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雨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2)
?
試論蘭州太平鼓中的文化借取現象
王思雨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四川成都610072)
摘要:蘭州太平鼓是一種傳統民間樂舞藝術。在數百年的發展中,蘭州太平鼓不斷從其他文化中借取新的文化要素。本文通過對蘭州太平鼓的介紹,闡釋其獨特的文化借取現象。
關鍵詞:太平鼓;文化借取;蘭州
太平鼓是蘭州地區傳統的民間社火雜耍活動。每年元宵節,各村村民自發組織起鬧社火、打太平鼓、舞獅子、跳旱船、踩高蹺等活動,以這樣的活動來慶祝元宵佳節。經過數年的發展,創新后的太平鼓融入戲曲舞蹈和武術精髓,將傳統打法與專業表演相結合,其中融入了不少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太平鼓在不斷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借取了農耕文化、祭祀文化以及戰爭文化等要素,擁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第一產業為農業,老百姓常說的“民以食為天”,即是依賴農業的典型體現。而由此衍生的文化可謂多姿多彩,太平鼓中即融入了中華文明的主體——農耕文明。
蘭州地處中國的西北部,四季干旱缺水,不及南方的和風細雨。而蘭州的永登縣、皋蘭縣等地至今都是以農耕為主的地區,高原氣候加之相對貧瘠的土地,加深了老百姓對風調雨順、年年豐收的渴望。太平鼓便成為老百姓向上天訴說愿望的一種方式,鼓點陣陣好似雷聲,舞動太平鼓漸漸成為老百姓祈禱來年豐收的一種儀式。有記載稱:“甘地寒氣閉塞,春初非擊此鼓則地氣不融合,歲必不熟?!?/p>
現今,蘭州太平鼓一般伴隨著民間社會活動,開始于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并于正月十五元宵節達到頂峰結束。這個時間正是立春過后,農民準備播種新一年的農作物的時節。因此,老百姓認為舞動的太平鼓是來年豐收的好征兆。另外,太平鼓上繪制的龍的圖案,也表現出老百姓借龍圖騰來表達對農作物生長順利的向往。
祭祀文化也屬于中國的一項傳統文化,人們常常通過祭祀活動來驅趕不好的事物,求得平安、健康、順利。而從太平鼓的起源來看,太平鼓與祭祀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中國自古以來,祭祀活動中就有鼓樂之聲?!对娊洝ぶ茼灐叹埂分刑岬健扮姽膯艈?,磬元將將。降福穰穰,降福簡簡。威儀反反,既醉既飽,福祿來及”。而《詩經·魯頌·有瞽》中的“應田縣鼓,鞉磬柷圉。既備乃奏,簫管備舉。喤喤厥聲,肅雝和鳴,先祖是聽”,展現出宏大震撼的祭祀場面。同樣,《詩經·商頌·那》中“猗與那與,置我鞉鼓。奏鼓簡簡,衎我烈祖。湯孫奏假,綏我思成。鞉鼓淵淵,嘒嘒管聲”,反映繁復盛大的祭典儀式中,擊鼓以娛神明,祈求神明降福的宏大場景。
蘭州太平鼓的起源就有“伐鼓祭社”的說法,歷代延續至今便有了春節鬧社火的習俗。每年陰歷正月初三起社火,各村的太平鼓隊就敲起鑼打起鼓,在村里各家各戶轉一遍,叫做“掃街”,以此來掃除各家各戶的霉運與晦氣?!皰呓帧边^后,各家各戶還會在鼓隊的帶領下來到附近的廟宇祭祀山神和土地神,祈求神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例如,在皋蘭縣水阜村如鳳山上有一座靈峰寺,寺院里有大佛殿和娘娘廟。每逢正月,社火隊掃街之后都會前往此地祭拜、鳴鼓,借助神靈的力量來保佑全村村民平安興旺、年年豐收。而此時,一些青年男女也會尾隨鼓隊前往燒香拜佛,以求得一段美好的姻緣。
另外,太平鼓面上所繪制的太極八卦圖也傳達著“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的信念,以達到“極天下之己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的效果。
當地的百姓認為,太平鼓是祭祀活動時的重要法器。因此,打太平鼓在過去被認為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每年正月過后都要將鼓封存,到來年正月才可以再開封。
自古以來,戰爭就不斷地發生在世界上的各個角落,而由此產生的文化古跡也數不勝數。例如,中國的萬里長城、烽火臺、狼煙等,都是戰爭帶來的文化符號。而蘭州的太平鼓,也有起源于戰爭的說法,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發展到今天,太平鼓仍然保留著戰爭遺留的痕跡。
首先,太平鼓的陣型排列借用了戰爭中的排兵布陣法。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四方斗風”“八面埋伏”等陣型,都是從戰爭中借鑒而來。多變的陣型和節奏感極強的鼓點,加之上百人同時舞動的宏大場面,使人不由得聯想到打仗時激烈的畫面。而在古代戰爭中,也有專人負責吹響沖鋒號和擊鼓的傳統。
其次,太平鼓手也處處體現著古代將士的風貌。據史料記載“蘭州太平鼓技術流派以武術流派劃分,如大紅拳和小紅拳流派,結合技巧、舞蹈、軍事等內容而成”。因為太平鼓本身較重,在表演時又需要完成一些難度較高的動作,如“鷂子翻身”“二踢腳加劈叉”“掃堂腿”“燕式跳”“猛虎下山”等,所以太平鼓手多為年輕力壯的男性,而且需要一定的武術功底和體能訓練。
再次,鼓手的服裝也可以說是由戰爭演化而來。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將士們行軍打仗的衣服都要求精練、寬松、便于活動,我國軍人在訓練時所穿的迷彩服,寬松、便于隱蔽便是其最大的特點。同樣,太平鼓手們的服裝也要寬松、舒適,便于擊鼓和變換動作,紅白色調與鼓身相得益彰,既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也帶給人們一種藝術美感。
最后,太平鼓方陣中所用的牙旗類似于古代打仗時所用的旗幟。揚之水《幡與牙旗》一文中說道:“作為‘將軍之旌’的牙旗,則獨樹‘一幟’以它的格外高大特立于他旗之上。”可以看出,在戰爭中旗幟起到指揮的作用,與現今太平鼓中的牙旗作用一致,也有氣壯山河之感。
綜上所述,太平鼓作為蘭州地區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具有深刻的歷史淵源,同時又借取了農耕文化、祭祀文化、戰爭文化中的相關要素,使文化內涵不斷豐富。但在文化的耗損機制仍強于建設機制的今天,保護傳統民間文化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參考文獻:
[1] 馮小琴.蘭州太平鼓文化內涵闡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7):70-73.
[2] 李賢年.蘭州太平鼓的起源及其文化功能新考[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8(1):48-51.
[3] 那貞婷.西北農耕文化的象征與隱喻[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06(9):57-60.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063-01
作者簡介:王思雨(1993—),女,遼寧開原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新聞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