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瑩瀅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2)
?
淺析社交媒體環境下農民工群體的環境認知模式
范瑩瀅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四川成都610072)
摘要:傳播媒介的發展開拓了信息接收渠道,同時也解放了階層話語權,而農民工群體特有的社會經濟地位、生活方式和習慣影響著其信息解讀和環境認知,本文初步論證了在這一新的媒介環境中農民工群體環境認知模式的變異。
關鍵詞:社交媒體;農民工;信息傳播;環境認知
在傳統媒體為主導的時代里,媒介信息環境較為單一、純粹,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時代來臨,人們享受了充分的媒介接近使用權和話語權,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新媒體助力民主政治環境的形成,人們的話語權得到充分實現,但是海量信息、輿論、流言充斥熒屏,關于社會不安全的新聞時時出現在人們的眼前。
社交媒體是在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技術以及智能通訊設備發展下形成的一種人與人交際的新型媒介,它充當著人們的交往中介,傳播著身邊的人和事。社交媒體信息傳播呈現出傳者及受眾多樣性、異質性、關系性,傳播手段的多樣性,傳播內容的龐雜性,以及對傳播內容的多重解讀性。
隨著媒介技術的飛速進步以及經濟社會的穩步發展,人們使用和理解媒介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但社會上還有這么一群人,他們或因經濟、身份、地位被劃分為社會的中下層乃至下下層,在媒介環境中被稱作“弱勢群體”,他們學歷不高,以自己的勞動自食其力,是一個社會中最普通的群體構成。他們同樣也使用媒介,從各種媒介里尋找和獲得關于自身生存環境的信息,并在這些媒介里滿足休閑、娛樂的需求。在城鎮化過程中形成的農民工群體正是構成這一基層社會大眾的主要群體。新媒體的普及、社交媒體的發達,讓他們更加依賴通過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獲取信息,進行休閑娛樂。社交媒體信息傳播所構建的一個媒介現實是否會對他們的環境認知產生不同于往的影響呢?
“農民工”一詞最早是由社會學家張雨林教授于1983年提出的,是指在本地鄉鎮企業或進入城鎮務工的農業戶口人員。農民工是我國特有的城鄉二元體制的產物,是我國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出現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這一群體出現于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發展的時代,原先扎根于土地的年輕人逐步投身社會建設事業,外出務工,改善生活和生存現狀。①早期的農民工群體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在人口的地理流動上也呈現比較大的波動,并且多相約出行,關系意識比較強烈。
社交媒體信息傳播的特點契合了農民工群體的媒介接觸習慣和方式。農民工群體在接觸使用社交媒體信息傳播與解讀特點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是信息接收特點。農民工群體受社會經濟地位、受教育程度以及工作生活環境的影響,主要使用的信息接收裝置是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社交媒體成為其信息來源的重要媒介。而由于特殊的社會經濟地位,他們通常對周遭生存生活環境的變化會更加敏感,如子女安全、醫療衛生等有關社會民生的話題。
二是信息傳播特點。農民工外出務工,禮俗意識仍舊很強,所以在接收到信息后會不自覺地分享給好友,或者直接將其所接收到的信息作為茶余飯后的話題進行討論。這樣,在社交媒體虛擬環境中的信息便進入了現實環境中,然后在參與人際傳播過程中形成這一群體對現實環境的認知,接下來他們再通過評論分享融入自己的觀點,又進入社交媒體的傳播環境中。
三是信息解讀特點。社交媒體上的信息海量而龐雜,農民工這一群體會根據其自身的需求接收信息,并以其社會生活閱歷解讀信息,其解讀信息的結果還會受到“人際交往”的影響,這也是中國傳統鄉土社會信息傳播的特點,即呈現出“差序格局”[1]下的人際交往特點。禮俗社會中對“關系”的注重,讓這一群體更喜歡和鄰居拉家常、說見聞,人際傳播在這個參與信息解讀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雙重解讀性顯而易見。
綜上,農民工群體的信息傳播及解讀特點為:信息接收裝置主要集中在移動通訊設備、信息內容呈現重要性和獵奇性的雙重特點、信息解讀能力不強且存在雙重解讀。這些特點會共同作用于這一群體的環境認知,形成其獨特的環境認知模式。
通過上面對社交媒體信息環境及農民工群體信息傳播與解讀特點的分析可以發現,社交媒體信息環境和農民工信息接收和解讀機制相互作用,前者會在潛移默化中涵化后者的環境認知,而后者也以其獨特的方式解讀社交媒體中呈現的環境現實。在這一環境認知過程中加入了人際傳播,由此形成一個新的環境認知模式:
信息傳入→自身傳播→人際傳播→認知形成→信息輸出
在這一過程中,農民工群體首先從社交媒體中接收關于外部世界的信息;信息接收之后根據自身生活經歷去理解社交媒介所呈現的現實,形成對外部世界的初步印象;接著將自己形成的認知在家長里短的談話中相互討論,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由此形成的環境認知得到了雙重加強,形成最終關于外部環境的認知。在這一環境認知過程中,由于農民工群體固有的生活特點,因而便多出來最重要的人際傳播,從而有別于涵化理論中從客觀現實到媒介現實再到客觀現實的三重機制,重構了這一傳統的環境認知模式。
這種有著“雙重代入解讀”環境認知的模式,將媒介所構造的現實又重新拉回到人際交往中,接收現實的重構,從而形成被人際化了的媒介現實。人際交往中,對相關事件的重復提及或細節添加,進一步加深了群體對外部環境的認知。人際傳播在這一群體的環境認知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生活中,這樣的現象并不少見,大到飛機失事、扶老被訛、恐怖事件,小到附近村、隔壁鎮發生的車禍、重病,這些通過社交媒體傳播的信息,既是人際交往的話題,也使農民工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形成群體的環境認知。
注釋:①互動百科“農民工概念”。
參考文獻:
[1] 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39-48.
[2] 石長順,周莉.新媒體語境下涵化理論的模式轉變[J].國際新聞界,2008(6):56-59.
[3] 信莉麗.社會化媒體中的弱勢群體:自我表達與賦權[J].東南傳播,2014(4):69-72.
[4] 何晶.媒介與階層——一個傳播學研究的經典進路[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1):78-93.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092-01
作者簡介:范瑩瀅(1991—),女,湖北黃岡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新聞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