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帥
(天津師范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天津 300000)
?
淺談互聯網時代網絡新聞倫理與法規
王澤帥
(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天津300000)
摘要:伴隨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在網絡上獲取新聞資訊逐漸成為民眾獲取日常生活信息的主要方式,這也是網絡新聞發展得如火如荼的原因。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新聞的速度快、內容豐富、傳播范圍廣泛等優勢更加顯著,但不可忽視的是在互聯網上新聞監管和把關的力度相對于傳統的媒體很大程度上還是被削弱了。雖然由此帶來的諸多問題在網絡新聞的發展中伴隨部分網絡新聞倫理與法規的確立得到了改善,但是關于網絡新聞,無論是網絡媒體自身的自律性,還是相關的法律法規仍然不完善。本文通過論述網絡新聞倫理與法規在互聯網時代的新發展,揭示出網絡新聞倫理與法規仍然需要完善的地方,以求網絡新聞保持快速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新互聯網時代;網絡新聞;倫理與法規
近幾年,互聯網在我國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22日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為《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0.3%,半數中國人已在使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塑造了全新的社會生活形態,“互聯網+”行動計劃不斷助力企業發展,互聯網對于整體社會的影響已進入到新的階段。互聯網主要呈現了以下新的發展狀況:一是互聯網普及率達48.8%,社會的各方面深受網絡的影響;二是手機網民規模穩步增長,農村互聯網普及率低,但重點人群可轉化空間大;三是移動商務類應用拉動網絡經濟增長,信息獲取類應用注重個性化服務;四是網絡炒股用戶規模激增,余額理財類應用增長停滯;五是娛樂類應用整體保持穩定,使用率漲跌互現。[1]
網絡新聞是新聞事業與網絡技術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新的傳播信息的形態。網絡新聞在產生之初普及率還不是那么高,網絡新聞也只是在年輕人中流傳較廣,當時人們并不覺得網絡會像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一樣成為人們獲取新聞資訊的習慣性媒介。所以網絡新聞在開始發展時,并沒有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網絡新聞的倫理與法規管理也并沒有隨著其快速發展而制定出來。網絡新聞受到的約束只是那些針對傳統媒體的行業規則和法律,而這些規則和法律面對新生的網絡新聞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甚至有許多的制度性漏洞。這樣一來,網絡新聞在一段時間的發展完全是不受約束的。許多新興的資訊網站為了博取受眾的眼球,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對待新聞過于強調求快,帶來虛假新聞泛濫;對待受眾一味迎合,導致新聞價值取向片面;過度追求新聞數量,忽略新聞質量等。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傳播媒介的不斷更新,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的普及率得到前所未有的增長。《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新增網民3951萬人,增長率為6.1%,較2014年提升1.1個百分點,網民規模增速有所提升。《報告》同時顯示,網民的上網設備正在向手機端集中,手機成為拉動網民規模增長的主要因素。截至2015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有90.1%的網民通過手機上網。只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達到1.27億人,占整體網民規模的18.5%。這樣的改變提升了網媒的地位,隨之而來的是網絡新聞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獲取資訊的手段。毫不夸張地說,網絡新聞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網絡新聞不僅在迅捷性而且在角度、廣度和深度等方面都獲得了長足進步,基本得到普遍認可。同時,網絡自身的開放性也使其成為眾多意見的匯集地,從而形成影響較大的“網絡輿論”,在民意表達、政務公開以及推進我國的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
基于網絡新聞地位的提升,可以說網絡新聞已然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相比之前,網絡新聞影響的范圍更加廣泛。在網絡新聞的發展過程中,業界和學術界都開始加強了對其倫理與法規的關注,而且網絡新聞整體秩序相比之前得到了重大改變,但是面對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新聞的倫理與法規仍需要繼續完善。
(一)網絡新聞倫理與法規的發展
隨著網絡新聞的不斷發展,其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許多學者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針對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意見和建議。網絡新聞倫理與法規取得的發展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過分追求點擊率、虛假新聞充斥的現象基本消失。伴隨著網絡新聞不斷發展,一方面,網絡媒體逐漸意識到虛假新聞給行業和自身都會帶來嚴重得傷害;另一方面,網絡媒體之間的競爭性增強,為了維護自身形象保證長遠發展,網絡媒體開始自覺抵制虛假新聞。在2004年6月19日《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出臺之后,虛假新聞充斥各大網絡平臺的現象就徹底成為過去。
2.網絡新聞媚俗化,淫穢、色情等不良信息泛濫的現象有所緩解。在網絡新聞發展的過程中,不少網站發布的網絡新聞以色情信息來吸引受眾眼球,提高自身的知名度獲取利益,這種做法對上網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針對這種現象,《互聯網站禁止傳播淫穢、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規范》也在2004年6月應時出臺。
3.盲目追求新聞面廣,除重點新聞外,其他新聞資訊采用抄襲或者簡單修改后就為自己所用等侵權行為已被明令禁止。在《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2005年5月30日)和《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2006年5月10日)未出臺之前,網絡新聞的版權很難得到保護,我們打開百度和谷歌引擎搜索,大多數網絡新聞都有許多媒介轉載復制,甚至惡意剪切和篡改,嚴重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權。
4.網絡新聞質量不高,部分新聞主觀評價、情緒化明顯的問題一去不復返。網絡新聞發展前景不明朗是沒有吸引足夠的專業新聞人參與其中,從而帶來了網絡新聞不像新聞、不遵守新聞基本倫理的問題。這種問題伴隨大量專業的新聞人才涌入網絡媒體,許多專業的新聞人士轉向網絡新聞后便一去不復返了。
(二)移動互聯時代新聞倫理與法規的仍存在的不足之處
雖然網絡新聞倫理與法規伴隨互聯網的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仍然還不夠完善。
1.盲目追求速度,新聞報道不嚴謹。網絡媒體對部分新聞事件盲目追求速度,致使新聞報道不夠嚴謹,有時甚至會出現明顯的錯誤、人云亦云。以“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被誤報逝世”為例,2015年2月4日晚上10點,中國各大新聞客戶端發出這樣一條推送:“據外媒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因肺癌去世享年91歲。”這篇報道完畢后不到1個小時,各大新聞客戶端又發出推送承認這是一次錯誤新聞并致歉。在這場鬧劇中淪陷的有新浪新聞、網易新聞、鳳凰新聞、百度新聞、ZAKER資訊、今日頭條、人民網、搜狐新聞、CCTVNEWS等。值得贊賞的是幾大門戶網站中騰訊新聞沒有誤報,并及時發布了核實信息。騰訊新聞在這次搶新聞大戰中保持了冷靜!雖然這次鬧劇沒有引起重大的事故,但是中國最大最重要的網絡新聞客戶端出現這樣致命的失誤是不可饒恕的。網絡媒體為了搶新聞根本未對新聞內容進行核實,這樣的行為無疑會擾亂網絡新聞秩序。
2.一味追求話題性,忽略報道的權威性。如今微博、微信成為網民討論新聞事件的主要平臺,網絡媒體為了擴大知名度,在報道中一味向熱門話題靠攏,而忽視了對新聞進行權威性報道。以“天價蝦”事件之后的2016年“天價魚”事件為例,在網友曝光自己被“宰客”之后,網友積極討論,“天價魚”立刻變為熱門話題,各大網絡媒體并沒有去積極核實報道“天價魚”事件本身,而是大肆抨擊各大旅游區的風氣問題。而后當官方表示“天價魚”是明碼標價并非宰客后,各大網絡媒體又開始抨擊游客借助網友的同理心歪曲事實。最后官方最終調查:專項調查組認定飯店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吊銷涉事飯店營業執照,對店主罰款50萬元。此次事件中,網絡媒體的新聞報道并沒有起到呈現事實的作用,反而跟隨網絡輿論倒來倒去,完全沒有盡到一個大眾傳媒應盡的責任。
3.強調新聞的提及性,缺乏報道的深層次性。移動互聯時代下,用戶每天都會收到新聞客戶端推送的新聞資訊,而在這個快節奏的生活和用戶注意力稀缺的時代,許多新聞都是標題黨或處于泛泛而談的狀態。對新聞的深層挖掘不夠,新聞“快餐化”傾向嚴重。[3]2014年騰訊科技和中國人民大學聯合發布的《移動媒體發展新趨勢》報告的數據顯示,有60.6%的用戶會在碎片時間里訪問移動媒體,笑話、段子等內容有更好的市場空間。這些碎片時間主要分布在休息或閑暇時間、衛生間、床上、等待或乘坐交通工具的時間。而網絡媒體為了迎合市場,并不注重內容的深度。但從新聞倫理上講,媒體需要為受眾提供一定深層次的新聞報道,況且在用戶注意力稀缺時代,“快餐式”內容只是用戶的生活調味小菜,深度類或研究型內容將會成為大餐,內容為王定會強勢回歸。
伴隨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網絡新聞和約束其發展的倫理與法規都實現了巨大的發展。整個網絡新聞的發展環境也越來越好。但是網絡新聞的倫理與法規仍然存在不少現實問題。我們要做的是肯定原有的發展成就,更要正視仍然存在的這些問題,不斷完善我國網絡新聞的倫理與法規。
參考文獻:
[1] 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2016-1-2.
[2] 李想.網絡新聞傳播的倫理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4:17-18.
[3] 李友海.網絡新聞的倫理思考[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16-17.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