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宛嶸
(西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
網絡反腐的輿論形成機制探究
李宛嶸
(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陜西西安710127)
摘要:近些年來,我國網絡反腐迅速發展,公眾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反腐的熱情持續高漲,其中網絡輿論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本文試圖通過對近年來幾個典型的網絡反腐事件中輿論的形成過程的共性分析,探究網絡反腐輿論形成的內在機制。
關鍵詞:網絡反腐;輿論;形成機制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22日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數量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0.3%。與此同時,利用網絡輿論進行反腐的案例在近些年層出不窮,網絡反腐產生并發展的基礎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社會現實,這也反映了我國民眾參與政治的積極性的提高,而網絡輿論是網絡反腐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因此研究網絡輿論對反腐的影響十分有必要。本文試圖通過對一些典型案例的輿論形成過程進行分析,對網絡反腐輿論的形成機制做一個粗淺的探究。
近些年來,我國社會網絡反腐案件呈爆發式增長的趨勢。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網絡反腐具有其他反腐方式所難以企及的優勢,如發言的匿名性、參與的便捷性、參與主體的廣泛性等,而這些優勢又都與網絡輿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輿論,即在特定的時間空間里,公眾對于特定的社會公共事務公開表達的基本一致的意見或態度。[1]顧名思義,“網絡輿論”即通過互聯網傳播或者表達的輿論,是社會輿論的一種表現形式。縱觀近年來比較典型的網絡反腐事件,如“表哥”楊達才事件、雷政富“不雅照”事件,可以看出網絡輿論在其中都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正是因為網絡輿論以及由其引發的其他輿論場域的合力能促進反腐案件快速解決,所以近些年網絡反腐才能發展得如此迅速。
(一)輿論初現
輿論在網絡中的初現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網絡舉報,如前國家能源局局長、發改委副主任劉鐵男被網友在微博實名舉報,然后迅速引起網友討論而形成輿論;還有一種是網絡曝光,即由網友匿名在網絡社交媒體曝出一些證據,如“微笑局長”楊達才的曝光就是網友指出一張新聞照片中楊達才帶的“天價表”而引發眾網友參與討論而形成了輿論。
(二)網絡擴散
網絡擴散是網絡輿論形成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由于反腐事件在網絡平臺的舉報或曝光,加上事件本身具有一些吸引人的要素,如事件客體的身份、事件涉及性等因素,可以引起網友的重點關注和大量轉發,這使事件在網絡上快速擴散,網絡擴散的范圍和速度決定了網絡輿論形成的速度和規模。
(三)輿論發酵
經初始曝光并在網絡迅速擴散引發各方關注后,經過傳統媒體的報道、網絡的傳播以及相關活動主體的廣泛互動與討論,參與事件的主體越來越多,影響范圍越來越大。這樣經過網絡和傳統媒體的進一步“發酵”,網絡輿論才最終形成。[2]
(一)“典型人物”擴散機制
“典型人物”即網絡反腐的客體。縱觀近幾年的網絡反腐案件,其客體幾乎都是所謂“高官”。可以看出,在網絡輿論的形成過程中,曝光客體級別越高,曝光效果越好,網絡擴散速度也越快,所引發的網絡討論和網絡表達也越活躍。如被舉報學歷造假、貪污受賄的前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在特大交通事故現場“微笑”的前陜西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局長、黨組書記楊達才等,無不是一經網絡曝光就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并且消息擴散的迅速程度十分驚人。試想如果曝光對象僅是官位不高的官員,應該很難達到如此好的曝光效果,更不會擴散得如此迅速。
(二)“沉默的螺旋”發酵機制
“沉默的螺旋”是德國學者馮·諾依曼提出的一個傳播學理論。簡單地說,就是在輿論形成的過程中,由于人們懼怕被社會孤立的心理而造成優勢意見的大膽表達和劣勢意見的沉默或轉向,導致社會生活中占壓倒優勢的“多數意見”——輿論的誕生。我國學者謝新洲等在2002年的一項調查表明,網絡空間中依然存在社會孤立的動機及其所導致的從眾現象,換句話說,就是“沉默的螺旋”效應在網絡傳播環境中依然存在。所以在網絡反腐事件的輿論形成過程中,我們幾乎聽不到或看不到相反意見的發聲,因為從一開始,不管是社交媒體還是大眾媒體,充斥的都是不利于事件當事人的意見,這種意見經過網友的傳播和發酵,層層加強,更會給大眾造成一種網友“同仇敵愾”的印象,即便人群中有持有不同意見的人,他們中的大多數在這種壓力之下,也會保持沉默或者轉向附和優勢意見。在這樣的情形之下,網絡輿論得以迅速發酵,網絡反腐的力量才顯得如此一致和強大。
(三)“輿論場域”互動機制
反腐事件中網絡輿論的形成,并不僅僅是分散的公眾參與的結果,而是會形成一個由群眾、媒體、官方等形成的一個輿論場共同作用、相互促進而最終形成的。僅僅有公民個人的參與難有較大的社會影響,除了公民個人以外,網絡輿論形成的參與對象還有作為意見“放大鏡”的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以及作為輿論對象的政府部門。各參與對象在互聯網平臺通過網絡、媒體和官方輿論場域交叉形成的合力使網絡輿論迅速形成,腐敗案件得到及時查處。[3]
參考文獻:
[1]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53.
[2] 韓恒.網絡公共輿論的生成與影響機制——兼論網絡反腐的內在機理[J].河南社會科學,2011,19(2):52-57.
[3] 于水,王占龍.網絡反腐的現實困境與對策——基于2012—2015年10個典型網絡反腐案件的分析[J].理論建設,2015 (6):21-27.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060-01
作者簡介:李宛嶸(1993—),女,陜西佳縣人,西北大學2015級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