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俐
(銅仁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
對新聞的客觀性與詩意的新聞的再認識
田俐
(銅仁學院,貴州銅仁554300)
摘要:何謂新聞的客觀性?能否讓新聞的表現手法更加豐富?媒體和記者能否用優美的文筆寫出“詩意的新聞”?在現代新聞報道中,我們是可以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的。
關鍵詞:新聞;客觀性;詩意
新華社原社長穆青說:“我歷來主張新聞記者應該是美的使者,要向人民傳播美,展示美。”這里的“美”,不僅指新聞的主客觀統一,同時包括新聞報道應該給廣大群眾以美的享受,即新聞的客觀性與詩意的新聞有機結合。
所謂新聞的客觀性,指新聞工作者在新聞的采寫編的過程中,客觀、公正、準確地陳述事實,不添加任何主觀創作成分。新聞的客觀性與真實性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脫離客觀性的“真實”只是一種片面的真實。西方新聞界把不表達記者任何評論,只陳述事實的報道方式稱為“純客觀”方式,而我國新聞界一貫主張“絕對客觀”的新聞是沒有的。因為新聞可選擇,報道這,不報道那,盡管都是客觀的方式,卻蘊含著寫作者的主觀意圖,這樣的意圖卻以客觀的方式展示出來,絲毫沒有強加于人之感,更令人信服,即常言說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詩意的新聞,目前尚無明確界定,無論“在心為志發言為詩”,還是“風雅頌賦比興”,總之新聞的傳播不僅僅是信息的簡單傳遞,同時也要追求美的意境,為公眾提供更多“詩意”的新聞作品,使之獲得美的享受,才能取得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新聞的客觀性與詩意的新聞能相互融合嗎?北宋文學家蘇軾評論王維詩畫特點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的這種將詩與畫有機結合,使作品富于詩情畫意的創作方法值得我們借鑒。試想,如果我們在寫一篇新聞稿時,亦能做到畫之境界,詩之意境,自然能增強新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堅持新聞客觀真實的原則下,新聞報道適當地發現詩意、傳達詩意是必要的,正如穆青所言,“要向人民傳播美,展示美。”
首先,新聞的客觀性與詩意的新聞相結合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在信息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得現代人很難有專門的時間像大觀園里的哥兒、姐們那樣組織“海棠詩社”品茶論詩,大眾傳媒則責無旁貸地擔起這一重責,在新聞報道中“佐入”一點“詩意”,無形中給公眾一點美的熏陶。
其次,新聞的客觀性與詩意的新聞相結合是市場競爭的需要。麥克盧漢早年提出了“地球村概念”,在這個村落里,全球經濟、文化、生活走向整合,時空所形成的阻隔在網絡面前轟然坍塌,世界結為一體。在這樣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媒體一統天下的格局,新聞競爭已從國內走向國際,媒體要想在新聞大戰中脫穎而出,用詩意的新聞傳遞美是其獲勝手段之一。
最后,新聞的客觀性與詩意的新聞相結合是受眾的知識文化水平提高后的必然要求。隨著社會的發展,受眾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一部分受眾在關注媒體信息的同時,也學會從審美角度對媒體評頭論足,以此作為選擇媒體的標準之一。美國傳播學家卡茲曾提出“使用與滿足”理論,公眾接觸傳媒是為了滿足他們的特點需求,需求滿足與否,將直接影響他們下一次媒介接觸行為。[1]受眾的需求呈多樣化趨勢,其中獲得美的享受是眾多需求中的一部分,這也促使媒體必然朝著這一方向發展。
可見,新聞寫作在保持嚴肅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把新聞寫得更“好看”一些,更富情趣一點,是必要的,同時也是可能的。
海德格爾說:“人們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新聞報道應該怎樣才能使新聞充滿“詩意”呢?
(一)善用散文創作筆法
新聞報道中,在堅持用事實說話、不違背新聞客觀性的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借鑒散文的各種表現手法,以富有情趣的筆觸進行新聞寫作,改變“干巴巴”“冷冰冰”的說話方式。傳統新聞寫作主張減少記者在報道中的感情色彩,散文式寫法則允許記者在報道中融入更多情趣,以豐富新聞內容,讓受眾在獲知信息的同時追求精神上的愉悅。散文的“散”,在于取材廣泛自由,不拘形式,信筆揮灑,行文自如,對于某一事件,某一現象,隨意點染。例如,在一篇通訊《買缸記》中記者這樣寫道,三嬸不讓地說:“為買這缸,我已經跑了兩趟空腿了!這回要不是起了個大五更,又找了個幫忙的,恐怕還搶不到手咧!再說我十三個也還不夠哩。大妮還托我買四個,二妮叫買五個,未過門的媳婦要四個。”三嬸將手里的票子抖得“嘩嘩”響。上面這個場景通過對人物語言、神態的描寫,使三嬸這個人物形象一下子站立起來,也使得這篇通訊充滿生活氣息,洋溢著歡樂情趣。
(二)合理展開想象
說到“想象”,我們難免將其與“虛構”等同。其實,兩者并不完全一樣。心理學把想象分為再造想象、創造想象和幻想,再造想象是依據別人的敘述、有關文字或圖表,把自己當時沒見過的事物或場景具體生動、活靈活現地再現出來的心理過程。[2]可見,再造想象是建立在大量事實材料的基礎上的一種合理想象,在新聞報道中適當使用,能使傳播的內容更加生動,更具可讀性。
(三)適當使用修辭手法
毫無疑問,新聞主實,修辭手法中的夸張、象征等感情色彩較強的手法一定要禁用。但是,一些中性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引用等則可以在文中適當使用,將新聞寫得妙趣橫生,既顯高雅,富有文采,又通俗易懂,易記易念。例如,有這么一條關于天氣預報的新聞,導語寫道:“大雪躲過天氣預報,于今天凌晨光臨本城。”這里作者將雪擬人化,形象地報道了當天的天氣預報,幽默詼諧,讓人忍俊不禁。
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在現代新聞報道中,這種說法已被越來越力求推陳出新的新聞媒介打破。在務實與審美之間尋求一個臨界點,力求將新聞的客觀性與“詩意”結合起來,既傳遞信息,又追求“詩意”,獲得美的享受,是眾多媒體共同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84.
[2] 董小玉.現代寫作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1.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101-01
作者簡介:田俐,碩士研究生,副教授,銅仁學院文學院教師,主要從事《基礎寫作》《新聞寫作》的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