給
在言論“草根化”的微博時代,報紙評論發展的另一條可取路徑是逆潮流而動,做更專業的評論。高品質和權威性對紙媒而言更多意味著專業化,即評論者能夠脫離簡單的價值判斷,從專業知識和理念出發審視和分析問題,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同時能夠增加讀者的專業知識,提供看待同一問題的不同視角,甚至提供解決的問題方案。
常識固然有必要捍衛和重申,但現代新聞評論僅靠淺層次的信息已不能有效吸引讀者。“專業判斷”的價值在馬航失聯事件中體現得尤為深刻。在馬航真相撲朔迷離之際,與社會化媒體上的碎片化言論相比,傳統媒體專業深入的分析判斷供不應求。而國外一些媒體的專業化程度確實令我們佩服,不少英美老牌媒體都有專門負責報道空難的工作人員,負責點評的嘉賓則是有空難調查經驗的前美國交通部、民航局官員,資深飛行教練等,[5]強大的專業背景無疑使得他們的報道、評論更具價值,更富前瞻性。
報紙要實現評論的專業化,一是報社自身培養具有一定專業素養的評論員,二是可以邀請某些特定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在報紙上開設專欄,后者因其知名度還可以帶來“讀者遷移”的效應。當然,專業的觀察分析在報紙上早已有之,如《南方周末》的“綠評”,以專家學者為撰稿主體,從專業的視角剖析、評論生活中的綠色話題,在國內媒體中獨樹一幟。在這個分眾化的時代,專業化評論不應再局限于財經、文化等傳統領域,要向科技、環境、健康等其他方面做出探索,在媒體評論競爭中搶占先機,開辟獨具特色的評論格局,在融合的媒介環境中建立新的傳媒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馬歇爾·麥克盧漢(加拿大).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商務印書館,2000:23.
[2] 王珂.微博時代,報紙評論如何“突圍”?[J].新聞愛好者(上),2012(9):35.
[3] 金蒼.人民日報人民時評:用什么終結“一鬧就停”困局[OL].人民網,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0508/c1003-213993 29.html,2013-5-8.
[4] 公共空間“有話好好說”——涵養我們的公共意識之四[N].人民日報,2013-8-6.
[5] 辜曉進.馬航事件給新聞人的三點啟示[EB].http://blog. sina.com.cn/s/blog_4ff19ddb0101ia5y.html,2014-3-18.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0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