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悠揚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
“二級傳播”視角下反轉新聞成因及對策分析
徐悠揚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湖北武漢430000)
摘要:在當今這個訊息千變萬化、資訊爆炸的時代,反轉新聞頗為引人關注。單就剛過去的2015年來看,從“四川男子暴打女司機”事件、“慶安槍擊案”到“河南大學生掏鳥案”,反轉新聞可謂層出不窮。新聞一再反轉,對社會產生了不良影響。如此一來,對該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及應對對策的探討就顯得極為重要。
關鍵詞:反轉新聞;輿論;媒介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而反轉新聞是指針對同一新聞事實的報道,媒體后期的報道內容與前期的報道內容出現較大的差異,隨著報道內容的不斷深入與完善,新聞報道的內容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受眾的立場隨著報道內容急速兩極化轉變的新聞傳播現象。[1]
(一)影響媒體的公信力
馬克思說過:“人民的信任是報刊賴以生存的條件,沒有這種條件,報刊就會完全萎靡不振。”對整個新聞界來講也是如此,較高的公信力能讓媒體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而公信力不足的媒體則會被最終淘汰。媒體的公信力下降并非從反轉新聞開始,但的確被反轉新聞加劇。
(二)阻礙社會信息的溝通
新聞反轉日漸常態化,必然造成信息溝通不暢,正常的社會秩序將會受到影響。大眾媒體是發布公共信息的機構,其公信力的下降無疑會引起受眾對其發布信息的可靠性的懷疑,影響受眾對客觀環境的判斷,從而使受眾難以做出合理的環境適應性行為。
(三)威脅新聞自由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陳力丹認為:“不自律,他律就會以正當的理由出現,結果犧牲的是傳媒自由活動的空間?!毙侣劷鐑炔康淖月墒谦@取新聞自由的重要保障,若自律的手段無法有效發揮作用,那就只能依賴他律的方式來進行約束。
(一)媒體:新聞專業主義的缺失
新聞的專業主義是一種獨立于任何權威之外的新聞從業理念,要求記者以客觀、真實、準確的態度去報道事實,挖掘事情的真相,把事實的原生態展現在讀者面前。[2]我國新聞專業主義越來越受重視,但是媒體在新聞專業主義的運用上仍存在很多問題,反轉新聞的出現便是一個突出的例證。
在新媒體時代,人們越來越注重信息傳播的時效性。為了新聞發布的速度,媒體往往一有新聞線索就第一時間報道,篩選環節、核實環節及審查環節都被省略了。這一漠視新聞真實性的行為,給后續埋下了真相反轉、輿論顛覆的隱患。
(二)意見領袖:推波助瀾
拉扎斯菲爾德在“伊里調查”的研究報告《人民的選擇》中,提出了“意見領袖”的概念。“意見領袖”指活躍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觀點或建議并對他人施加個人影響的人物,是媒介信息影響的中繼和過濾環節。[3]2015年的“中國老人日本碰瓷”事件中,很多微博大V都參與其中,掀起了轉發高潮,由此可見網絡輿論領袖所造成的影響。
(三)受眾:媒介素養不足
媒介素養是“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價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創造和制作能力”。在媒體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廣大受眾獲取信息的途徑變得多樣化,所獲取的信息量增加,獲取信息的速度也大大加快。然而,如何在龐雜的信息中學會選擇、理解和評價,如何保持自身的理性思維卻成為一個難題。
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往往令公眾在面對是非判斷時,不夠理智冷靜。當一些凸顯社會矛盾的新聞事件發生時,很多網民在事件詳情尚不明朗的情況下,便根據自己的刻板印象盲目地發言表態。這樣不理智的判斷很可能埋沒真相,后期,隨著事件的發展,新聞反轉的可能性很大。以慶安槍擊案為例,在完整視頻尚未公布、事實尚未澄清的輿情反轉“前階段”,公眾輿論就指向了對民警開槍合法性、正當性的質疑。
反轉新聞不僅會損害新聞媒體的公信力,也會對當事人的名譽權、隱私權構成侵害,同時,這種新聞的泛濫還會對社會風尚造成不利影響。而要規避這種現象,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改善。
(一)媒體: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精神
媒體從業者一定要堅定地遵循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努力地提升自身的業務素質,堅持真實、準確、客觀、公正的報道原則。在這個極其重視信息傳播時效性的時代,千萬不要為了第一時間搶發新聞而忽視了對事實的核實。媒體要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切不可為了追逐經濟利益而一味地跟風炒作,為了搏眼球甚至不惜制造新聞。新聞從業人員要切實履行好自身的職責,擔當好“把關者”“瞭望者”的角色,始終維持正能量的輿論引導。
(二)意見領袖:引導網絡正面輿論
在網絡傳播去中心化思維日趨泛濫的趨勢下,要牢牢把握網絡意見這一輿情把控環節,傳播正面輿論,使理性網友的立場得到強化,立場不確定的網友的態度結晶,并盡量改變一些網友原本不正確的立場,與主流媒體一起凝聚使正面輿論中心化的向心力。在“大學生掏鳥獲刑”事件中,初期網絡輿論偏向認為販賣幾只鳥就判刑10年半,量刑過重,甚至有人趁機得出“人比鳥賤”的歪論。但是隨著一些法律專家和野生動物保護專家紛紛站出來科普相關的知識,并支持法院的判決,加之官方及時披露相應的證據,我國觸目驚心的猛禽盜獵利益鏈和灰色市場浮出水面,網絡輿論開始發生發轉。由此觀之,正是這些專家和官博的言論,為后續對輿情的反思作了鋪墊。
(三)受眾: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
公眾應當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以及處理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媒介批判能力,它是當前受眾要努力提升的能力之一。頭腦理性的受眾要以一種比較開放的態度對待媒介信息,在接收到媒介信息后,用質疑的態度對待信息,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得出獨立的見解。在發表自己的觀點時,受眾切記要保持一種客觀、理性的態度。特別在凸顯道德評價的公共新聞事件中,在事實的全貌還不明晰的情況下,切記不要憑借刻板印象、常識等就輕易對事件進行定性,更不要干脆將媒介平臺當做泄憤的工具,為一些負面的輿論推波助瀾,污染了網絡環境。總而言之,充滿理性的受眾才能更好地推動媒介和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黃楚新,王丹.逆轉新聞的成因及應對策略——從媒介素養的視角分析[J].新聞與寫作,2015(10):25-28.
[2] 郭鎮之.輿論監督、客觀性與新聞專業主義[J].電視研究,2000(03):70-72.
[3]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92.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108-01