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嘯越
(湖南大學 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0)
?
新媒體新聞的演變與社會輿情表達
肖嘯越
(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湖南株洲412000)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一種新興媒體逐漸衍生出來。較傳統紙質媒體而言,新媒體對信息化技術的運用具有十分突出的優勢,在新聞信息的發布和信息反饋、互動中,效果更加突出。新媒體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網絡媒體,無論是在新聞發布還是傳播中,網絡媒體的時效性特點較強,人們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了解到新聞消息。近年來,新聞媒體移動化的發展,使網絡新聞交互中的社會輿情表達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新媒體不僅可以以多種方式來傳播新聞信息,還可以進行現場直播,其新聞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均是傳統媒體所不能媲美的,它賦予了社會輿情表達新的內涵。由此,本文主要就新媒體新聞的演變與社會輿情表達展開分析,客觀闡述新媒體在社會輿情表達方面所突顯的價值。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演變;社會輿情表達
新媒體新聞較之傳統媒體而言,在新聞信息傳播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優勢,人們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即可了解新聞消息。在新媒體新聞的傳播、編輯和報道方式中,可以發現,新媒體新聞中集合了視頻、聲音、圖像以及文本等多種信息傳播載體,借助網絡的傳播更容易被人接受。另外,新聞的實時交互性特點,在為人們閱讀新聞提供了便利的同時,進一步加深了新聞的廣度和深度,尤其是在社會輿情表達方面。新媒體新聞的演變和發展,包括新聞發布者和接受者,相應帶動了學術領域的研究活動開展。由此看來,加強新媒體新聞的演變與社會輿情表達研究,對于后續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開展有一定參考價值。
(一)新媒體的產生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快速發展,在信息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被廣泛應用在各個行業領域,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對社會發展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人類歷史發展中,信息傳播最初經過肢體、口頭、文字、電子以及網絡幾個階段,傳播載體先后發生改變,從最初的紙質媒體、電視廣播媒體逐漸發展到當前的新媒體。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互聯網逐漸進入千家萬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1]新媒體的誕生,集合了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其在理念和表現形式方面都發生了本質性的改變。新媒體的出現是一次偉大的創新,不僅為人們獲取新聞信息提供了便利,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聞信息質量。通過新媒體,人們可以更加自由、便捷地了解新聞信息,獲取自身所需要的資源,這對于資源優化配置起到了積極作用,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
(二)新媒體傳播特點
新媒體較之傳統媒體而言,信息傳播方式發生改變,以往媒體消息傳播主要依靠報紙、電視和廣播,而新媒體則是基于互聯網,通過網絡傳播、手機傳播和互動電視傳播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局限。新媒體出現不久,以其獨特的優勢特點受到人們的青睞,并在科學技術水平快速發展的同時獲得前所未有的進步。[2]新媒體具有以下特點:第一,互動性強。新媒體信息傳播主要是通過網絡傳播,所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大大拉近了消息發布者和接受者之間的距離,推動了地球村的發展。通過網絡信息傳播,人們對于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資源獲取更加便利。第二,即時性強。新媒體信息傳播,賦予了新聞即時性特點,新聞信息傳播速度更高效,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人們就可以通過網絡了解到新聞的具體發生情況。在當前信息時代下,很多大型新聞消息均是通過新媒體傳播,如微博、貼吧和論壇等網絡平臺,可以同讀者進行互動交流,為社會輿論的產生提供了空間。第三,開放性強。新媒體主要是基于互聯網進行信息傳播,所以在消除傳統媒體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同時,也大大拓寬了新聞傳播渠道。以往新聞更多的是由政府部門控制,這對于新聞的真實、可靠性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新媒體則進一步消除了這種局限,可以更加自由地獲取新聞信息。
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新媒體新聞也在不斷演變和完善,在社會輿情表達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的新聞只能通過新聞發布機構和政府部門發布,新聞受眾并不具有信息選擇性,不能將信息反饋給信息發布者,受到極大的限制。[3]
在新聞傳播中,受眾對于新聞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在傳統的新聞難以有效滿足受眾需求的情況下,新媒體新聞應運而生。[4]新媒體新聞傳播中,受眾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獲取所需信息,同時將信息反饋回去,并且傳播更加廣泛,影響社會輿情表達。新媒體新聞由于自身特性,交互性較強,在互動交流中形成社會輿情。這種社會輿情通過微博、論壇、貼吧等網絡平臺上進行傳播,從而引起更多受眾對新聞的關注和交流。
尤其是近些年,新媒體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微信和微博等新媒體的快速崛起,致使人們身邊很多新聞消息被曝光出來,在網絡平臺上獲得的關注和交流,從而形成輿情。例如,網絡上郭美美炫富、葉良辰事件,均是通過網絡進行傳播,從而形成更加廣泛的社會輿情,吸引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正是這種網絡和移動互聯的快速發展,使社會大眾有了極大的參與空間,而且參與方式和渠道區域多樣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社會輿情表達。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的崛起已經勢不可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社會大眾新聞獲取的方式和渠道,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新媒體新聞的演變和發展,對于社會輿情表達而言,產生了更大的推動力。
參考文獻:
[1] 黨路源.新媒體新聞的演變與社會輿情表達探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5,16(19):6.
[2] 盧勝南.新媒體新聞的演變與社會輿情表達研究[J].科技傳播,2015,17(9):105-106.
[3] 劉華欣.群體性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演變機制的傳播學解讀[J].新聞知識,2013,22(3):10-12.
[4] 喻國明.當前社會輿情場的結構性特點及演進趨勢——基于《中國社會輿情年度報告(2015)》的分析結論[J].新聞與寫作,2015,12(10):37-40.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066-01
作者簡介:肖嘯越(1995—),男,湖南株洲人,本科,研究方向: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