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曉
(山東科技大學,山東 青島 266590)
?
探析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反轉現象
于曉
(山東科技大學,山東青島266590)
摘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源的完整性和權威性受到極大挑戰。一邊是市場競爭下對信息時效性的要求越來越高,一邊是公眾言論自由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已經無法掌握輿論信息的流向,這都是造成新聞反轉出現的原因。因此,新媒體時代無論是對新聞傳播者還是新聞接收者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關鍵詞:新聞反轉;公眾輿論;專業主義;媒體責任
“上海女逃離江西農村”事件、“天價魚”事件、“禮崩樂壞的東北農村”事件、河南“抹香香”事件、“男子借20萬照顧植物女友實為家暴所致”……僅2016年春節以來的“新聞反轉劇”就層出不窮。彌爾頓在《論出版自由》中提出的“觀點的自由市場”和“真理的自我修正”理論一直影響至今,但當碎片化的、未經甄別的信息與情緒化、極端化的表達發生碰撞時,“真理的修正”往往是姍姍來遲。近年來,新聞反轉的現象幾乎已成一種常態。
所謂新聞反轉,是指新聞事件的發展不受傳播者的控制,像戲劇一樣出現劇情反轉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輿論起初很容易一邊倒地指責當事某一方,而當繼續深入挖掘時,發現事實的真相并非如此,輿論又會反轉過來,將矛頭指向另一方。反轉新聞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隨著調查的深入,事件的全貌逐漸浮現,一些不易被發現的細節也慢慢得以展現,從而導致公眾的觀點和輿論發生轉變;另一種是一開始就是暗箱操作的“假新聞”,只不過經歷了一個被識破的過程,產生新聞反轉。本文主要探討的是第一種反轉新聞,造成這種新聞反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傳播者、傳播媒介以及受眾各個層面。
從河南“抹香香”事件來看,在面對高效的新聞生產和傳播的競爭壓力下,為力求效率和“爆點”,新聞工作者在整理和串聯新聞素材時,更傾向于制造話題,引導公眾關注焦點。在事件的報道過程中,記者對湯欽幫忙協調教體局的鏡頭并未播出,而是有意二次推送《教師被辭退引發領導“抹香香”:河南平頂山市已成立工作組》,引導公眾把關注焦點轉向湯欽的抹臉動作。
除此之外,在極其強調信息時效性的新媒體時代,新聞的概念早已不再局限于陸定一先生所說的“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而更偏向于“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變成了一種“現場直播”,充滿了變數和不確定性。在某種意義上,記者在發布信息的同時甚至自己都不清楚新聞發展的方向,他們也處在新聞接收者的地位。媒體工作者沒有過多思考和梳理搜集到的信息,經常流于表面,甚至分階段放出當事人雙方的觀點,因此才會出現如同“反轉”“再反轉”的新聞現象。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讓傳統媒體失去了話語權。由于時效性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傳統媒體失去了其最大的優勢——內容生產。在很多輿論事件中,傳統媒體甚至為了過度迎合“民意”而轉載報道網上未經證實的言論,某種程度上成為了新聞的旁觀者。以“上海姑娘逃離江西農村”事件為例,主流媒體對公眾議題的設置直接引導了受眾對事件的認知態度,尤其是由權威媒體報道過的事件,民眾對其真實性更趨向相信,甚少懷疑。但最后事實是,文中所說的上海女根本不存在,該文完全是虛假新聞。
在這里有一點是媒體部門必須明白的:公眾的確可以制造輿論,但不一定能探究真相,最終的真相還是要靠國家機構來查證、靠新聞媒體來“坐實”。在真相浮出水面之前,媒體一味輕率地迎合“民意”,只會加速輿論的發酵,而當輿論反轉的那天,不僅是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遭到質疑,媒體部門的公信力同樣也將遭到蠶食。
斯泰賓在《有效思維》中說,在復雜多變的事情面前,人們習慣于在簡單、現成的語言中尋找方便的解答,從而感覺到了把握形勢的力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所謂的罐頭思維,標簽就是罐頭思維的一個體現。2014年12月20日,微博上熱傳的一組圖片引發了“手術室自拍”事件,“一群身穿手術服的醫護人員,在躺著病人的手術臺前,擺起剪刀手,照起了合影”,這是“手術室自拍”照片傳達給我們的直接信息。幾張自拍照片之所以能引爆公共輿論場中對于醫患關系的宣泄,其背后顯然還是長期以來醫患間存在的不信任情緒。
在碎片化的新媒體時代下,人們不愿意耗費腦力去深究真相,而是更傾向于去接受可以解除他們思考之勞的論斷,即給各種身份貼上標簽,然后根據標簽站隊。這種站隊甚至更多的只是隨意選邊,看哪一邊的言論占上風便隨聲附和,武斷地選擇自己的“意見領袖”。公眾往往因為害怕被孤立缺乏理性的思考與判斷,很容易成為網絡上別有用心的人的工具。這是“沉默的螺旋”理論在新媒體時代最為直觀的體現,如果不加以正面引導的話,負面言論便會不斷加劇,形成占主導地位的“上升的螺旋”,越來越多的受眾會陷入負面輿情的“漩渦”之中。[1]
上述三個方面都是造成新聞反轉層出不窮的主要原因,新聞反轉不僅損害了公眾的知情權,同樣也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首先應當確保自身的職業道德和新聞專業主義。
新聞專業主義屬于一種舶來概念。西方學者認為,客觀性等專業主義信條是“不死之神”,它要求記者以客觀、真實、準確的態度去報道事實,挖掘事情的真相,把事實的原生態展現在讀者面前。
2016年2月14日,一篇名為《春節紀事:一個病情加重的東北村莊丨返鄉日記》的文章經微信、微博轉發,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文中展現的一系列“禮崩樂壞”的東北村莊,讓人們半信半疑:心目中的鄉土中國真的凋敝如斯嗎?2月23日,記者深入事件發生地調查,發現“返鄉日記”并非“返鄉之作”,文中描繪的禮崩樂壞的時間、人物、地點都是虛構的。記者從遼寧省委宣傳部獲悉,此文為虛構杜撰,最終還給村民們了一個公道。
在自媒體發展如此蓬勃的今天,優秀的新聞工作者理應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從宏觀上把握事件的發展方向,以正面報道的形式為受眾提供及時、準確、權威的信息,展現新聞的社會功用,不僅要做到“具體真實”,更要做到“整體真實”,從而努力貼近“本質真實”。
當然,不僅僅是新聞工作者應該恪盡職守,傳統媒體一直都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它有著強大的內容生產力以及發布信息權威性等優勢。面對新媒體的競爭,傳統媒體凡事都應“刨根問底”求真相,堅守自己的權威底線。在實際的操作中,傳統媒體一方面要積極融入新媒體時代的網絡互動平臺,另一方面也要增強自身免疫力,避免過度迎合“民意”。
總而言之,媒體“應當從當前引導網絡輿論的自發性行為上升到自覺性行為層面,積極發揮專業組織的優勢,以網絡權威專業信源的角色來強化網絡議程設置功效,引導網絡輿論健康發展”。[2]在2015年9月的“安徽女大學生扶老人被訛”事件中,女大學生和老人各執一詞,由于缺少關鍵的視頻證據,大多數媒體都本著客觀的專業態度進行雙向報道,并積極配合警方進行調查,同時又將訊息第一時間發布給公眾,盡可能最大限度地運用自身的權威性進行輿論引導。
在新媒體時代,媒體有責任為受眾核實新聞真實性,發布新聞真相,但同時公眾也應提高自身辨別信息的能力,學會全面、多方位地思考問題。
就拿“成都男司機暴打女司機”為例,2015年5月3日,“女司機被暴打”視頻在網絡瘋轉時,并沒有人將心思放在探尋事實真相是否真的如此,而是一味地譴責男司機。但5月4日,在四川新聞網提供了記錄儀視頻之后,劇情發生了反轉,人們才發現事情的真相是由于女司機曾兩次突然變道險釀事故,因此輿論又轉而譴責女司機。
隨著自媒體平臺的發展,新聞傳播者和新聞接收者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這要求公眾在享受發表言論自由的權利時,同樣也要擔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學會自我辨別信息的真偽,不盲目跟風,做到“轉發即態度”。
最后回過頭來,我們發現在新媒體時代下,公眾掌握了話語權,媒體也有了更多途徑去驗證事實,但反而使更多的反轉新聞得以滋生,這是因為在傳統媒體壟斷視聽、公眾沒有追問途徑的過去,很多“事實”壓根沒有“反轉”的機會。不可否認,新媒體帶來的方便快捷、互動交流其實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在享受自媒體帶來便捷化、碎片化的信息的同時,也習慣于第一時間表態評論轉發分享我們的觀點;我們在享受話語權的同時,也更容易陶醉于情緒化和極端化的表達帶來的眼球效應和快感。[3]
“反轉新聞”的出現和被證實一方面確實反映了新聞界在市場化導向下的浮躁業態,另一方面卻也凸顯了新聞業界的事后追問能力和糾錯機制,媒體作為公器,理應有承擔壓力和犯錯的勇氣。
參考文獻:
[1] 崔逾瑜.輿論反轉——背后的反思[J].學術百家,2015(10):16-18.
[2] 范明獻.傳統媒體對網絡事件傳播的輿論引導——基于議程設置理論的分析[J].當代傳播,2010(2):53-55.
[3] 袁鑫.從輿論的反轉看新聞的正反面[J].新聞研究導刊,2015(12):102.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0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